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頹廢的一代?(2 / 3)

不久以前,在一所大學講課,當我強調市場經濟是基於“主觀為自己,客觀為別人”的原則,每個人都可以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的時候,當我談到隻要別人沒有傷害自己的利益,沒有傷害社會的利益就應當包容的時候,有人提出了挑戰性的問題:現在的很多年輕人做人做事都有違傳統的價值觀,他們盡管沒有傷害我們,但是卻有違傳統的道德觀念,難道我們也要包容嗎?於是我這樣反問他們:難道傳統的價值觀就一定是對的嗎?如果傳統的都是對的,那麼社會如何進步?如果每個人都是依照上幾代人的價值觀念、行為方式、思維模式去做事,這個社會豈不是越來越落後?所以大家千萬不要“想當然”地假定傳統的就一定是對的,傳統的就一定是好的,必須與時俱進地看問題,唯有這樣才能推動社會的進步,不要自己束縛自己。

其實,大多數中國人往往都有這樣一個致命的思維誤區,即不自覺地認為傳統的就一定是好的,是對的。不管是祖訓,還是家規,隻要是老祖宗沒有說過的,沒有做過的,後麵的人好像就不可以去做,封建意識非常強,阻礙了創新與進步。試想一下,按照這樣一種思維邏輯去做事,我們必然生活在前人設置的條條框框內,把農業社會(及工業社會初期)的很多思想視為必須遵循的原則,可想而知會發生什麼?要知道,前人中的傑出人物雖然非常聰明,甚至非常偉大,但是他們沒有經曆過市場經濟,根本不懂市場經濟,更不知道工業革命給社會帶來了什麼進步。過去幾年,國學熱不斷升溫,人們抱著美好的願望想從五千年的古老文明中找到醫治現有社會問題的良方,希望用傳統的思想去影響市場經濟環境中唯利是圖的人們,可是結果如何呢?大家心裏都很明白。看看我們周圍的殘酷現實就清楚了,盡管我們整天在談禮儀之邦,我們整天在談文明禮貌,可是我們不得不承認,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們的汽車文明,我們的公共文明至少落後30年。直到今天,我們隨處可見的隨地吐痰,在電梯裏抽煙,聚集在門口或道路上擋道,在公共場合大聲喧嘩,在發達國家都是不可能出現的。俗話說:知恥而後勇,唯有清醒地認識到差距,知道我們自己在什麼方麵落後了,才能勇往直前,才有希望超越別人。可喜的是,現在的80後因為經濟條件比較好,所以比起老一代人,在文明禮貌方麵已經有了質的飛躍,畢竟物質文明會決定精神文明。

現在的80後為什麼對住房看得那麼重?因為他們都想有個家,一個不大的地方,一個讓他們放鬆休息的地方。另外,社會和媒體給了大多數80後不合理的期望值,當年50後和60後剛大學畢業時,能擠在集體宿舍裏與幾個人住在一起就已經很不錯了,盡管那時候的大學生都是百裏挑一的“天之驕子”,但是生活水平卻跟普通人沒有什麼兩樣,那個時候的人們並沒有抱怨過,而是努力奮鬥,希望有一天通過自己的奮鬥能換來一套屬於自己的小房子。盡管現在沒有福利分房了,但是當年那種福利房,現在的80後有幾個能看得上?而且就算單位有福利分房,那也輪不到剛畢業的年輕人,一個人不在某一個單位熬上10年8年,不吃盡苦頭,不忍辱負重,不把上司伺候好了,不把紅包給足了,要想分到房子,連想都不要想。所以,現在的80後不要羨慕那些福利分房,媒體更不要推波助瀾,要讓大家冷靜地看待這個世界,順其自然。

人活著一定要明白一個道理:存在就是合理的。年輕人千萬不要跟自己過不去,不要動不動就較勁,否則會活得很累。對於傑出的80後來說,工作5年之後,靠自己的努力去貸款買房是可能的,因為他們是80後中的佼佼者,他們是各個單位的第三梯隊,是被重用的一批人;對於優秀的80後,工作10年之後貸款買房也是可能的,因為他們在各個單位都是上級重用,同事喜歡的好員工;對於普通的80後來講,工作15年左右貸款買房也是可能的,因為他們是老老實實工作的普通人,收入不高,但是工作相對穩定;對於失落的80後來講,要想擁有屬於自己的住房就不現實了,這些人是各個單位中令人失望的一批人,不受人待見,隻能湊合著活;而問題的80後是這個社會的麻煩製造者,誰也不願意接近他們,都想敬而遠之,這些人是即將被淘汰的一批人,因為對社會的價值是負的,所以不要指望得到社會的承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