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垮掉的一代?(1 / 3)

這幾年,人們給80後戴上了幾頂讓80後難以接受,卻無力辯駁的帽子,最嚴重的莫過於“垮掉的一代”,因為說一代人垮掉,是沒有信心的表現,是徹底失望的表現,是徹底否定的表現。憑什麼說80後是垮掉的一代?就因為其中的一些人不會幹家務活,不願意幹家務活?就因為一些人眼高手低,不願意吃苦?就因為一些人超前消費,不懂得過日子?其實,中國人最大的毛病就是喜歡“想當然”,容易陷入“集體無意識”的漩渦,一旦某個權威人士說什麼,一旦媒體上炒作某件事情,大家就很容易“被忽悠”,很容易上當受騙,很容易被他人的觀點左右,因為老一代人普遍缺乏獨立思考的意識,更不願意去做調查研究,所以容易人雲亦雲。今天媒體上說某個人是好人,大家都堅信不疑,被這些好人的事跡所感動,以為這些人真的是完美的好人,可是明天又說某個人變壞了,並拿出一些證據來證明,結果大家又都覺得這些人太可恨了,怎麼可以這樣。其實,每個人都有好的一麵和壞的一麵,既不存在絕對的好人,也不存在絕對的壞人,換句話說,好人有壞的一麵,壞人有好的一麵,看你從哪個角度去看問題而已,所以不能用“非黑即白”的簡單思維去看世界。這個問題體現在當今社會就是對80後的集體誤讀。對外國人的集體誤讀,對外企的集體誤讀,體現在企業經營管理上就是盲目自大,自以為是,喜歡摸著石頭過河,按照自己的邏輯去做,而不是按照規定動作去做。

80後由於處在中國社會的大變革時期,從出生起就與改革開放同步成長,經曆了前人都沒有經曆過的變革,所以他們既看到了改革開放帶來的成果,也看到了改革開放帶來的問題,所以他們變得更理性,他們學會了用多元化的眼光去看世界,用包容的心態去對待別人,用質疑的眼光去分析問題,用自我的眼光去規劃未來。可以說,時勢造英雄,越是變革的時代,越容易出現英雄。未來是一個多元化的社會,需要有多元化的思維,不要總要求別人按照自己的思維去做,而要多一些包容,多一些理解。不管別人做什麼,隻要不傷害到自己的利益,不傷害社會的利益,就要用包容的心態去麵對。比如我不吸煙,我不希望別人在我旁邊吸煙,更討厭那些明知不可以在電梯裏吸煙,卻偏偏吸煙的人。但是我尊重吸煙人的權利,隻要他們選擇合適的地方去吸煙,我就沒有任何問題,這是他們的自由。

說到這裏,引出另外一個非常普遍的問題,那就是很多中國人為什麼不守規矩?比如在中國的很多地方都寫著禁止吸煙、禁止吐痰,人們卻在標誌前麵若無其事地抽煙、吐痰,根本不把各種禁令放在眼裏。所以人們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中國不是沒有法,而是有法不依。那麼人們為什麼對各種禁令不當回事?為什麼對各種法律規定不當回事?因為我們沒有設計好“利益驅動”的機製,人們不清楚違法的後果是什麼。就拿禁止吸煙來說吧,到處寫著禁止吸煙,卻沒有見過哪個地方寫著如果吸煙了會怎麼樣?會帶來什麼後果?會罰多少錢?這種不疼不癢的禁令告示根本不起作用。類似的規定到處都有,類似的問題遍地都是,久而久之大家就把這些規定和法律當做“不通電的高壓線”,知道那是嚇唬人的,知道沒有人監督檢查,知道被逮著了也能蒙混過關,膽小的不願意惹事,還能適當約束自己,膽大的就毫不在乎,該幹什麼就幹什麼,隨著越來越多的人不守法,“破窗效應”就出現了,“好人”逐漸變成了“壞人”。

與此形成強烈對比的是發達國家凡是禁止的東西,一定會寫清楚罰多少錢,比如開車打手機罰多少錢,電梯裏吸煙罰多少錢,地鐵裏喝飲料罰多少錢,不僅非常具體,而且數額極大,像新加坡的很多罰款,其數額接近一個人一個月的薪水,所以沒有人敢去冒險,這種威懾對於喜歡“自由”的華人來講特別有效。當然,要做到這一點,就不能把罰款當做某些部門的收入,而是一種威懾,被罰款的人應當是越少越好,說明大家守法,絕對不能是罰款越多越好,否則就成了鼓勵違法。如果越多人違法,監管部門的收益就越高,這種利益驅動的機製必然把整個製度給扭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