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了,都會令人起疑。這種

比較明顯的變化,多半被認為是心理不平衡的反應。

第四,如果你和老板一起去拜訪客戶,老板不小心說錯了話,你卻不提醒,老板很可能把過錯都推到

你的身上,指責你隔岸觀火,居心不良。其實老板選你一起去拜訪客戶,必然是經過考慮的,認為你會對

他有幫助。但是你卻漠不關心,難怪老板會火冒三丈。

“先說先死”和“不說也死”相反相成,凡事在說與不說之間,看情勢、論關係、套交情,衡量此時、

此地、此事對此人應該說到什麼地步,才算合理。

換句話說,不能夠由於害怕“先說先死”而不說,也應該顧慮“不說也死”的不良後果,慎重思考怎

樣說才不致一開口就闖禍。

“不說也死”是告誡我們,不溝通就難以協調與其他人的關係。大家都不說,根本無法溝通。不能溝

通,當然無法協調。由於很多人受到“先說先死”的影響,不敢溝通,所以特別提醒大家,不說也死,希

望大家早日擺脫“先說先死”的陰影,走出溝通的良好道路。

說到不死

“先說先死”和“不說也死”,構成溝通的兩難。我們既然明白說也不好、不說也不好的困境,便應

該設法加以突破。換句話說,最好能夠“說到不死”。“說到不死”是一門高深的學問,需要在合適的時

候、合適的地點,對合適的人,以合適的方式說出合適的話。如何判斷合不合適,就要看你的功夫了。

要想“說到不死”,必須選對合適的人,有的話你對甲說沒問題,對乙說就要觸黴頭。我們說“事無

不可對人言”,又說“逢人隻說三分話”,就是因為說話的對象不同。對知心朋友,當然“事無不可對人

言”;而對一般人,則“逢人隻說三分話”。比如一般人問你:“聽說你要買輛跑車?”你的反應可能是:

“沒這麼回事,我哪有那麼多錢啊?”而熟悉的朋友若問你相同的話,你再否認的話,你的朋友就會認為

你信不過他,所以你可能說:“我最近炒股票賺了點錢,是打算換輛車,但還沒選好,你幫我參謀參謀。 ”

說與不說,需要你衡量輕重,對一般人選擇保密到家的策略,以免“先說先死”,而對朋友則采取私下透

露,以“不說也死”的方式,以求“說到不死”。

下麵幾個案例就說明如何才能“說到不死”:

在工作年會上,總經理正在講話,大家都在聚精會神地聽,行政主管發現總經理遺漏了一項重要的行

政決定,他不慌不忙地在便條紙上寫下“關於……的決定”等,然後偷偷地遞給總經理,希望提醒他,把

此決定在會上公布一下。

行政主管的做法就很明智,如果等總經理講完話,行政主管急忙站起來,補充說明一番,相信總經理

必定很生氣,不但不感激他的補充,而且事後必定氣衝衝地責備行政主管:“你以為我把那項決定忘在腦

後了?我記得比誰都清楚,隻不過我認為暫時不宜在會上宣布,沒想到你自作聰明,招呼都不打一聲,就

宣布了。”而行政主管必定會因“先說”而“先死”。

如果總經理真的忘了,而行政主管不說,那行政總管就會落到“不說也死”的境地:總經理會認為他

根本心不在焉,這麼重要的事都不提醒一下,以後根本不能信任他。

在說與不說之間,行政主管選擇了一種合適的方式,即不明言,該提醒的也提醒了,至於總經理說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