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我們二爺也須得老爺教訓兩頓。若老爺再不管,將來不知做出什麼
事來呢。”
為了讓對方聽得進去,我們很容易采取討好的方式,盡量說一些好聽的話,讓對方聽起來很高興,而
易於接受。其實,想討好中國人,並不簡單。
既不能單純地討好對方,又要讓對方聽得進去,唯一的辦法就是把話說妥當。隻是說得對並沒有用,
有時候,你說得越對,對方會覺得越沒麵子,以致惱羞成怒,更加聽不進去。說錯了,後果更加嚴重。
說得對,還不如說得妥當來得有效。但每一句話都要說得很妥當,實在不容易。任何話一出口,對方
大多不會“就聽到的話來判斷”,反而多半“在聽到的話之外去猜測用意”。弦外之音,往往比說出來的
話更重要。
要學會察言觀色
我們在開口說話之前,要謹慎小心,努力讓對方聽得進去。另一方麵,我們也要用心聽取對方所說的
道理,不要過於在意對方怎麼說。
任何一句話,認真去聽,都可能聽出某些道理,不可能毫無價值。但是,我們常常不在乎這些道理,
卻斤斤計較於對方表達時的態度和語氣。換句話說,我們不認真聽對方在講什麼,卻十分介意對方是怎麼
講的。事實上,愈有道理,愈容易引起聽者的反感,所謂忠言逆耳。隻要雙方都認真地聽,那麼中國人溝
通起來就會順暢得多。
但中國人很奇怪,心中有話不一定說出來,而要等著對方來猜;就算我們勉強說出來,也必定說得含含
糊糊、不清不楚;而當我們說得很肯定的時候,對方就更小心了,因為說得斬釘截鐵的未必是真話。
中國人這樣做,不是沒有道理的,隻是不了解的人,很難明白我們的真實意圖,造成溝通障礙。既聽
他的話,又看他說話的樣子,綜合判斷,才可以決定信或不信。
這時就需要我們發揮察言觀色的本領,關注對方說話時臉部的表情。表情比言語本身更能表達內心的
動態。人類五官之中,眼睛是最敏銳也最誠實的。《孟子.離婁篇》說:“存乎人者,莫良於眸子。眸子
不能掩其惡。胸中正,則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焉。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廋哉!”意思是,
觀察人的邪正,沒有比觀察他的眼睛更準確的了。眼睛不能遮掩人的惡念。心正,眼睛就明亮,心不正,
眼睛就昏昧。聽了他的話,再看他的眼睛,人的邪正,哪裏隱藏得過去呢?
說話的速度、說話的音調、說話的節奏等,能幫助我們揣摩對方的心理。比如,說話的速度常常能反
映一個人的心情,說話快的人突然慢下來,那他可能有些不滿,而說話慢的人忽然加快語速,他可能在說
謊,或者心中懷有愧疚。
再比如說話的音調。一般人說謊時,由於害怕事情被揭穿,音調會不自主地提高。同時,為了反對他
人的意見,也可能提高自己的音調。
說話的節奏也很重要。節奏比較順暢時,說明他很有信心;若張口結舌、吞吞吐吐,說明他缺乏自信。
喜歡複述說話者的言辭,表示自己一直在注意聽;一邊聽話一邊點頭,表示全神貫注,心無旁騖;自
問自答的人,多半相當頑固;既不肯定又不否定的人,往往具有神經質。
要準確做出這一類的判斷,最好提醒自己:每一個人的觀念,都不太一樣,必須平日多做溝通,促進
了解,把對方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摸清楚,然後再來評斷,通常比較準確。否則把壞人當成好人,將好人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