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上有很多關於80後是頹廢的一代的說法,並拿出很多案例來說明問題,其實,說這些話的人大多都沒有做過認真細致的市場調研,更不要談取樣率是多少,他們僅憑極少80後的表現就把這頂帽子扣在了整代人的頭上,就這樣形成了自己的偏見。說的人有自己的觀點,有自己的論據,反駁的人同樣拿出種種理由來否定這種言論,所以誰也說服不了誰。
當今的“80後”小時候都接受過愛國主義、理想主義教育,但是當他們長大成人之後,當他們不得不麵對這個社會現實的時候,卻發現以前在學校裏學的東西與現實生活的差距實在太大,很多事情甚至是相反的,價值觀不得不重新調整。對於20多歲的年輕人來講,正是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卻沒有人幫助他們樹立健康的價值觀、人生觀和金錢觀。於是,有一小部分“80後”因為無法正視現實,所以選擇了逃避,或多或少地表現出頹廢的生活狀態,不思進取。麵對這種局麵,老一代人應當反思我們的教育製度,反思我們的教學內容,如果老師們能把現實世界中的真實情況早一點坦然地告訴學生,而不是選擇善意地欺騙他們,結果也許完全不同。
老一代人總希望用過於理想化的東西去“教育”下一代,希望這些年輕人能出汙泥而不染,不受社會大環境的影響,但是這樣做往往恰如其反,等80後長大成人以後才發現,家長、老師、媒體所說的很多東西都是“假的,空的,反的,錯的”,是一種誤導,是不現實的,從而導致定力不夠的小部分80後內心的糾結,無法接受這種價值觀的衝突,從而走向頹廢。記得很久以前聽人講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父親讓兒子從一個高台階上跳下來,兒子不敢跳,因為台階太高了,很容易摔壞。父親就說:“不用怕,我接著你。”於是兒子大著膽子從高台階上往下跳,可是父親並沒有接著他,兒子重重地摔在地上,於是兒子抱怨父親:“你為什麼說話不算數?說好了接著我卻不接著?”父親對兒子說:“今後不管做任何事,你都要動腦子,用自己的腦子去判斷,如果你認為這樣做危險,就不要這樣做,別人說什麼也不要聽,不管那個人是誰。這就是非常現實的教育方法,讓孩子具備分析能力、判斷能力和決策能力。
其實,真正走向頹廢的80後畢竟隻是極少部分人,有些人因為找不到努力的方向而迷茫,有些人因為得不到體麵的工作而失望,有些人因為得不到別人的尊重而逃避現實,有些人因為看不到美好的前景而感到無聊,有些人因為看不慣一些人道貌岸然的嘴臉而反叛。其實,不僅是80後,往前看幾代,也有過少部分人在青春期彷徨,也曾經出過大批的“憤青”,看什麼都不順眼,這是很正常的社會現象。隻是現在這個社會變化太快,讓很多人無所適從,所以陷入迷茫的年輕人相對多一點而已。我相信,對於大部分處於頹廢狀態的年輕人來說,這種逃避和反叛的狀態都是暫時的,大多數人都會挺過這一段時間,一旦明白了做人做事的道理,他們就會振奮起來,敢於迎接挑戰。隨著年齡的增長,30多歲的80後會從迷茫中走出來,他們會用自己的眼睛客觀地、清醒地審視這個世界,而不是根據長輩灌輸的思想和方法去看世界。
少部分80後的頹廢跟過去幾代人的“看破紅塵”有著本質的區別,過去是由於徹底失望而對社會、對人生、對感情失去信心,現在僅僅是對現狀不滿而頹廢,看不到未來而頹廢。要知道大多數80後從小到大都是“為別人活著”,擔負著整個家族興旺發達的重任,尤其是家庭條件不太好的年輕人,由於上一代人沒有機會上大學,非常渴望上大學,就把上一代人沒有實現的夢想都壓在80後身上,畢竟在50後和60後當中僅有1%不到的人有機會上大學。但是當一個人經過多年的應試教育和寒窗苦讀之後,已經失去了求知的欲望,上大學不再是夢寐以求地去獲得有用的知識,而是在“玩大學”,本來一個人應當在上大學之後才努力學習,結果這個過程被人為地提前了,在中學階段已經把精力消耗得差不多了,就像運動員在比賽之前就興奮了,等到比賽時已經沒有狀態了。可以說,現在的80後在該玩的時候沒有玩夠,沒有玩盡興,可以說到了大學才開始玩,但是卻覺得怎麼玩都沒有意思了。可以說一個人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興趣,千萬不要人為地幹預。隻可惜很多家長和老師不懂這個道理,孩子想談戀愛的時候不讓談,拚命幹預,等到孩子大了不想談戀愛的時候,父母又著急了,還是幹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