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條計策,讓劉備選擇。最後劉備認為“上計

太促,下計太緩;中計不遲不疾,可以行之”。當然了,如果幾種方案均不可行,還可以再行調整,以求

獲得合理回應。

溝而能通

溝而能通當然是人們喜聞樂見的情況。誤會也好,分歧也好,隻要溝而能通,都不是問題。

溝通也要講緣分,有緣的人在一起,肯定會談得很投機,好像沒有什麼禁忌,什麼都可以談,怎樣說

都可以。無緣的人在一起,多數是話不投機,或者是各說各的,說的時候很熱鬧,但不會產生任何效果。

其實,隻要關係夠、交情深,而且場合適宜,即掌握了天時、地利、人和,中國人照樣能夠有話直說、

有話實說,不但彼此暢快,而且效果良好。

前麵說過,中國人之所以不易溝通,首先是因為麵子問題。也就是說,當對方覺得很有麵子的時候,

大多比較容易溝通。

其次,情緒問題也是影響溝通的因素,但是當中國人情緒好的時候,不管說話的人如何唐突、冒犯、

無禮,都能夠心平氣和地合理響應,一副大人不記小人過的模樣。如果雙方都能夠有誠意、能包容、不計

較,當然溝而能通,一點障礙都沒有。

要想讓別人感覺有麵子,並且有好的情緒聽你講話,關鍵是你怎麼說。這樣就存在一個問題:如何處

理妥當話與真話的關係。有時候,真話反而是最刺耳的。不要以為反正是實話實說,怎麼說都一樣。其實,

同樣一句話,說得妥當一些,對方比較容易接受;說得十分真實,對方往往受不了,反而聽不進去。

比如說,“你這件衣服太難看了,我送你件新的吧”,這麼說的話,雖然送別人東西是好意,但絕對

不妥當,對方很難接受。我們常說有人好心辦壞事,就是因為辦得不夠妥當,才事與願違。

不溝而通

不溝而通是一種高度的藝術。我們先求說到不死,再求溝而能通,逐漸走入不溝而通的境界,當然十

分美妙!

中國人十分講究人與人之間的默契,高度的默契便是不溝而通,是一種難得的溝通美景。有時候人們

不需要說話,光靠眼神、動作就能傳達意思。赤壁之戰時,“一陣風過,刮起旗角於周瑜臉上拂過。瑜猛

然想起一事在心,大叫一聲,往後便倒,口吐鮮血”,隻有諸葛亮知道周瑜的心病,開出“欲破曹公,宜

用火攻;萬事俱備,隻欠東風”的藥方,這也是不溝而通的例子。

當然,我們不可能都像諸葛亮那樣聰明,但是要想做到不溝而通,卻也不是毫無章法可循。

不溝而通的關鍵在於雙方的默契,而要建立默契,就要關注對方,隨時隨地注意對方的舉動,不依賴

對方的言語表達,卻主動地捕捉對方的肢體語言。毫不關心對方,不注意觀察對方的舉動,當然無法不溝

而通。我們隻有將心比心,通過心與心的感應,使對方的心意能夠暢通地傳過來。心意相通,自然不溝而

通。

溝通的原則

中國人普遍重視誠信,對於不誠無信的人,非常厭惡。但是,溝通的時候,卻常常要求對方:

“我告訴你,你不要告訴別人。”

稍為放寬一些:“你如果要告訴別人,就不要說是我說的。”

“如果你告訴別人是我說的,我一定說‘我沒說’。”

中國人說這些話時,根本沒有欺騙的感覺。可見它和誠信並沒有關係,也就是不屬於不誠無信的範圍。

聽起來怪怪的,卻具有相當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