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借助別人力量,乘勢而為打破沉默(2 / 3)

據說非洲有一種體積很大的鳥,能像鷹一樣高高地飛翔。可是在無風的天氣,人們卻可以輕易地抓到它,因為它們飛翔時,是要借助一定的風力的,沒有風的時候它們是飛不起來的。隻有憑借風力,它們才能飛得又高又遠。

可見,很多時候,很多事情,是要借助一定的外力才能完成和實現的,因為一個人的能力和作用畢竟是有限的,借助外力會使事情完成得更好、更輕鬆。

但是,求助也不是件簡單的事情,也是要講究方法的,因為你不能什麼事都要去找別人幫助,也不能隨便就去求什麼人。求助也是一門學問,要在合適的時間求助合適的人。至於什麼時候求助什麼人才適合,那就需要在實踐中慢慢地摸索和總結,再找準機會具體運用。

要說明一點的是,求助別人並不是什麼丟人的事,隻是一種合作方式。生活在社會這個大群體中,誰也不是獨立的,都是彼此相連的,所以,求助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不要擔心自己跑到別人的辦公室請人幫助是很沒麵子的事情。你在工作中可能會碰到諸多的困難和麻煩,比如工作流程、資源配備、資金需求、市場因素、上級領導的風格等,這些外在的因素和困難,可能正是阻礙你繼續前進的絆腳石,影響著你的能力和積極性的發揮,降低了你的績效水平。這個時候,不要猶豫,要勇敢地說出你的困難,請求同事和領導的幫助。

求助別人,不僅能幫助自己解決問題,還能增進彼此的溝通和交流,起到相互促進和結交朋友的作用。所以,需要的時候,大膽地求助別人吧,不要害羞,不要顧慮,即使被拒絕,得到幫助的也會占多數。隻要你真摯、大方、坦誠,相信一定會得到你想要的幫助。


實現理想,需借助別人的智慧

任何人都需要別人的幫助。聰明的人在善於獨立思考的同時,總會積極聽取別人的意見,努力借助別人的智慧和力量,實現自己的理想。

有句話說得好:“兼聽則明,偏聽則暗。”所謂“兼聽”,就是指多方麵地聽取;“明”就是明辨。這句話告訴我們:聽取多方麵的意見,就能明辨是非,正確地認識事物;單聽信一方麵的話,就會糊塗,犯片麵性的錯誤。究其原因,是由於世界上的事物錯綜複雜,人們受自身知識、經曆、觀念、涵養等因素的局限,難免在見解上有所缺失。如果把多種意見集中起來,進行綜合、比較、鑒別,從而去偽存真,舍其謬誤,取其真諦,自然就更公正合理。

曆史上,齊威王善於傾聽鄒忌的意見,所以有“燕趙韓魏聞之,皆朝於齊”;唐太宗善於采納魏征的直諫,始有“貞觀之治”;假若劉邦不善聽諫言,且項羽又不剛愎自用,何以有漢家邦國?如果趙奢不聽許曆的建議,何以能在領兵救韓中挫敗秦軍夜襲的陰謀而大敗秦兵?

作為一代明君,唐太宗以自己的雄才大略開創了貞觀盛世。而作為一代賢相,魏征在“貞觀之治”中同樣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當初,魏征是唐太宗對手的部下,是唐太宗的愛才之心,才使魏征有了發揮才幹的平台。他不僅幫唐太宗製定了“偃武修文,中國既安,四夷自服”的治國方針,還時時刻刻修正著唐太宗的謬誤。他為唐太宗講解了“民可載舟,亦可覆舟”、“兼聽則明,偏信則暗”的治國道理,也常常犯顏直諫。17年間,魏征諫奏的事,有史籍可考的達200多項,內容涉及政治、經濟、文化、對外關係等方麵,都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以致在魏征死後,唐太宗極為傷感地對眾臣說:“人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鑒,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今魏征歿,朕亡一鑒矣。”

“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一個人的智慧是有限的,隻有不斷地從別人的見解中吸取合理、有益的成分,以彌補自己的不足,才能減少失誤,取得成績。

我們說,善於傾聽別人的意見是每一個有誌者必須具備的品格。江海不辭涓滴,高山不拒細石。多聽取別人的意見,將受益匪淺。

在陳景潤還是一位普通中學教師的時候,便曾對著名數學家華羅庚的學術論文《堆疊素數論》中的錯誤提出糾正意見,華羅庚得知後十分高興。在北京舉行的一個學術會議上,當眾宣讀原信,並建議大會邀請陳景潤參加學術會議。

羅蘭德說:“弱者懼怕他人的意見,愚者抗拒他人的意見,智者分析他人的意見,巧者誘導他人的意見。”對別人意見的態度,實際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心胸和未來成就的大小。古往今來,有太多聽不進別人的意見、剛愎自用的人以慘敗而告終,無論是政界、軍界,還是商界的例子比比皆是。

美國有一本暢銷財經小說曾經針對某知名電腦公司的破產寫道:“公司的失敗,是敗在了古老的東方傳統上;敗在了其創始人不聽董事成員的意見上;敗在了一種剛愎自用的用人機製上。”

那家電腦公司是20世紀60年代享譽世界的知名電腦公司。這樣一個充滿希望、朝氣蓬勃的技術型公司,最後不是敗在了競爭對手的手裏,而是敗在了公司的接班人的手中,也敗在了董事長不聽眾人意見、剛愎自用的性格上。

按照一般人的邏輯,自己辛辛苦苦創下的基業當然要讓自己的兒子來繼承,而事實上董事長的兒子當時還沒有能力來管理如此龐大的公司。麵對眾多創業元老和董事會成員的反對,董事長堅持己見,硬是做出了不符合市場規律的人事交接。這樣便直接導致了公司其他骨幹的離職和人心的離散,加上公司的決策失誤,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公司在其兒子主政幾年後便開始陷入危機。等到董事長覺察到危險並開始尋找補救措施時,一切都已經太晚了——公司最終以倒閉而告終,退出了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