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特色小吃
這些則是幾乎台灣各地都有的小吃。
1.香腸
台灣香腸肉質肥瘦適中,口感嫩滑而且微甜,是台灣一道著名的美食,食用時可以用烤、蒸或煎的方式,是適合各種場合的肉類休閑食品。在高雄有一種吃法,是將香腸夾在糯米腸裏,再加上一些蒜片,吃起來特別有台灣高雄人的豪氣。
2.蚵仔煎
台灣的牡蠣叫蚵仔,一般養在近海灘塗地。台灣的牡蠣個頭不大,但是味道特別鮮美。蚵仔煎的做法是將牡蠣放在澱粉漿裏,再打一個雞蛋,放在平底鍋裏煎,配上小白菜或是茼蒿。起鍋後加上特別調製的番茄醬,就成了美味的蚵仔煎。
3.鹵肉飯
鹵肉飯其實是紅燒肉末澆在白米飯上的吃法。但是這個紅燒肉末非常講究,挑選上好的豬肉,肥瘦適宜,切成小塊後加上醬油,以小火燜煮幾小時後,就成了非常下飯的美味餐點。
4.肉羹,魚羹
台灣環海而且河流池塘多,因此魚鮮多。把新鮮魚肉剁碎攪成黏稠狀,就是做魚丸的魚漿了。
魚漿如果用手捏擠出條狀放進水裏煮,再放進高湯裏,勾上芡粉就是魚羹湯了。湯裏一般會加上筍絲、香菇絲等作料。如果魚漿配上肉條捏擠出來,就是肉羹了,是早晚點心或者冷天裏台灣人的最愛。
延伸與發展
由於小吃的變化性極高,易於隨地域、時間有突破性的發展,台灣小吃甚至可以包括任何在台灣十分普及的小吃,像是台灣蔥油餅、臭豆腐、豬血糕等,也包括從大陸學習並創新出來的新產品。
台灣最早開發的台南市是最具代表性的小吃文化重鎮,小吃與曆史古跡搭配的主題旅遊已成為該市重要的觀光資源。
麵食的製作方法與條件
台灣小吃很多都涉及麵食的製作,像魚丸、香麻翡翠餅、太白拉糕、培根芝士烤蔥餅、沙茶烤中卷、蔬菜沙拉蔥油卷餅、牛肉卷餅等,都要使用麵食完成整道菜的製作。所以,學會基礎的麵食製作是很重要的。
1 攪拌 麵粉、水與酵母,或麵粉、老麵與水,攪拌或揉成均勻而光滑的
麵團,注意每種產品麵團的軟硬度。
2 鬆弛(發酵)
俗稱醒麵或基本發酵。因為麵團經過攪拌後,會形成很強的麵筋,彈性好,故將攪拌後的麵團放置一段時間,待酵母產生作用後麵筋會軟化,注意鬆弛(發酵)時間,目前大多采用5~10分鍾,沒有硬性規定。
3 壓麵 發麵麵食經過壓麵後,成品品質較細致。要壓麵的麵團不可鬆弛(發酵)太久,以免因氣體太多壓不出來而造成組織粗糙、孔洞多,一般隻要將麵團反複地壓至光滑即可。
4 分割 分割是為了製作規格統一、大小一致、外形美觀的麵食,是成形之前的一個步驟,主要是將麵團卷成圓柱形,即用切、揪等方式將麵團分割成所需的適當大小。
5 成形
分割之後的麵團要進行成形的工作,也是產品製作過程中最主要的步驟。成形是為了使產品的外觀、品質與特性達到需求,因此而衍生出許多成形的方法,如揉、卷、擀、包、捏、夾、剪、按、切、鉗花、模印、鑲嵌等。
6 發酵
將成形後的麵團放入發酵箱,並調節至適當的溫濕度,進行熟製前的發酵,也是產品製作過程中最重要的程序。發麵製品組織的鬆軟度、硬實程度、體積大小、品質好壞都和發酵有很大的關係,故對發酵程度的判斷非常重要,一般發酵的時間為20~50分鍾。
7 熟製
熟製是麵食點心製作的最後一個過程,也就是將已成形的生麵團(半成品)運用各種不同的加熱方式,使其在一定的溫度之下,發生變化而成為色、香、味、形俱佳的成品。麵食業常用的俗語是“三分做功,七分火功”,這句話直指熟製對產品的重要性。所以說,做得再好的麵食點心,若熟製不慎,也可能會前功盡棄。反之如果熟製方法恰當,不但能使產品呈現其特色,而且還能提升產品的色、香、味、形。
熟製的主要目的是運用各種不同的方法,使麵團由生變熟,成為衛生、可口、容易消化與吸收的麵食,簡單地說,就是使產品變熟與定形,以達到食用的目的。熟製應根據麵團性質、外形特性,采用最有利的方法,如蒸、煮、烤、炸、烙或煎,以達到麵食特性的要求。常用蒸籠、蒸箱等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