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太後剛執政的時候,秦國加緊攻趙。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國的條件是讓長安君作為人質。趙太後不■思■兔■在■線■閱■讀■

肯答應,大臣們極力勸說,結果趙太後明言:“有哪個再來說要長安君為人質的,我就要把唾沫吐在他的

臉上。”在這種情況下,觸龍出馬了。他並沒有一上來就痛陳利害,而是一開始說自己腳上有毛病,竟不

能快步走,但是因為好久都沒見太後,怕太後身體不舒服,所以來看望一下。接著又問太後飲食起居的情

況,然後把話題引到自己如何疼愛兒子上,引起趙太後的共鳴。最後說起趙太後與其女兒燕後的事,點明

父母疼愛自己的孩子,就必須為他的長遠利益考慮。觸龍自始至終都沒有提到讓長安君做人質的事,但是

他以聊家常的方式,讓趙太後明白“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的道理。

人們為什麼不直接問“你此刻的心情如何可以和你溝通嗎”?那是因為,中國人十分機警,遇到這

樣的詢問,大多不敢明說,以避免吃虧上當。在沒有摸清楚對方的用意之前,誰也不願意冒險回答這樣的

問題。這樣問,對方大多沉默不語,問了等於沒問。還不如稍微拐個彎兒,反而容易獲得比較真實的答案。

當然,也可以不用寒暄就切入正題,但是要滿足一定的條件:

其一,雙方比較熟識,且要談的事多半比較重要,前因後果雙方也比較清楚,這時可以不用鋪墊,直

接切入正題。

其二,自己有把握吸引對方的注意力,讓對方不得不按照自己的思路走。

《三國演義》中有幾段關於說客的描寫:

軍士引闞澤至,隻見帳上燈燭輝煌,曹操憑幾危坐,問曰:“汝既是東吳參謀,來此何幹?”澤曰:

“人言曹丞相求賢若渴,今觀此問,甚不相合。黃公覆,汝又錯尋思了也!”

闞澤詐降曹操,必須要讓曹操相信,如果直接表述忠心,以曹操的疑心病重,絕不會相信。所以闞澤

反其道而行之,直言曹操徒有虛名,反而使曹操想聽聽他到底想說些什麼。

馬超端坐帳中不動,叱李恢曰:“汝來為何?”恢曰:“特來作說客。”超曰:“吾匣中寶劍新磨。

汝試言之,其言不通,便請試劍!”恢笑曰:“將軍之禍不遠矣!但恐新磨之劍,不能試吾之頭,將欲自

試也!”超曰:“吾有何禍?”……

李恢去說馬超,第一句話就說明來意,然後以一句“將軍之禍不遠矣”引起馬超的關注,痛陳利害,

順利說服馬超歸順劉備。

這些說客都是能言善辯之士,自然有能力牽著對方的鼻子走。但是,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人確實不

多見,所以中國人常常以迂回的方式,先讓對方表明不會生氣,然後說出可能會冒犯對方的話。

比如試探地問:“我有一句話不知當講不當講?”不要以為這是廢話,這話是告訴對方:“我要說幾

句話,而這幾句話可能會引起你的不快,你要有個心理準備。”

在《紅樓夢》中,襲人對王夫人說賈寶玉該打這種絕對會冒犯王夫人的話時,也采取一波三折的方式:

襲人道:“別的緣故實在不知道了。我今兒在太太跟前大膽說句不知好歹的話。論理……”說了半截

忙又咽住。王夫人道:“你隻管說。”襲人笑道:“太太別生氣,我就說了。”王夫人道:“我有什麼生

氣的,你隻管說來。”襲人道:“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