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懶人創造了世界。因為懶,所以會在方式方法上找捷徑,才發明了遙控器,因為懶,所以不願意艱苦奮鬥,而想出來各種巧妙的方法,設計出更好使的工具。大多數80後在很大程度上並不認同傳統的艱苦奮鬥,因為他們相信有比艱苦奮鬥更聰明的方法。這是對的,因為靠艱苦奮鬥無法擺脫“中國人勤勞而不富有”的局麵,更無法去征服世界。我相信中國人要想征服世界,首先要摒棄傳統的艱苦奮鬥思想,取而代之的是全新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就像美國人那樣,他們自認為工作努力趕不上中國人,嚴謹細致趕不上日本人,工藝精湛趕不上德國人,如果想比這些人更有錢,那該怎麼辦?這是一種典型的從後往前看的逆向思維。如果中國人學會了這種逆向思維,就可以這樣問自己,除了艱苦奮鬥,有沒有更省力的方式去征服世界,有沒有更有效的方式去贏得世界的尊重?不客氣地說,美國人想出來的辦法類似於用合理合法的方式去“洗錢”,讓那些勤勞、智慧、嚴謹、細致的腦袋為他們服務,把這些人辛苦賺來的錢用合法的方式“搶走”,他們把利潤最薄,工作量最大,破壞環境最嚴重的製造業轉移到第三世界國家,讓別人成為他們的“世界工廠”,達到了“別人幹活,自己賺錢”的最高境界,這就是基於典型的“懶惰型思維”而做出的選擇與判斷。
也許有人並不認同這種“掠奪式”的思維方式,可是這個世界就是這樣弱肉強食,你不欺負別人,別人就欺負你,不存在人們期望的那種和平共處的環境,隻不過看你欺負誰而已,可以對外掠奪,也可以對內掠奪,這是由市場經濟的本質所決定的,是不以人們的主觀意誌為轉移的客觀現實,隻要你不自欺欺人,就能明白背後的道理。在市場經濟環境中,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競爭就是“既要自己過得好,又要對手過得不好”,而不是你好我好大家好。企業要想長治久安,要想過得比別人好,就要盡量拉開與競爭對手的距離,讓競爭對手追不上,這個距離就是人們所期望的“競爭優勢”,如何實現這個目標就是企業發展的戰略。可惜,絕大多數中國企業家和經理人都誤把目標當做戰略,以為想清楚要做什麼就是戰略,其實錯了,如何做到才是戰略,因為戰略探討的不是要幹什麼,而是如何幹,即如何實現目標,走什麼樣的路徑,用什麼樣的方式,用什麼樣的人才,需要什麼樣的資源,所以戰略是一個從後往前看的思維,企業唯有根據目標去配置資源才能實現自己的目標,才能達成戰略任務。
可以說,當你明白了企業與企業之間競爭的本質,當你理解了國與國之間競爭的本質,就不難想出更好的辦法去贏得競爭,去征服世界。如果一個人不想靠艱苦奮鬥去改變現狀,是否有更好的途徑?當然有,那就是今天很多80後剛剛流露出來的那種特質,所以我們千萬不要把這些萌芽扼殺在搖籃裏,非要讓80後變成像70後和60後那樣去思考問題,那是一種倒退。如果80後能想出好辦法,少幹活,多辦事;少投入,多產出;既省心,又省力,那不是更佳的選擇嗎?如果說20年前用艱苦奮鬥去打天下是對的,那麼現在再沿用艱苦奮鬥去拚搏就是錯的,什麼事情都有一個“時間和空間”的概念,就像摸著石頭過河這個口號一樣,也有時間和空間的概念,當時空轉換了,很多理念需要跟著轉換,這才是真正的“與時俱進”。其實,任何理論都是有前提條件和邊界條件的,一旦前提條件不存在了,一旦邊界條件發生了變化,很多理論就要做出修正,不能再用教條的理論去欺騙自己,捆住自己。
2008年之後,中國開始步入“小眾化消費”階段,人們的思維方式也開始發生轉變,那些大眾化消費階段的佼佼者會感到舉步維艱,日子越來越不好過,企業的戰略必須做出相應的調整,否則很多企業都會麵臨“被淘汰,被邊緣化”的挑戰。因為時代不同了,階段不同了,企業也需要升級換代,管理者和員工的思維方式也要升級換代。過去拚的是體力,現在拚的是智慧;過去拚的是固定資產投資,現在拚的是人力資源投資;過去強調的是客戶至上,未來強調的是員工至上;過去采用的是軍事化管理,未來采用的是人性化管理。過去人們想賺錢時,往往不是想好辦法,更不會找捷徑,而是拚力氣,是一種傻幹,而不是巧幹。所以對於80後來說,他們無法接受那種缺乏人文關懷的軍事化管理,他們不接受絕對服從的組織文化,他們需要得到尊重,他們希望按照自己的意圖去做事。對80後來講,懶絕不是什麼壞事,聰明地工作要優於努力地工作,隻有當越來越多的80後用聰明的智慧想出來“懶辦法”的時候,中國才有希望從“中國製造”轉向“中國創造”,才有可能用中國創造去征服世界。所以說,傳統的企業經營管理思路和模式已經過時了,企業必須轉變觀念才能贏得未來,見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