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大成禮拜雜誌》(之四)(13)(2 / 3)

答、明乎此。則可與言君子矣。(芻談錄)

第一二一禮拜倫禮之用和為貴

民國三年七月二十四日記

問、倫禮二字。有廣狹二義焉。二義之中。又互相為體用也。倫而無禮。固不行矣。禮而無倫。亦不禮矣。孔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禮之用和矣哉。又曰博之以文。約之以禮。禮之用要矣哉。又曰、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禮之用大矣哉。子所雅言。詩書執禮。君子敦厚以崇禮。禮運一篇。所以載大道之行也。倫禮之禮。非君子其孰能語此。

答、有子不雲乎。禮之用。和為貴。和必生於中。故君子之道本諸身也。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無執中之學也。先王之道斯為美。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倫也。故舊不遺。則民不偷。禮也。故曰君子之所以亡天下者。倫禮而已矣。(芻談錄)

第一二二禮拜內外合一即明明德

民國三年八月初一日記

問、子常言智謀踴躍。委曲求全。斯二語者。即君子之所以行道與。

答、智者、得天之道也。謀者、得人之道也。踴躍者、所以得大道、成大德。行大道。成大功。委曲求全者。所以盡精微而道中庸也。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也。

問、聞之曰盡精微者、謙道也。道中庸者、恭敬也。敦厚崇禮者、篤恭之道也。君子篤恭而天下平者。中庸之道也。謙謙君子者。和光同塵也。卑以自牧者。此其所以為大也。故曰舜其大智也與。好問而好察邇言也。然與否與。

答、明乎此。則孔子之溫、良、恭、儉、讓。可知之矣。

問、讀內聖外王。分而二。合而一。一篇筆記。言中為內聖。和為外王。中庸一書。乃可言內聖外王。大學不可言內聖外王歟。

答、此不過就其顯者言之耳。內聖外王之為道也。吾於性道談中。詳言之矣。若夫其義。即性道也。故曰性之德也。合外內之道也。非自成己也。所以成物也。成己為內聖。成物為外王。君子修己以安人。即內聖外王合而為一也。故古之學者為己。以人為大己也。即內聖外王。合而一之也。今之學者為人。忘乎其己也。即內聖外王。分而二也。其合一之說。尤莫明於大學明明德一句。德者。君子之性也。明德者、至德也。明明德者、至道也。明德曰內聖。明明德曰外王。明明德者、明明德於天下也。故曰明明德者。即內聖外王合一也。內聖外王合一者。君子之性道也。君子之本性本諸天。故曰天命之謂性為內聖。君子之性教於人。故曰修道之謂教為外王。率性之謂道者。即內聖外王合一也。內聖者、先天之道也。外王者、後天之道也。內聖外王。分而二者。先後天判而為二也。內聖外王合而一者。先後天一以貫之也。一貫者、即性與天道也。故曰性與天道者。內聖外王在其中也。內聖外王。不分而分也。內聖外王。不合而合也。換言之、即君子至誠之道也。君子至誠以受命。即內聖而外王也。至誠者、君子之所以內聖也。受命者、君子之所以外王也。智仁勇三者。君子內聖外王之大道也。所以行之者一也。一者智也。智者明也。君子之智。明於內者曰內聖。明於外者曰外王。故君子一正心而內聖矣。一正心而外王矣。一正心、而內聖外王合而為一矣。一正心、而內聖外王一而二矣。一而二者、天命也。二而一者、慎獨也。故君子必慎獨者。天命之謂性也。明此、則皆內聖矣。外王矣。分而二合、而一矣。(芻談錄)

第一二三禮拜修心莫如修神

民國三年八月初八日記

問、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何謂也。

答、盡其心者。盡人事也。知其性者。盡人合天也。知其性則知天者。命之原本乎天。性與天道也。君子之所以知天命。畏天命。存心養性之所以事天。天人之所以合一。君子之所以奉天承命也。故曰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君子必慎其獨也。

問、君子出處有節。隨天命而行。未可苟也。君子之所為。眾人固不識何也。

答、行時中之道也。

問、上智之智在上。上則可以臨下。何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

答、上智者不移也。苟用智焉。則多才多藝矣。

問、知真儒者、方足以知佛。知佛而後真知儒。真知儒。則知萬教萬法。皆由於道矣。

答、三教合源。萬教歸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