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腿與腳 六、腿足養生的五大訣竅(2 / 2)

(4)揉腿肚法

我們用兩手掌挾緊一側小腿肚,旋轉揉動,每側揉動20次。能疏通血脈,加強肌力。防治小腿抽筋及肌肉萎縮。

(5)扳足法

做這個步驟時候,我們應采取坐位,兩腿伸直,低頭,身體前屈,以兩手扳足趾,20~30次。能鍛煉腰腿,增強腳力,防止足部軟弱無力。

(6)搓腳心法

古代養生家都很重視“足心宜常擦”,所謂搓腳心,主要是搓腳心腎經的湧泉穴。先將兩手掌搓熱,然後用手掌搓兩腳心,各100次。具有滋腎水、降虛火、鎮靜安神、舒肝明目等作用。可防治眩暈、耳鳴、失眠、足部虛弱酸疼、麻木浮腫及下肢攣疼等病症。人的腳掌密布許多血管,腳掌有“第二心髒”之稱。腳心的湧泉穴是足少陰腎經的起點。按摩這個穴位,有滋陰補腎、頤養五髒六腑的作用。經常按摩腳心,能活躍腎經內氣,強壯身體,防止早衰,有利於健康長壽。按摩腳心時,還要多動腳趾。祖國醫學認為,大腳趾是肝、肺兩經的通路。多活動大腳趾,可舒肝健脾,增進食欲,對肝脾腫大也有輔助療效。第四趾屬膽經,按摩可防便秘、肋骨痛。常按摩腳心、腳趾,對神經衰弱、頑固性膝踝關節麻木痙攣、腎虛、腰酸腿軟、精神性陽痿、失眠、慢性支氣管炎、周期性偏頭痛及腎功能紊亂等都有一定的療效或輔助治療作用。

4.要長壽多赤腳

前蘇聯的米庫林院士曾提出一些抗衰老的新方法,其中之一是“土地接觸法”。他指出,地球帶有大量的負電荷,而地球周圍有一個電離層,它由正離子組成。在地球和電離層之間存在電場,一切生物都適應了這個環境。生活的現代化使人類脫離了負電荷,在我們的身體裏積累了過多的正電荷,這使人變得容易生病。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很簡單,將一根金屬線一端固定在暖氣片上,另一端拴在腳上。米庫林說他一直堅持這樣做,他不僅活到了90歲,而且在高齡時仍能保持旺盛的精力。現在,物理學家、生物學家和醫學家經過進一步研究,充實了米庫林的理論。從物理學的角度看,人可謂是一座真正的發電站,細胞就是無數台發電機,不斷產生著電能,即生物電能。如果處在一個封閉的環境中,電能就無法釋放,它便以靜電的方式積存下來。為了防止靜電對人體健康的危害,人們應當通過接觸地麵來消除多餘的電能。數千年來,我們的先輩幾乎天天赤腳走路,接觸土地。但後來人們穿上了鞋,從而破壞了人體電能的平衡,靜電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穿膠鞋和化學合成鞋底的鞋子更是有害。正是因為我們脫離了大地,才會經常感到腿腳酸痛。

5.腳宜保暖

長沙馬王堆漢墓帛書《脈法》曾說:“聖人寒頭暖足,治病者取有餘而益不足也。”寒頭指頭部宜寒,暖足指足部宜保暖,《黃帝內經》認為人體諸經絡及其精神氣血皆上走於頭麵,人的五官也都集中在頭麵部位,所以頭麵的陽氣最為充足,最能耐寒。《難經》也認為,從人體經脈來看,如十二經脈的六條陰經均至頸部或胸部為止,唯有六條陽經全都上升至頭部,故頭為諸陽之會,頭麵部位聚集的陽氣最為充足,因而不怕寒冷。腳下為陰脈所聚,陰氣常盛,膝為筋之府,寒則易於攣急,所以足膝部要特別注意保暖,以護其陽氣。腳遠離心髒,血液供應少,表麵脂肪薄,保溫力差,且與呼吸道,尤其是鼻黏膜有著密切的神經聯係。因此,腳對寒冷非常敏感。當氣溫降到7度以下時,就開始發涼,進而反射性地引起鼻黏膜血管收縮。試驗證明,將雙足放在4度冷水中,3分鍾後就會出現流涕和噴嚏。所謂“寒從腳下起”即此意。研究又表明,人的雙腳皮表溫度為28~33度時,感覺最舒服。若降到22度以下時,則易患感冒等疾病。在寒冷的天氣要保持足膝部良好的血液循環和溫度。鞋襪宜保暖、寬大柔軟舒服,鞋子要防水,透氣性能好,並要及時更換。腳部保暖對於預防感冒、鼻炎、哮喘、心絞痛等有一定的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