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壞人,不但自己吃虧,也會引起他人的不滿。
特別是對一些老於世故的人,喜怒不形於色,很難從其表情上看出其內心活動。所以若非經過多次觀
察,最好不要輕率地加以判斷。
古語說:“衣不如新,人不如故。”大抵因為相處時間長了,比較容易了解對方的心理。新人相處不
久,彼此互不了解,看他怎麼說,事實上和聽他怎麼說同樣困難。
站在對方的立場
在溝通方麵,中國人最重視圓滿,也就是設法站在每個人的立場上,讓大家都有麵子。如果是很多人
在一起的時候,不能隻照顧幾個人而冷落其他人。被冷落的人覺得很沒麵子,就會引起情緒上的反彈,故
意製造很多問題,不但增加溝通的困難,還會產生難以預料的不良後果。《紅樓夢》中的王熙鳳在初見林
黛玉時,說她“況且這通身的氣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孫女兒,竟是個嫡親的孫女”,林黛玉遠來是客,
誇獎她是應該的,但是當時迎春姐妹都在場,如何隻誇獎黛玉的話,恐怕她們會覺得不快,所以王熙鳳一
句“竟是個嫡親的孫女”,在誇獎黛玉的同時,又肯定了迎春姐妹,使大家都很有麵子。
當然,在人數眾多的情況下,讓每個人都有麵子,確實很難。但在溝通的過程中,盡量站在對方的立
場上,則有助於溝通的順利進行。《三國演義》中,李恢勸降馬超,始終是替馬超考慮,先指出“將軍之
禍不遠矣”,接著說明馬超的困境——“目下四海難容,一身無主”,最後說“劉皇叔禮賢下士,吾知其
必成,故舍劉璋而歸之。公之尊人,昔年曾與皇叔約共討賊,公何不背暗投明,以圖上報父仇,下立功名
乎”。一番話,既幫馬超解決眼下的難題,又替馬超籌劃了未來,馬超又怎會不投降劉備呢?
溝通的層次
溝通一般可以劃分為四個層次:第一是不溝不通;第二是溝而不通,不管你怎麼溝就是不通;第三是
溝而能通,比較順利;第四是不溝就通,這是比較高的層次。
不溝不通
從本質上講,不溝不通算不上溝通,甚至可以說是溝通的反麵。但是,本書將不溝不通作為溝通的起
點。任何溝通進行前,都是不溝不通的狀態。不溝不通,是指人們沒有溝通的欲望或溝通的必要,處於不
相往來的狀態。比如,兩人雖然彼此認識,但是工作、生活基本沒有交集,不需要“通”,所以也沒有“溝”
的必要。
溝而不通
中西方人在溝通方麵存在很大差異,西方人有什麼事都會講出來,其看法是“我有事情,想跟你講”;
中國人有什麼事決不會講出來,其看法是“我有事情,根本不跟你講”——我有事,為什麼要跟你講?由
此可見,西方人的出發點是“我要說”,中國人的出發點則是“我不跟你說”。
就因為出發點不一樣,結果也不一樣。很多中國人學習了西方的溝通理論後,想在中國社會廣泛應用,
卻往往造成溝而不通的現象。以西方人的溝通原則為基礎,無論你開口說話,或者閉嘴不說,都可能溝而
不通。
有時候,人們雖然在滔滔不絕地說話,但是一方說的話,另一方根本沒聽進去。甚至,聽的人很生氣,
當麵加以指責,使說的人簡直下不了台,或者表麵上裝成無所謂的樣子,內心卻恨死說話的人。這就是溝
而不通的現象。其實,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停留在溝而不通的層次上。說了很多話,卻收不到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