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獨善其身(3 / 3)

你學會了嗎?

在如今的職場中,“堅持自己的主見,不盲目從眾”已經成了一種稀缺的品質。請你告訴自己“我並不是一隻羊,我應該用腦子去思考、去衡量”。從眾是自我意識弱化的標誌,一味地從眾隻會讓你失去自我,丟失屬於自己的那片晴朗的天空。你真的要拋卻屬於你一個人的領地,讓自己在喧嘩和躁動中迷失嗎?當然不,我們選擇做有主見的人。

安慰劑效應——對自己說“你可以的”

心理學名詞

身患重病的人往往都比較悲觀,他們覺得自己將不久於人世,但是,醫生會一直這樣跟他說:“你的病並沒有想象中的可怕,你一定會痊愈的。”得到醫生的安慰和暗示之後,病人的內心也就有了戰勝病魔的信心和力量,原本治愈概率很低的疾病,結果奇跡般地康複了。在心理學上,這種現象叫做“安慰劑效應”。

安慰劑效應,由畢闕博士在1955年提出,多見於對重症患者的治療中,由於“安慰劑”並不是真正的藥,所以這種心理學現象又被稱為“偽藥效應”“假藥效應”。人類使用“安慰劑效應”古已有之。如“望梅止渴”的故事,其實遠處並沒有什麼梅樹林,它隻不過是曹操對軍士的一個心理暗示、心理安慰,就是為了激勵士兵和部下繼續行軍。事實證明,他確實成功了,而且效果非常好。

在現實生活中,“安慰劑效應”也很常見。如一群人去野外郊遊,遠離了都市的塵囂和喧鬧,大家開心地在山間漫步嬉戲,置身於青山綠水、鳥語花香之中,就好像來到世外桃源一般。走累之後,某人接過同伴遞過來的水壺,喝了一口便情不自禁地感歎道:“山裏的清泉真是甘甜可口啊!這是城市裏沒有的享受啊!”同伴告訴他:“你喝的就是從城市裏帶來的水。”結果,他愕然無語。其實,這就是心理暗示的作用。

安慰就像沙漠中的一片綠洲,能給一個人帶來希望。人在職場,遇到不順和打擊是常有的事情,如果不懂得安慰自己,你就會深陷職場泥潭而無法自拔。他救永遠沒有自救來得及時,給自己一些心理暗示,告訴自己“你可以的”,那一切都會有所不同。

經典案例

王翠在大學裏學的是廣告專業,畢業後托家裏親戚的關係,她到了一家國企企劃部工作。能找到這份工作,她原本非常開心,認為找到了用武之地,可以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可是,因為“關係戶”的身份,單位裏的主管和其他同事都對她很冷淡,並斷定她是個“紈絝女”,絕對談不上有什麼辦事能力,因而並沒有分給她具體的工作任務。

單位對她的冷淡,讓滿懷希望的王翠心灰意冷。後來,她索性聽天由命,徹底享受“關係戶”的待遇,上班消極怠工,也不正經地工作。她覺得沒必要把自己的才華浪費給不在乎自己的公司。

一次,她偶然經過經理的辦公室門外,她聽到經理說了這麼一句話:“新來的王翠就像我預料的那樣,靠著關係進來的,也沒啥能力,大學肯定也沒好好上,啥都不懂。”這句話深深地刺痛了她,也警醒了她。王翠本能地想衝進去反駁,可理智告訴她:“你確實沒有什麼地方能讓上司看得起。”

王翠想了很久,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自己一走了之,反而證明了自己真的是個一無是處的“關係戶”;如果露幾手給大家瞧瞧,也許是另一番景象。接連好幾天,她都不停地暗示自己:“你是一個很有自信的女孩,你能拿出一份漂亮的設計。”

此後,大家發現王翠從頭到腳煥然一新,裝束和打扮多了幾分職業女性的幹練。而且,她還在最短的時間內拿出了一份精心策劃的企業廣告設計方案。看到這份廣告設計方案的時候,上司果然眼前一亮,因為王翠對市場的分析非常到位,而且立意也很獨到。為此,上司還專門開了個會,當眾表揚了王翠的設計功力,讓大家多向她學習。

慢慢地,王翠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重塑了形象,同事們也都對她刮目相看,甚至很多同事都向她請教設計方麵的問題。

你學會了嗎?

很多時候,痛苦並不是別人給我們造成的,而是我們自我暗示的結果。試想一下,那些真正在困境中的人為什麼沒有痛苦的表情呢?難道他們的處境不艱難嗎?當然不是,這隻是心態的問題。雖然情勢對自己不利,但他們並沒有放棄自己。他們的選擇是善待自己,以便讓自己過得更好。麵對工作中的挑戰,你一定要有一顆堅強的心,就算遭遇再大的痛苦,也不要絕望,要記得給自己積極的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