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怕吃虧是被動的,那喜歡占小便宜就是主動的行為。占小便宜,關鍵詞不是“占”而是“小”,
隻占“小”便宜。一個人愛占“小”便宜,就表示這個人不貪,貪心的人隻想著占大便宜。中國人愛占
“小”便宜,不貪心,很守本分,為了過日子,占一點小便宜,沒什麼可恥的。而且對中國人來說,占小
便宜隻是手段,不是目的。中國人之所以這樣做,是在試探對方。和別人做生意也好,交朋友也好,首先
要了解對方,看對方是不是值得打交道的人。
中國人比較在乎舍不舍得,換句話說,中國人不會盲目地為一個人去拚命,我們會考慮值不值得。要
判斷值不值得,就要看對方舍不舍得,你舍得我就認為值得,你不舍得我就認為不值得。這就是中國人占
小便宜的本意。
在人際交往的時候,首先要看對方的度量大不大,沒有人願意跟一個小肚雞腸的人做朋友。看對方舍
不舍得,舍到什麼程度,可以判斷你在對方心目中是何分量。如果對方連雞毛蒜皮的事都要和你計較,那
他也就沒把你放在心上。
《戰國策》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齊人有馮諼者,貧乏不能自存,使人屬孟嚐君,願寄食門下。孟嚐君曰:“客何好?”曰:“客無好
也。”曰:“客何能?”曰:“客無能也。”孟嚐君笑而受之曰:“諾。”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
居有頃,倚柱彈其劍,歌曰:“長鋏歸來乎!食無魚。”左右以告。孟嚐君曰:“食之,比門下之魚
客。”居有頃,複彈其鋏,歌曰:“長鋏歸來乎!出無車。”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嚐
君曰:“為之駕,比門下之車客。”於是乘其車,揭其劍,過其友,曰:“孟嚐君客我。”後有頃,
複彈其劍鋏,歌曰:“長鋏歸來乎!無以為家。”左右皆惡之,以為貪而不知足。孟嚐君聞:“馮公有親
乎?”對曰:“有老母。”孟嚐君使人給其食用,無使乏。於是馮諼不複歌。
這個故事是說,馮諼投靠到孟嚐君門下,整天無所事事,卻嚷著要錦衣玉食、寶馬香車。不要以為馮
諼是看孟嚐君好說話,想多從他那裏撈點好處。其實,馮諼一直在考驗孟嚐君,看他是不是值得效忠之人。
所幸孟嚐君通過了考驗,後來,“孟嚐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者,馮諼之計也”。
但是,中國人不會輕易去占大便宜,一方麵是因為中國人相信天上不會掉餡餅,如果有大便宜可占,
中國人首先會想到會不會有問題,會不會上當。另一方麵,中國人講究無功不受祿,要等價交換,得到大
便宜必須要付出大的代價才行。
相比之下,平原君就沒有孟嚐君那麼聰明了。當時,秦國派大將白起攻打韓國,占領了韓國的一塊土
地野王。在野王鄰近有另一塊土地上黨,其官員看到野王輕易地就被秦軍攻下,怕上黨也守不住,就寫信
給趙國,表示願意歸順,希望得到趙國的庇護。結果平原君認為,不費一兵一卒,就可以得到上黨這塊“肥
肉”,為什麼不要呢?雖然有人反對說:“就是因為不花力氣得到好處,輕易要了,恐怕會招來大禍。”
但是,趙王和平原君卻不聽,把上黨劃為自己的領地。秦國知道後,認為趙國存心和自己作對,就命令白
起率大軍去攻打趙國。結果趙國的四十萬大軍全部被秦軍殲滅,國都邯鄲也被圍困,險些被滅國。
這就是前車之鑒。所以,和中國人打交道,首先要明白,在合理的範圍內,中國人比較喜歡占小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