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出來,由總經理決定。無論以後有什麼結果,總經理都不會怪到他的頭上。
業務經理陪老板到客戶那裏談判,客戶提出讓利3%,業務經理當場拿出計算器,熟練地計算一番,然
後把結果顯示給老板看,嘴上說:“不行,這樣我們就無利可圖了!”老板看看結果,心裏明白,接著說:
“雖然如此,但是看在老客戶的分上,再想想辦法吧。”
明明可以接受,業務經理嘴上卻說不行,實則將決定權交給老板。老板若同意,等於給對方一個人情;
老板若不同意,則有充分的理由拒絕。所以,業務經理真正做到了“說了不死”。如果他計算完,不和老
板商量一下,馬上說“接受”或“不接受”,等於沒把老板放在眼裏,勢必“先說先死”;如果他計算完,
一句也不說,就等著老板做決定,老板就比較為難,因為他的做法擺明了告訴對方可以接受,老板再拒絕,
豈不是讓對方嘲笑?
“說到不死”其實就是說到合理的意思。隻要合理,大家都能夠接受,當然可以不死。
溝通的藝術
要想“說到不死”,就要掌握溝通的藝術。
使對方聽得進去
對方如果聽不進去,就算你有千言萬語,他全當耳旁風。對方聽得進去,是良好溝通的第一步。所以
開口之前,必須謹慎,以免徒勞無功。當對方聽不進去的時候,我們寧可暫時不說,也不要逼死自己。能
拖即拖,並非完全沒有道理。運用得合理,也是一種有效的溝通方式。
中國人往往情緒反應激烈,一語不合,就可能翻臉。在溝通的時候,我們不能確保每一句話都說得很
妥當,但至少從第一句話開始就特別小心,以誠懇的語氣來使對方放心,使對方了解我們不會采取敵對或
者讓對方沒有麵子的方式來進行溝通。這樣,對方才會逐漸放鬆。
第一句話就引起對方的戒心,使他覺得自己可能會吃虧,或者可能會沒有麵子,他就會采取躲避的策
略;躲不開的時候,也會且戰且走。一旦對方想“溜”想“躲”,就不可能獲得圓滿的結果。
中國人說話很少開門見山,而是先寒暄一番,看看對方的反應如何。如果對方心情不錯,才可以進一
步溝通。如果沒說兩句話,對方就很不耐煩,甚至要端茶送客,那你就算有再重要的事也要忍一忍,因為
此時多說無益,“話不投機半句多”便是此理。
有人可能認為中國人的寒暄是在浪費時間,有正事不說,非得在無關緊要的事上大費唇舌,是不分輕
重的表現。其實,他們根本不懂寒暄的妙處。東拉西扯,說一些沒有用的寒暄話,目的在於了解對方的情
緒狀態,並且產生穩定對方情緒的作用。不急著講,先摸清楚情況再說,乃是上策。
寒暄可以試探對方適宜不適宜溝通。比如,人們一見麵,通常會說些無關緊要的話:
“你最近氣色不錯。”
對方如果說:“我最近吃不好、睡不好,氣色怎麼會好?”那你就知道對方心情不佳,不管什麼事都
需要延後,貿然說出來而對方一口回絕的話,連個商量的餘地都沒有了。
如果對方回答:“還好,最近沒什麼煩心事。”說明他心情不錯,有什麼事都可以說了。
寒暄可以緩解人們的緊張甚至是排斥的情緒,如果對方擺明不想聽你說話,你通過寒暄可以漸漸使對
方放鬆對你的戒備。春秋時期,觸龍說服趙太後時就巧妙利用寒暄打動了嚴陣以待的趙太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