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智仁勇三者。君子之大德也。君子大德以受命。故曰三生萬物也。
問、敢問肫肫其仁者何也。
答、君子之至德也。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
問、肫肫其仁。即淵淵其淵。浩浩其天也。大道之有所倚。即凝於君子耶。
答、君子以正位凝命。天命之謂性也。率性之謂道也。修道之謂教也。故曰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恭己正南麵而已矣。
問、君子奉天承命。是故篤恭而天下平歟。
答、君子順受其正而已矣。
問、敢問元午當中。道法弘開之時也。萬教歸儒。統一全球之會也。君子協和萬邦。萬夫之望也。其望也如何。
答、易不雲乎。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
問、師者、體也。弟者、用也。用者、所以代師之勞也。何曰王者之師。天子無北麵。中和師。天地之精華。萬聖之代表。至尊之上。無以加乎。
答、孟子雲。五百年必有王者歟。四科十哲。皆其門也。重師所以尊道。亦即順天命也。
問、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名位者福也。大德受命何也。
答、大道宏開。三星蒞臨也。
問、三星者。後天之三元。仁化壽。勇化祿。智化福。福由智得。不必壯老。故紫微年少。祿由勇得。端在躬行。故文昌年中。壽由仁得。持之以久。故南極老翁。是耶否耶。
答、爾其聰明聖智達天之德者乎。未能下學。焉達天也。
問、虛中作實者。勇之事也。躬行匪易。巧內生蓮者。智之事也。言行惟慎。開辦學堂者。仁之事也。委曲求全。先虛中作實。而後巧內生蓮者。誠則明也。故先示曰。至誠受命。誠明曰大德。大德其三道。三道化曰中。允執厥中者。可立天下之大本。人倫道德者。勇之行。忠信之道也。大成者、智之行。忠恕之道也。學堂者、仁之行。中和之道也。行遠必自邇。登高必自卑。下學而上達。君子之道也。
答、君子之道。所以行之者一也。
問、非禮之禮。非義之義。大人弗為者。何以知之耶。
答、大人之道。本諸性也。性則順天之命而已矣。
問、受天之命在慎。得人物之命在智。智者、陰陽也。慎者、至誠也。
答、君子明而已。君子之明。明明德於天下也。
問、修道以仁。仁者乃能修道歟。
答、仁者之修道也。修道之謂教也。有教則無類矣。(芻談錄)
第一二零禮拜大智隱惡揚善
民國三年七月十七日記
問、子言禮運大同一節。忠信之道也。孔子言忠信。以中和眼光言之。是以人所不能也。
答、中和、忠恕、忠信。儒教之三乘也。順言之而已。亦猶天地之三教也。分三而合一也。問、天下之無智久矣。天下之無道久矣。天地閉矣。賢人隱矣。道其不明矣夫。道其不行矣夫。乾坤昏亂。陰陽顛倒。是非不明。故曰眾好之必察焉。眾惡之必察焉。否則同流合汙。成混同世界矣。
答、天地閉。賢人隱。君子之智也。天地開。賢人出。君子之道也。天下有君子。則大同成矣。
問、舜好問而好察邇言者。善與人同也。致廣大而盡精微也。極高明而道中庸也。收天下之凡陽也。悅天下之人心也。美利以利天下也。此其所以為大智與。
答、中庸不可能也。苟非固聰明聖智達天德者。難道中庸矣。
問、回之為人也。聞一以十。得一善尚拳拳服膺而弗失。顏子其不足語中庸之道也與。
答、回之為言複也。複禮也。果其回也。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則依乎中庸矣。
問、孔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此道之不行也。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此道不明也。聖者尚不足語中庸之道也與。
答、君子之道。率性而已矣。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孔子之所愚者、大智也。賢者即愚也。大智而愚也。故當智謀踴躍。愚而賢者。又當委曲求全。故曰大智者。隱惡而揚善。大賢者、好問而好察邇言。用其中於民。於斯為智也。於斯為賢也。於斯為舜也。於斯為回也。孔子之言有所為也。
問、然則智謀踴躍。委曲求全者。中庸之道也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