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心理 十二、老年人的心理養生之道
老年心理養生包括修身養性、飲食起居養生、運動養生等幾個方麵,具體如下:
1.修身養性,清靜養神,動靜結合
修身養性、清靜養神是中醫心理養生的基本原則和方法。對於老年人,尤為需要修身養性、清靜養神。
(1)清靜養神
對於老年人而言,清靜養神是養生的之首。《老老恒言》指出,靜養並不意味著什麼都不想。如果心如槁木、心如死灰,那可並非是養生之道。《老老恒言》認為,“動而不妄動”也是“靜”的一種形式,因而,靜養並不排斥運動。根據對於“靜”的這一認識,很自然就可以引出靜養要動靜結合的理念。
(2)動靜結合
按照動靜結合的養生理念,老年人不能一味地追求清淨,也要活動。“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的道理,是很明白的。但是,老年人精力有限,參與的活動不要繁雜,而要專一。如果老年人參與的活動過於繁雜,就會分散精力;精力分散了,就容易疲勞。反之,如果老年人參與的活動較為專一,則雖然也用了心思,卻不容易感覺疲勞。這就是“誌定神凝”所產生的結果。老年人退休之後,要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找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幹。整天無所事事的生活對於老年人的心理並沒有好處,甚至還是有害的。許多老人有這樣的感覺:隻要有事情做,就其樂無窮。一些老年人認為,忙忙碌碌的生活才是幸福的生活。當然,老年人做的事情要適應自己的能力,而且不宜繁雜。書法、繪畫、散步、下棋,或者養花種草等,都是老年人可以做的事;也可以力所能及地參加一些集體活動,在與同伴們的交流中涵養身心。有的老年人曾經有著心中的憧憬,但年輕時因為工作和家務忙,沒能實現,剛好可以在退休後踏上圓夢之旅。有一位女士很喜歡鋼琴,但一直未能如願;退休後,她給自己買了一架鋼琴,圓了自己的鋼琴之夢,並且在與琴鍵的親密接觸中,在她所喜愛的音樂氛圍中,怡然地享受著晚年時光。彈琴的動作活動了手指,記憶曲譜活躍了腦筋,美好的音樂陶冶了性情,這些對於身心都很有益處。
(3)保持樂觀
老年人要保持樂觀的情緒,樂觀的情緒有利於健康長壽。許多長壽老人都是樂觀的老人。老年人可以用許多方式獲得快樂:養花種草、賦詩作畫、閑庭信步、品茶對弈、兒孫繞膝、好友小聚,等等。如龔廷賢《世壽保元》所說:“詩書悅心,山林逸興,可以延年”。此外,老年人要淡泊自己的欲求,享受知足之樂。老人還可以學習一些新知識,接觸一些新事物,保持一定的好奇心,保持頭腦的靈活,也能從中獲得樂趣。老年人的學習已經沒有功利的目的,純粹為了興趣而學習,那是別有一番怡然風味的。
老年人最忌發怒。因為老年人髒腑功能趨於虛弱,一旦盛怒,就很容易傷害身體。遇到生氣的事情就要想一想:是這件事情重要呢,還是自己的身體重要?這樣一想,激怒的情緒就可能在轉念間得到緩解。
據說,清代有一位大學士受了別人的陷害,大怒之下臥病不起。後來,他在冷靜的思考之後,寫下了《不氣歌》:“……我本無氣他來氣,倘若生氣中他計,氣下病來無人替;請來醫生把病治,反說氣病治非易;氣之危害太可懼,不氣不氣真不氣。”從此,這位大學士就不再生氣發怒了。
製怒其實也是靜養的一個重要內容。人們如果注意修身養性、清靜寧神,則可以以靜製怒。上麵那位大學士的故事就是以靜製怒的良好範例。
當然,製怒並不意味著要把怒火強壓在心裏。老年人也很需要宣泄,舒解心中的鬱結。但是,要選擇較為緩和的宣泄方式,而不要采取過度發怒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