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自私的一代?(2 / 3)

上世紀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的二十多年裏,是“嬰兒潮”的第一階段,大量的兒童和青少年帶來了食品、玩具、動畫片、迪斯尼樂園等領域的繁榮;上世紀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則是“嬰兒潮”的第二階段,隨著“嬰兒潮”一代進入工作崗位,個人電腦、時裝、飲食、汽車、互聯網等多個領域開始繁榮;上世紀的最後十年和本世紀的前八年是“嬰兒潮”的第三階段,即“嬰兒潮”的收入和消費頂峰期,他們掀起了房地產、奢侈品、尤其是金融市場的高潮,美國經濟持續升溫;但是2008年之後,美國進入了“嬰兒潮”的第四階段,“嬰兒潮”一代逐漸步入了老年,開始大量退休,消費轉趨保守,人口老齡化問題突出,醫保和社保負擔加重,金融危機爆發,經濟開始衰退,相信這是美國未來20年不可逆轉的大趨勢,但是與老年人相關的旅遊、健康、醫療服務等領域則會走向繁榮。

我認為,中國的80後與美國的“嬰兒潮”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盡管在人口比例上80後不具備“嬰兒潮”的特征,但是隻要把美國的“嬰兒潮”一代的消費特征研究透了,隻要明白了美國的嬰兒潮是怎麼影響美國經濟轉型的,知道他們是怎麼推動美國市場從大眾化消費轉向小眾化消費的,就能明白中國的80後是怎麼回事,就會知道伴隨著80後逐漸成為中國市場上的主流消費群體,中國市場必將從大眾化消費轉向小眾化消費,中小企業時代就會來臨,到那時80後創業才有了更廣闊的施展空間。

現在關注大眾化市場的知名品牌如果不能把工作重點從目前最有錢的60後和70後轉向80後,就可能錯失未來市場的主動權,就會被80後所拋棄。可以說,哪家企業滿足了80後的消費欲望,哪家企業就掌握了未來十年的主動權。

在中國有一個令外國人無法理解的現象,那就是很多人都恨別人擁有特權,討厭那種借著特權招搖過市的人,可是每個人又都希望自己擁有特權,一旦自己擁有了特權,又會沾沾自喜,這不是很矛盾的心理嗎?說穿了,人們不是怨恨特權,而是怨恨自己沒有得到特權。這種思想從一個側麵說明了某些傳統的價值觀是多麼的虛偽。可以說,唯有基於每個人都是自私的,承認每個人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是合理合法的,這樣才能設計出真正人性化的製度,才能讓社會走向和諧。為什麼那麼多人偽造某種車牌?是因為那些車牌有特權,可以不交費,可以不遵守交通規則,如果任何一種車牌都沒有特權,就不會有人偽造車牌,邏輯就是這麼簡單,所以不管遇到什麼難題都要從源頭上解決問題,否則怎麼查扣都不管用。

自私自利不是什麼壞事,是每個人的本能,是社會得以進步的原動力,所以應當保護個人的利益,盡量達成社會公平、公正,讓大家學會包容、體諒。當然自私並不意味著攀比,更不是仇富,每個人都需要通過正當的途徑去致富,而不是通過邪門歪道去賺錢。不同的群體有不同的利益,所以民主製度就是把各種各樣的“自私”綜合起來,達成妥協。不管是發達國家的議員,還是我們國家的人民代表,他們都是代表了某一個特定的利益群體,他們的任務就是為某一個利益群體去說話,去爭取利益,難道這不是“自私”的行為?正是因為有各種各樣的自私在一起碰撞,才有了民主,才有了協商,才有了妥協,才有了包容。

在計劃經濟年代,所謂的無私奉獻更多的是虛偽和虛假,是一種表麵上的無私,人們說一套,做一套,每個人麵對鏡頭的時候,麵對話筒的時候,都會冠冕堂皇地唱高調,可是大家都在玩嘴,誰也不真的使勁,偶爾遇到一些與眾不同的“英雄人物”,就成了勞模,就成了榜樣。40多歲的人也許還記得,當年在農村采用人民公社製度,大家吃大鍋飯,集體幹活,集體分配,人們看起來都是無私的,可是結果如何?大家都不努力工作,都等著“活雷鋒”來幫助自己,結果把中國經濟拖到幾乎崩潰的邊沿。而在城市裏,當一個小區的人共用一個水表的時候,每個人都在拚命地浪費,每個人都怕自己虧了,因為水錢是大家平均攤派支付的,結果是浪費嚴重,難道大家都忘了這些鐵的事實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