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兩句話,把他騙得團團轉”,結論是你“缺乏判斷力”。你不相信別人,又怎能與其相處?在

信與不信之間,需要自己拿捏。

在正常的情況下,當然應該相信別人,但是隻能相信到合理的地步;遇到不合理的地方,就不應該相

信他。站在不相信的立場來相信,才不至於一相信就上當。對任何人都相信,受騙的幾率就會大幅度增加。

你無法要求別人絕對誠實,因為沒人能做得到,所以隻能自己小心。社會上騙子並不多,但是喜歡被騙的

人太多了,才會發生那麼多騙人的事件。騙人的人當然不對,而被騙的人也未嚐全對,誰叫他不小心“防

人之心不可無”,這句話永遠不會過時。

人類是群居的動物,彼此互相合作才能生存。人應該相信別人,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但是過分相信

別人,同樣引起別人欺騙的興趣,以致上當,也是不爭的事實。吃虧上當,人人不喜歡,卻又經常發生這

種不愉快的事情,主要是人們喜歡占小便宜,才造成因小失大。提防上當,最有效的辦法,便是切記不要

貪小便宜。

凡事都追求合理

中國人的觀念是凡事追求合理。換句話說,把事情做到合理的地步,人們才會接受。我們雖然重視典

章製度,卻明白典章製度容易僵化而不合時宜,因此在典章製度的範圍內,多半中國人喜歡權宜應變,以

求合理變通。凡是不會變通的人,都會被人斥之為“死心眼”、“死腦筋”。

中國人認為,既然人與人之間是相互影響的,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就應該“反求諸己”,即“要求

他人合理之前,先求自己合理”,以自己的合理來影響他人,使他人亦能合理。

自己不合理,卻希望他人以合理待我,結果經常不如意,這時怨天尤人也是枉然。自己先求合理,再

來期望他人以合理待我,才是合理的態度,也比較容易實現。但是合理不合理,各人的標準未必一致,有

時候你認為合理,我就認為不合理,因此這個“合理”也會引起很多爭執,產生很多不愉快!

在中國社會,凡事自己求合理,就容易獲得別人的好感。即使你的“合理”和他的“合理”會有些誤

差,但你的出發點是好的,起碼會問心無愧。至於是否會引起爭執,聽天由命吧。雖然這聽起來比較消極,

但總比表現出不合理的行為,使大家心裏不高興,甚至造成誤解的好。

自己合理不合理要通過他人的反應來判斷。他人的反應就像一麵鏡子,會如實地反映你是否合理。當

對方表現出不合理的行為時,不要指責對方的缺失,而是應該反省自己是不是不合理。如果是的話,趕快

先把自己的缺失調整過來,對方也可能跟著表現出合理的反應。要改變對方,最有效的方法是先改變我們

自己。

舉個例子,中國人認為,朋友的朋友是朋友,敵人的敵人也是朋友,所以三個人之間的關係很複雜。

正因為如此,一個人在不清楚對方的意圖的時候,是不會承認自己和另外一個人的關係的。在這種情況下,

貿然問起別人之間的關係,很難得到正確的答案,這就是自己的行為不合理造成的。

乙和丙是熟人。一天,甲和乙聊天時,甲突然提到丙,問:“你認識丙嗎?”乙的第一反應是“不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