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遲滿足效應——抵製住“糖果”的誘惑
心理學名詞
延遲滿足效應,又被稱為“糖果效應”,是指為了長遠的、更大的利益而自願延緩或者放棄目前的、較小的滿足。
美國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家瓦特·米伽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實驗者來到一家幼兒園,對一群4歲的孩子說:“桌上放了兩塊糖,如果你們能堅持20分鍾,等我買完東西回來,這兩塊糖就送給你們;如果你們不能等這麼長時間,那每人就隻能得到1塊糖,現在就可以給你們。”對4歲的孩子來說,這是兩難的選擇,他們都想有兩塊糖,但誰也不想等20分鍾;而要想馬上吃到嘴裏,則隻能吃1塊。
結果,1/3的孩子選擇現在就吃1塊糖,實驗者一走,他們就迅速地把那塊糖塞到了自己的嘴裏了;另外2/3的孩子選擇選擇等20分鍾,當然,這對孩子們來說是一個極大的挑戰,因為他們的自製力還很弱。為了不受糖的誘惑,為了能熬過20分鍾,有些孩子隻好把眼睛閉起來,有些用雙臂抱頭不看糖,有些則用唱歌、跳舞轉移自己的注意力,還有一些幹脆躺下睡覺。
12年後,追蹤觀察的實驗者發現,那些熬過20分鍾的孩子(已是16歲了),他們大部分有較強的自製能力,自尊自愛,對自己充滿信心,處理問題的能力強,也很堅強,不畏懼任何挑戰;而選擇吃l塊糖的孩子,他們中的大部分猶豫不定、多疑、妒忌心強,經受不住挫折,自尊心易受打擊。
又過了幾十年,實驗者發現,跟那些不願意等待的孩子相比,那些有耐心等待吃兩塊糖的孩子在事業上更加成功。
這個心理學效應給職場人的啟示是,那些自製能力強的人,他們往往能較好地控製和約束自己的行為。在工作和生活中,他們能夠抑製自己內心的衝動,堅決地拒絕各種誘惑,延遲滿足。如果沒有良好的自製能力,一個人是很難實現目標、取得成功的。
經典案例
陳喜成是公司裏的老員工了,他成熟穩重,不管是業務能力還是人際交往方麵都是非常優秀的。他所在部門的主管離職了,領導層決定新任主管“從內部人員中選拔”。大家心想,這個新主管一定非張陳喜成莫屬。
結果出來後,跌破所有人的眼鏡,公司任命的新任主管並不是陳喜成,而是無論業務能力還是交際能力都不如他的方浩。公司裏早有傳聞,說方浩是公司某位重要高層的近親。通過這樣一件事情,大家終於確認了,於是,同事們都將目光轉向了陳喜成,看他如何處理這件事。
不可思議的是,陳喜成居然沒有絲毫情緒,他依舊平靜地工作,就像什麼都沒有發生一樣。在方浩上任後,他還是一如既往地積極工作,這讓領導層和方浩本人都非常感動。半年之後,公司開始了新一輪的擴張,陳喜成毫無懸念地就任了新部門的主管。
隻有陳喜成自己知道,當初聽到方浩任命通知的時候他內心有多麼難受,但是他知道方浩靠著強硬的關係,以後可能會爬得很高。現在方浩升職了,假如自己在衝動之下去得罪他,那這件事情就會升級成仇恨,對自己則有百害而無一利,於是,他打算高興地吞下眼前的小委屈。
從表麵看,是方浩占了便宜,可從長遠來看,陳喜成為自己種下了一個忠誠於公司的良好形象,他得到了領導層的絕對信任,因而有了更多的機會。
你學會了嗎?
對很多職場人來說,他們從來不缺少人生的理想和目標,但當這些理想和目標與各種各樣的誘惑相遇時,他們的理想常常因為太缺乏自製力而被擱淺。事實告訴我們,凡是有所作為的人都有很強的自製力。如果你想取得成功,那你就要增強自己的意誌力量,控製心中的欲望,不給自己找任何借口,時間長了,你的自製力就會逐漸提高。
假如你已經為自己定下了人生目標,不妨利用延遲滿足的方式來激勵自己,讓自己抵擋住當前的誘惑,將目光投向遠方。誘惑隨處可見,如果沒有良好的自製能力,多偉大的計劃和理想都會在誘惑麵前化為泡影。不管在工作還是生活中,當感情與理智發生激烈的衝突時,一定要讓自己保持理性。
盧維斯定理——達到無我之境
心理學名詞
盧維斯定理,由美國心理學家盧維斯提出,他認為謙虛不是把自己想得很糟,而是完全不想自己。混跡辦公室,你足夠謙虛嗎?你離真正的“無我”狀態還有多遠?有人可能迷惑了:“既然都‘無我’了,還拚搏什麼呢?”雖然職場如戰場,但拚的卻不僅僅是你死我活,而是聰明才智。
同事的一顆煙霧彈飛過來了,你有本事躲開嗎?俗話說“槍打出頭鳥”,如果你凡事都出頭,的確能有占盡風光之時,可萬一出現什麼閃失,你也必將立即成為一隻靶子。在工作中,應該處處以事為先。就事論事,而不是拿人說事。在事情麵前,你要懂得做一個謙虛的隱形人,“事成則立,事敗則退”不失為一個最為穩妥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