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達成預期的溝通目標。 //思//兔//在//線//閱//讀//

古人常說:“武死戰,文死諫。”“文死諫”無非是溝而不通導致的悲慘結局。中國曆朝都有專門的

官員負責向皇帝進諫,但常常因溝而不通,觸怒皇帝,最後丟了性命。在現代社會中,溝而不通雖然不至

於讓我們沒了性命,但會產生巨大的障礙,使我們寸步難行。

中國人相互之間為什麼不容易溝通?首先,和麵子有關係。溝而不通,和所說內容的對錯沒有必然的

關係,並不是說得對就“通”,說得不對就“不通”。有時候,說得對也很危險,對方常常會因為你說得

對而覺得沒有麵子:不是覺得你在指責他不對,就是認為你把他當做傻瓜,嘲笑他連淺顯的道理都不懂。

人沒麵子就會惱羞成怒,以致蠻不講理,當然溝而不通。修養好一些的人,表麵上很高興,其實心裏頗不

以為然,同樣是溝而不通。

在這種情況下,閉嘴不說也不行。對方如果看到你不開口,也來個相應不理,造成尷尬的氣氛,想說

的人更不知從何說起,也會溝而不通。

因此,說與不說、說對說錯都可能溝而不通。中國人之所以先說先死,是因為任何人所說的,不過是

片麵的道理,充其量隻能說是自圓其說。別人要支持你,固然可以說出一大堆道理,使我們覺得很有麵子;

若是不支持,照樣可以陳述許多道理,讓我們顏麵無光,倍感羞慚。實際上,在中國社會,某一個人讚成

另一個人的觀點,並不意味著是對其觀點的完全認同和肯定,而是因為前者能感覺到後者對他的友善而予

以的支持,這是一種道義的表現。所以說話的人,為求立於不敗之地,必須先摸清楚能不能獲得別人的支

持。

其實,情緒化也是中國人不易溝通的主要原因。雖然全世界人都有情緒,但隻有中國人情緒起伏最大,

動不動就發脾氣,你還跟他溝通什麼?不挨罵就不錯了。

中國人的情緒,說起來十分有趣。由於警覺性很高,所以懷疑心很重,因此情緒的起伏很大。往往一

句話聽得不順,就會想得很多。而且愈想愈多,也愈想愈火。以“你把我惹火了,我當然不講理”為借口,

幹脆蠻不講理到底,看你還有什麼本事,可以和我溝通

在這種情況下,唯有小心翼翼,步步為營,一句話都不能講錯,不把對方惹火,才能順利溝通。

如果預料到得不到溝通的效果,那還不如不說,最多引起對方的不愉快,大家的損失並不大。如果對

方是有識之士,知道“不說話並不代表無話可說,而是不知道該不該說,要怎麼說才有效”,於是製造溝

通的渠道,來增強溝通的信心,添加溝通的氣氛,反而容易造成溝而能通的美景。

不說畢竟是消極的做法,要想改變溝而不通,最好是站在對方的立場來溝通,凡事以對方的利益為出

發點,就算你說的話他不接受,至少他會思量一下。久而久之,就能獲得對方的信任,這樣溝通起來就方

便得多。如果得不到對方的信任,你說的每一句話他都要考慮一下是何用意,溝通起來就相當困難。

當事情有多種選擇時,還可以瞄準對方的需求,模擬出若幹可能的方案,再依對方的立場和行事風格,

評估、分析、選擇其中最合適的。劉備欲取西川,龐統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