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的活動,必須勤

加練習,多加磨煉,養成小心應對、用心體會、虛心檢討的良好習慣。一方麵使自己的溝通能力不斷提高,

一方麵促使自己的人際關係獲得改善。與其討好別人,不如用心保持和諧、互動、互助的良好狀態,透過

好好溝通來互相感應。若能心意相通,大家都愉快,那就是良好的人際關係。在愉快中把正當的事情辦理

妥當,則是我們共同努力的目標。

人際溝通注重和每一個人進行良性的互動。既不能夠偏重某些人,使其他人受到冷落;也不應該隻顧

自己,想說什麼就說什麼,愛說什麼便說什麼。否則你隻是在發表意見,根本不是在進行溝通。善於溝通

的人,必須隨時顧及別人的感受,以免無意中破壞了自己的人際關係,造成惡劣的溝通效果。

溝通的現象

中西方的溝通態度大不相同,西方人進行溝通的時候,彼此不計較身份地位,暢所欲言。中國人則不

然,就算麵對麵坐在一起,也會拘泥於彼此的身份地位,不敢貿然開口。

人雖有言論的自由,卻不意味著可以亂說,或者想說就說,而是要謹慎小心,防止一語不慎招來禍端。

我們雖然處於重視溝通的時代,但是愈溝愈難通。理論上,溝通可以解決大部分的問題,實際上,溝

通往往帶來更多頭疼的問題。為什麼?因為現在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學習西方人的溝通方式,結果造成不溝

通還好、一溝通就糟的局麵。

“先說先死”和“不說也死”這兩句意思相反的話要合在一起考慮,深切體會這兩句話的含義,就能

掌握溝通的奧秘了。既然先說先死、不說也是死,那就要求我們,明白“先說先死”才會“不說”,了解

“不說也死”才會“說”。因而“站在不說的立場來說”才不至於亂說,卻能夠說得恰到好處,做到“說

到不死”。

要“說到不死”,必須說得合理。很多人就是認為自己所要說的十分合理,這才理直氣壯,結果惹出

麻煩。有一個故事,說一家人生了一個孩子,親友都來祝賀,有的說:“這個孩子將來一定能當大官。”

有的說:“這孩子將來會發財的。”……都是好聽的。唯獨有一個人說了一句“這孩子會死的”,就被主

人打了一頓,趕出了家門。可是細想一下,那些說孩子會升官發財的話都不可靠,唯獨“孩子會死”是句

真話,可是說真話的人卻被痛打了一頓,就是因為他這麼說不合時宜。

先說先死

先說為什麼會先死呢?先說的人說出一番道理來,後說的人很容易站在相反的立場,說出另一番道理。

雖然雙方都說得頭頭是道,畢竟後說的人可以針對先說的人,做一番整理和修補,甚至大挖其漏洞,弄得

先說的人好像相當沒有學問似的。

先說的人站在亮處,人家把他的底細摸得很清楚。後說的人若是存心挑毛病,專門挑他的缺失,保證

把他整得體無完膚。先說的人,說來說去頂多能說出道理的一部分或者大部分,總有一部分被遺漏掉;後

說的人,就可以針對這些缺失來大做文章,表現得很內行的樣子。

有時候,人的身份地位不同,先說先死的情形也不同。比如,下屬先說,說錯了就會受到上司的批評,

從下屬的角度說,上司批評下屬很正常。但是萬一上司說錯了,下屬指出其毛病,那上司就會很尷尬:發

火的話,就顯得自己沒度量;如果不發火,麵子實在不好看。

有一次,化工廠廠長帶領一群客人參觀工廠,經過儀表控製室,忽然看見儀表板上,有若幹顏色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