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大多數80後在小的時候都沒有吃過苦,這是事實,也是好事,因為他們趕上了改革開放的好年景,趕上了中國快速騰飛的好年景,隨著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大家追求物質享受是天經地義的事情,難道70後和60後不追求物質享受嗎?肯定不是這樣,可以說,追求享受沒有什麼不對,有誰敢對著自己的良心說自己不喜歡享受?如果有人那麼說,一定是在騙人。經過30多年的奮鬥,中國社會已經全麵實現了從溫飽到小康,而部分相對發達的地區已經開始了從小康到中產的轉變。據國外調研機構統計分析,中國已經有2000萬戶家庭達到了西方發達國家的中產階級水平(家庭年收入在6萬美元以上),這就意味著中國人開始進入消費的高峰期,而這個高峰期必定帶動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是多少年來中國人都知道的一個真理,隻可惜中國有太多虛偽的人不敢承認這一點,他們不像80後那樣坦蕩,不敢說真話,不敢表達自己的真實思想,更不敢承認自己自私。不客氣地說,現在的貪官哪個不是在“大公無私”的教育下成長起來的?可是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貪官?因為他們也是人,他們也希望過上好日子,他們也想享受生活,所以存在就是合理的,一旦大家明白了這個道理,隻要設計一套“利益驅動”的方法就能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可以說在一個人沒有實現“財務自由”之前,要求他們“大公無私”是違背人性的奢望,是常人做不到的。但是一旦一個人達到了“財務自由”的階段,他所做的一切就不再是為了個人,他的財富也不屬於個人,而是屬於社會的。那個時候不管他願意還是不願意,他都會間接地造福社會,造福他人。我們千萬不能把百萬分之一的“英雄人物”可以做到的高尚和偉大作為可普及的標準,要求普通人都能做到,那是不切實際的妄想。
記得20多年前,在中國的媒體上曾經有過一場大討論,針對“主觀為自己,客觀為別人”這個話題展開了論戰,可惜那個時代極“左”的意識形態占上風,所以最後以這個口號被批判而告終。可以說,在計劃經濟年代要求大家那樣做,那樣想是對的,因為人們在物質匱乏的時候最好的生存方法就是降低自己的欲望和期望值,這樣能得到比較高的幸福指數,知足常樂。但是進入市場經濟之後,我們要想在世界上站穩腳跟,獲得我們應有的地位,就要深刻理解市場經濟的本質。我們必須假定每個人都是“經濟人”,而不是“道德人”,因此每個人都有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的權力,基於這種自私自利的假設,“以人為本”地去設計一套完善的監督約束機製,避免人們在追求個人利益的時候傷害他人,自然就能從根本上解決很多困擾中國社會多年的頑疾問題。唯有在這個問題上實現突破,中國企業才能再創輝煌,才能征服世界。當然,除了用製度約束以外,還需要通過文化(信仰)來提高“經濟人”的道德水準,讓大家為了自己的尊嚴而嚴格約束自己。不過,中國人思考問題時喜歡把錯綜複雜的事情放在一起來看,把簡單的問題複雜化,越攪和越糊塗,所以總也尋找不到答案,這是很要命的一種思維模式。
理解了人自私自利的一麵,就很容易設計相應的製度,因為不管一個人多麼壞,多麼惡,他都不會不在乎自己的利益,都不會跟自己過不去,所以隻要把利益驅動的機製設計好了,絕大多數疑難問題都會迎刃而解。我認為,正視利益驅動是未來十年中國再一次“解放思想”的關鍵所在,一旦大家能夠正視利益驅動,就不再有包袱,就不再有困惑。可以說,在市場經濟環境中,能夠做到“主觀為自己,客觀為別人”已經很不錯了。不要唱高調,更不要提出不切實際的要求,隻要大家都能從自己的利益出發,能兼顧他人的利益,不做傷天害理的事,已經是很了不起了,那樣的話中國市場上就不會有那麼多的假冒偽劣產品橫行市場,就不會有那麼多的食品安全問題坑害消費者。所以不要再用那些高不可攀的標準來要求大家,更不要用不切實際的標準來要求80後,要知道為了自己的利益而自私是合情合理合法的,也是順應時代發展潮流的,不理解這一點就等於不理解市場經濟。
現在80後結婚都希望有車有房,甚至出現了男方沒有住房,丈母娘就不同意女兒出嫁的“丈母娘現象”,這是一種進步,更是一種理性的判斷。盡管丈母娘的做法有點自私,有點現實,似乎與感情的初衷背道而馳,談情說愛好像不應當把現實的問題加進去,其實不然,要想維持一段穩定持久的感情,兩個人必須有經濟基礎,沒有了經濟基礎,風花雪月的時間長不了,畢竟過日子都是很現實的事情,不可能總生活在浪漫的童話世界裏,整天麵對的必然是柴米油鹽醬醋茶。如果丈母娘有這樣的要求,就會給那些沒有住房的男士們壓力,讓他們去奮鬥,這也不是什麼壞事。再說買車,如果80後都擁有一部汽車,中國的汽車工業肯定還可以紅火很多年,中國的內需就能夠拉動起來。可以說,80後為了自己而盡情消費對社會來說是一件喜事,美國經濟在戰後的騰飛,從某種程度上講也得益於“嬰兒潮”那一代的消費觀,他們超前消費,他們從不攢錢,他們講究生活品質,他們知道享受生活,他們從來不講究節約,甚至成為喜歡“浪費”的一族,他們從來不擔心能源不足,他們舍得花錢,直到“嬰兒潮”一代在這幾年進入退休年齡,並逐漸退出主流消費市場,美國的經濟才開始出現滑坡和疲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