正文 第7章 叛逆的一代?(2 / 2)

除了溝通方麵存在的問題,談到80後的“叛逆”問題,還有很重要的一個方麵,那就是價值觀的衝突。可以說,很多傳統的價值觀念在市場經濟的環境中已經過時了,與其說是80後“叛逆”,不如說是老一代的很多思想都落伍了,跟不上時代的步伐了。比如說,在老一代人看來,那些兢兢業業卻沒有任何成績的“老黃牛”是好人;那些老實聽話,無私奉獻,任勞任怨的人是好人;那些愛崗敬業,踏踏實實在一家企業幹一輩子的人是好人;那些不管自己是否滿意,都勇於當“螺絲釘”的人是好人;那些不管企業有沒有前途,都能夠湊合過的人是好人。因為在計劃經濟年代,人們普遍關心的是工作態度,而不是工作結果,大家幹好幹壞一個樣。當然,老一代人更關心的是如何在別人眼裏看來是好人,怕別人說“閑話”,大家都是活在別人的世界裏,以別人怎麼看自己作為判斷好壞的標準。但是,在市場經濟環境中,那些“老黃牛”未必是新時代的“好人”,因為絕大多數以贏利為目標的企業都是以結果論英雄,如果你很努力,卻沒有結果,按照現代企業的理解就不是好員工,那種“沒有功勞,也有苦勞”的思維方式早就過時了。

另外,80後的女性比以往任何一代人活得都瀟灑,活得都自在,因為他們是真正的以自己的幸福作為著眼點,他們不願意按照老一代說的那樣去做,他們不願意像老一代人那樣“嫁雞隨雞,嫁狗隨狗”。要知道老一代人的那種思維模式束縛了多少代女性,過去的女性不管婚姻多麼的不幸,不管自己多麼的痛苦,她們都不敢離婚,都不願離婚,怕別人指責。但是選擇痛苦地度過一生是正確的決策嗎?在80後看來,肯定不是,那是愚昧的做法,是自欺欺人的做法,是既讓自己不痛快,也不讓別人痛快的做法,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態度。很多老一代的女性為此成了“被虐狂”,整天以吃苦受累作為自己的追求,好像自己越痛苦,就越能顯示出自己的偉大,越能博得周圍人的同情,這是一種典型的弱者心態,是一種無聲的反抗。但是80後女性不會再走那條老路,盡管她們的做法在老一代人看來有點“叛逆”,甚至有些“隨便”,但是從骨子裏這樣想、這樣做是為了自己的幸福,因為她們不願意湊合,不願意自己欺騙自己。

我們再來看看中國人多少年來引以為豪的“勤儉節約”精神,在老一代人看來,現在的80後不知道節約,喜歡浪費,看到他們大手大腳地花錢就覺得不自在,不順眼。可是我們不妨問一下自己,80後喜歡消費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如果大家都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那麼中國經濟靠什麼來拉動?內需從何而來?要知道美國戰後的經濟騰飛,與美國的“嬰兒潮”一代盲目消費的心理有著密切的關係。一個人如果沒有消費的欲望,什麼都湊合,就沒有工作的動力,就不會拚命地去賺錢,社會就不會進步,因為沒有消費,就沒有經濟的騰飛。所以老一代人應當用欣賞(至少是寬容)的眼光去看待80後的消費模式,隻要他們是通過合法手段賺到的錢,想怎麼花就怎麼花。因為80後還年輕,他們不想年輕時苦哈哈的,辛辛苦苦地攢錢,就為了將來能過上好日子,他們認為將來一定可以掙到大錢,所以沒有必要把辛苦掙來的錢都存起來,他們敢於超前消費,他們喜歡拿明天的錢去享受,這些都是社會的進步。

最後,“叛逆”是蔑視權威的表現,過去我們都習慣了在權威麵前臣服,隻要你是大官,隻要你是老師,隻要你是家長,隻要你是專家,你說的就一定是對的,沒有人敢質疑,沒有人敢挑戰。所以以前在中國的大學裏很少見到學生挑戰老師,在中國的企業裏很少見到員工挑戰老板,就是因為多年的教育讓大家養成了一種習慣,那就是做一個順從的小綿羊,逆來順受。直到80後的出現,這個問題才得以徹底改觀,因為他們追求的是真理,他們不再屈服於權威,他們希望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而不是按照老一代教育的方式去看世界。記得20多年前,我在惠普工作時,因為工作調動,我要到另外一個部門當經理,接替我的人是一個老外,出於中國人傳統的思維模式,我就跟他打了個招呼,說某一個人很不錯,可以重用,希望他關照一下。雖然我們過去一直是關係不錯的老朋友,也經常在一起打球,可是他卻對我說:你幹嗎跟我說這個?我會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弄得我很尷尬!這就是思維方式的不同,我相信,將會有越來越多的80後喜歡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去做判斷,而不是聽別人說什麼就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