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倫達效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心理學名詞
瓦倫達先生是一位著名的鋼索表演者,以精彩而穩健的高超演技而名揚全美,從來沒有出過任何事故。因此,當雜技團準備接待一位重要客人的時候,他成了表演的主角。瓦倫達深知這次表演的重要性,到場的都是美國的知名人士。
這一次演出意義重大,不僅關係到瓦倫達在演技界的地位,還關係到雜技團的前途。於是,瓦倫達每一天都在仔細琢磨,無數次地思考如何將每一個動作、每一個細節做到完美。演出的時間到了,瓦倫達決定這一次不帶保險繩。因為他從來都沒有出過錯誤,所以他有百分之一百的把握自己會成功。
然而,意料之外的事情發生了,在瓦倫達剛剛走到鋼索中間,才做完兩個難度並不大的動作之後,他就從鋼索上摔了下來,失去了寶貴的生命。事後,他的妻子說:“我預感這次會出事,上場之前他一直不停地自言自語‘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敗’。而在以前的表演中,他隻想著走鋼絲這件事本身,從來不考慮這件事可能帶來的後果。”
正是因為太在乎那次表演,以致過度緊張,所以瓦倫達先生最終失敗了,並且付出了自己的生命。後來,心理學家就將這種過度專注於成敗、過於患得患失的心態叫做瓦倫達心態。
在工作中,盡管我們不可能完全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但我們可以試著讓自己放鬆下來,盡量把事情看淡一些。其實,很多職場人的失敗與成功往往不在於能力如何,而在關鍵的時刻是否過於緊張。
經典案例
那是2000年,李開複被調回微軟總部成為微軟全球副總裁。幾年的工作中,李開複兢兢業業地為微軟服務,並且具備了很高的社會影響力。當然,他一直沒有忘乎所以。在工作對他的挑戰性變小的時候,他渴望回到中國,希望能在中國工作。
就在這時,他發現穀歌將開始在中國創建分公司,於是李開複主動找到了穀歌CEO施密特,並表示願意加入穀歌。而施密特十分高興,在一個月之後就給了李開複答複,但是,隨之而來發生的事情讓李開複很痛苦。2005年,是李開複的轉折年。微軟的訴訟使他陷入了人生的低穀。
他沒有想到,一次普通調換工作的經曆會引起如此巨大的社會效應,對他的虛假負麵報道鋪天蓋地而來。這時,就有了李開複那句感動無數職場人的座右銘:“用勇氣改變可以改變的事情,用胸懷接受不能改變的事情,用智慧分辨兩者的不同。”李開複對這件事很坦然,因為他並不覺得自己錯了,更沒有必要為此緊張。
後來,李開複全力以赴地投入了這場戰鬥中,不再理會那些不能改變的謠言。他從微軟提取的30萬份郵件資料中找尋有利的證據以證明自己的清白。經過兩個月的努力,法庭同意李開複到穀歌工作。最後,當李開複回到媒體麵前開始工作時,他發現,沒有一個記者再提問與訴訟有關的問題,官司的勝利是對那些謠言的最佳反駁。
經曆了風風雨雨的李開複,對中國的大學生曾經這樣說,想把每件事都做到最好是不切實際的。建議大家把“必須做的事”和“盡量做的事”分開。用良好的態度和寬廣的胸懷接受那些你暫時不能改變的事情,多關注那些你能夠改變的事情。
你學會了嗎?
在職場中,誰也免不了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障礙和困難,要想解決問題、實現目標,就必須克服困難。在出現困難時,我們往往會緊張和不安,嚴重時甚至會感覺到恐懼和焦慮。適度的焦慮和緊張是有益的,能幫助我們集中精力,使思維變得更加靈活,有利於提高工作的效率,但是,過度的焦慮就不是好事了,它不利於正常水平的發揮。
在麵對困難和挑戰時,我們一定要學會自我調適,盡量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要去理會那些是非成敗的言論,也不要緊張得吃不下、睡不著,放鬆一些,隻要盡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做就好了。即便這次沒有成功,還有下一次,成功的機會有很多。
安泰效應——多說“我們”,少說“我”
心理學名詞
安泰效應,是一種很常見的現象,指一旦脫離相應條件就會失去某種能力。意思是說,如果沒有群眾的支持,任何支持都是軟弱無力的,就像“水失魚,猶為水;魚無水,不成魚”的道理一樣。所以,每個人都要學會依靠大家、依靠集體。
安泰效應來自一個古希臘的神話故事。
安泰是一位大力神,他以力大無窮、百戰百勝而聞名。他有一個秘密,他那無窮的力量來源於大地,隻要他感覺到累了,就可以貼在大地上,迅速地從大地母親那裏汲取到力量。等力量充沛之後,他就可以重新投入戰鬥,戰勝敵人。可是有一天,他的對手發現了這個秘密。於是,對手誤導安泰,讓他離開地麵,並在空中將他殺死。
安泰效應給職場人的啟示是,在職場中,任何人都不能脫離團隊跟對手單打獨鬥,隻有看到團隊其他成員的存在,懂得依靠團隊的強大力量,個人才能在職場立足。
在一個團隊中,組織成員之間應該相互依賴、相互關聯、共同合作,建立和諧的團隊模式,這樣才能壯大團隊、提升個人。例如,在公司中,有一群人正在研究同一個項目,這時如果出現不常見的問題,大家就可以集思廣益,然後拿出創新的解決方法。與個人的才能和知識麵相比,團隊內廣泛的技能和廣闊的知識麵在解決問題方麵更有優勢。
對個體來說,一直在集體中默默無聞的確是一種煎熬,但為了自身與團隊都有更好的發展,最好還是不要選擇和團隊對抗,因為對抗隻會產生對抗,隻有包容才能產生包容。如果你對其他成員說:“我們是最棒的。”同事才會對你說:“不,你才是最棒的!”懂得說“我們”、願意成就團隊的人,才能成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