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這種“攻心”術是中國人的獨特手法。例如:“我畢

業後馬上出國留學,你讚成嗎?”如果你不讚成,最好回答:“我不讚成你馬上出國,但是如果你準備得

十分周全,知道自己所要學的是什麼,將來學成之後要做什麼,我當然不會反對。”

既不說讚成的話也不說反對的話,一方麵保證自己的安全,另一方麵可以增強對方的責任,凸顯聽者

的自主性,使其更加重視自律和自動。一旦表示讚成,聽者受到很大的鼓勵和支持,可能大意失荊州,造

成陰溝裏翻船的慘劇。而一旦表示反對,聽者受到挫折,可能因而放棄,或者缺乏信心。不讚成也不反對,

聽者才會麵對現實,用心地研究判斷,自己做最後的決定。

中國人相信,公開表示讚成或反對,事實上都不一定可靠,不如采取觀察、試探、測試、迂回打聽等

方式來加以判斷。若是因為怕得罪人,吞吞吐吐,既不敢讚成也不敢反對,那就是心術不正,終將被別人

厭惡,自己也不會有什麼好前程。合理的讚成加上合理的反對,才是正當的行為。

當然了,在人際交往中,圓通的人也不應該直接問別人是否讚成或反對,以免給人別有用心之嫌,一

般隻問“你有什麼看法”之類的語氣較弱的問題。

看清楚之後,合理地表達反對或讚成的意見;尚未看清之前,千萬不要冒冒失失地說出“我讚成”或

“我反對”,以免被利用,或被人看不起,令自己騎虎難下。

行——謹慎小心,反求諸己

“合理就好”的理念使得中國人的一言一行都要把握好分寸。謹慎的人在人際交往中,就像林黛玉進

賈府一樣,不肯輕易多說一句話,多行一步路。

先弄清對方是誰

中國人在人際交往中,首先要弄清楚對方到底是誰。中國人認為“有人才有事”,而且“事在人為”,

很難“對事不對人”,所以常常把人和事聯係在一起。在中國社會,每聽到一句話,如果不清楚是誰說的,

就很難判斷它究竟是對的還是錯的、是真的還是假的。可見弄清楚對方是誰,乃是開展人際交往的第一步。

中國人比較傾向於“差別性待遇”,以不同的標準來對待不同身份的人。如果你的職位比我高,那你

說什麼都應該是比較正確的。如果你和我職位平等,那就以“來而不往非禮也”的態度對待你。如果你的

職位比我低,我不會以大欺小,卻絕不容許你以“下”犯“上”。

這樣看來,中國人似乎沒有是非觀念,但事實絕非如此。在中國社會,職位低的人是不宜反駁職位高

的人的。舉例說明,如果你的上司冤枉了你,你該怎麼辦?據理力爭的話,他會明白是他錯而非你錯,但

這又如何呢?他身為上司,竟然失察而冤枉了你,自然覺得相當沒麵子。

中國人沒有麵子的時候,最要緊的,便是設法找回麵子。如何挽回他的顏麵?很簡單,一心一意地找

你的毛病,隻要被他抓著了,他的麵子便全回來了。他一心一意找你的差錯,你真的插翅難逃,因為“人

非聖賢,孰能無過”,你遲早會被他逮個正著。

但是,如果上司冤枉你後,你保持沉默,一句話都不講,表麵上看你是忍辱負重,其實不然。你的上

司看到你居然一言不發,就會覺得奇怪:“這個人怎麼搞的難道我屈說了他?”於是,他自然想著解開

謎團,結果發現自己確實冤枉了你,並由於自己內心愧疚而善待你。

一般來說,上司冤枉你,純屬偶然,很少有上司故意顛倒是非,存心而為之。但是你若不幸碰上這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