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最看不慣的就是那些“道貌岸然”的人,自己做不到,卻要求別人去做到,人前說一套,人後做一套,表麵上看是正人君子,背地裏老是幹一些令80後不恥的“壞事”,而且幹了“壞事”被發現了還不願意承認,還百般抵賴,死不認賬,甚至用冠冕堂皇的詞語來掩飾。這樣的人多了,80後對那些喜歡講大道理,喜歡教育別人的虛偽之人漸漸地產生了反感,有了抵觸心理,這種狀況放大到一定程度,就成了“叛逆”,不管老一代人說什麼,他們都不輕易相信,不管媒體上說什麼,他們都表示懷疑,越是“高、大、全”的英雄形象,他們越是不相信。另外,80後之所以在老一代心目中顯得“叛逆”,是因為80後比以前任何時代的人都更有主見,他們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有自己獨立的判斷,他們敢於固執己見,即使是錯了也要自己親自去嚐試,所以與老一代的傳統想法和做法往往是不一致的,所以老一代就認為80後普遍“叛逆”。
為了把問題說清楚,有必要先把“叛逆的定義”是什麼搞清楚,否則“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如果說80後不聽父母的教訓,不聽老師的教育,不聽老板的教誨就是“叛逆”的話,那麼這種“叛逆”的定義是老一代強加給80後的,這個衡量的尺度和標準是老一代製訂的,是不合理的,而且並沒有得到80後的認同。如果別人跟自己的想法不一樣就是“叛逆”的話,那麼這是老一代的思維誤區,即家長作風在作怪,是“一言堂”思維的誤區,是居高臨下看別人的視角,是獨裁思維的延續。要知道,80後已經不是小孩子了,任何人不能再拿他們當10來歲的小孩子去看待,去對待(盡管很多80後是嬌生慣養的獨生子女),而是要尊重他們的想法,尊重他們的行為,就算80後想得不對,也要給他們試錯的機會,讓他們自己通過實踐明白很多道理,隻要事前善意地提醒一下就行了。要知道,每一個人都是這樣過來的,從聽話到不聽話,從不聽話再到聽話,這樣循環往複,螺旋式上升,這是人生很正常的演變過程,對於大多數年輕人來講,都會經曆這樣五個階段。
在我看來,80後之所以不聽話,之所以顯得“叛逆”,是因為很多人不知道如何與80後溝通,人們沒有充足的理由說服80後。我堅信絕大多數80後都是講道理的,他們之所以不聽父母,不聽老師或不聽上司的話,是因為他們覺得這些人說得沒有道理,講話的人沒有站在他們的立場去看問題,沒有設身處地為他們著想,所以80後才覺得那是說教。可以說,從80後開始,人們有了質疑的眼光,有了質詢的需求,這比70後和60後要明顯得多,而這種演變對整個國家來說絕對是一種進步,因為他們這一代人善於思考了,他們不再輕信各種說教了,不容易被忽悠了。今後不管是什麼人,你要想說服80後,就要拿出令他們信服的事實和數據來,用理性的語言和真實的證據去說服他們,不要用一些似是而非的說辭和大話去愚弄他們,更不要編一些動人的故事來戲弄他們。所以說,談到80後“叛逆”的問題,說穿了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問題。
溝通是一件看起來很簡單,做起來卻很困難的一件事,這是很多80後與父母有“代溝”的根源所在,因為這個世界上誰也說服不了別人,誰也無法改變別人的想法,每個人都隻能是“自己說服自己”。我在講課時經常說這樣一句話:如果你喜歡聽我講的話,如果你認同我講的話,其實是因為你的想法與我一致,從而產生了共鳴,表麵上看是我說服了你,其實是你自己得出了與我一樣的結論,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溝通。所以一位優秀的演講家總是能夠“換位思考”,他們清楚地知道聽眾關心什麼,在意什麼,喜歡什麼,反感什麼,知道如何用聽眾聽得懂的“樸實語言”去溝通,能把握住聽眾的“癢點、痛點和興奮點”在哪裏。唯有這樣才能實現平易近人的溝通,才能真正打動80後,讓80後發自內心地信服,從而改變他們的行為方式。
可以說,明白了溝通的意義和基本原則就不難解決與80後的溝通問題。如果每一個人都能站在80後的立場上去看問題,試著去理解他們的追求,理解他們的想法,理解他們的困惑,理解他們的痛苦,就不難激發他們的夢想,喚起他們的熱情。作為一個企業管理者,在給部下布置工作的時候,有兩種選擇:一個是把任務派給部下,讓他們按照上司的要求去“幹活”;另外一個是告訴部下做這件事能從中學到什麼,能得到什麼,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如果是“幹活”,員工會很被動,能按時完成上司交給的任務就不錯了,因為他們覺得是在幫上司幹活。可是,如果改變一下溝通的方式,讓員工感到是為自己做事,結果就完全不同了,他們會為了自己學東西、長本事而努力地去“做事”,自然而然就有了主人翁精神。
同樣一件事,站的立場不同,說法就不同,效果就完全不同。很多人與外國人打交道時也感到溝通很困難,就是因為不會換位思考,不了解外國人的思維邏輯,沒有站在對方的立場去看問題,總是試圖去解釋自己的想法,認為自己是對的,結果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