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北京的醫院服務業已先於全國邁出了一大步,新近出現的數十家“洋”診所、合資醫院與我們熟悉的醫院最直接的不同,就是迎麵撲來的溫馨氣息:候診室裏為就診者擺放著花草、飲水機、沙發,醫生、護士的表情親切可人,接待病人耐心有加。這與在一般醫院耐著性子在無人理睬的狀態下排半天隊去看兩分鍾病的情形有很大不同。《北京日報》曾報道過被譽為中國醫學的“寶塔尖”的北京協和醫院,現在十分重視人情化服務。對於一位患病失語的老人,護士們就像哄孩子一樣開導:“如果您不加強語言訓練,就會加速腦細胞退化、死亡,最後可能會成為真的啞巴。”護士們從一個字一個字開始教老人說話,後來是一句一句,再往後就每天帶著老人讀報紙,老人終於克服了生理和心理障礙,又可以像正常人一樣流利地說話了。一個昏迷不醒的6歲女孩,遭親生父母遺棄,醫護人員為了喚醒她的意識,從家裏拿來收音機,每天給她放音樂,在女孩耳邊輕聲呼喚她的名字。幾個月後,奇跡真的出現了,小女孩完全蘇醒,她用重新恢複後學的第一個詞語向每一個護士叫著“媽媽”。在協和醫院病房裏,還有一些這樣昏迷不醒的病人,他們沒有意識,沒有感覺,但是護士們仍像對待正常人那樣每天對他們說話:“今天你體溫挺好的,來,咱們翻個身。”這些事情都很微小,不過是一句話、一個微笑,一碗過年的餃子,一個端午的粽子,但病人的感覺卻大不一樣。協和醫院的護士們這樣說:“如果我們能把給予自己親人的那種照顧給予每一個普通病人,那麼醫院決不會再給病人冷冰冰的感覺。”
《廣東省人民醫院院報》上有這樣的呼籲: 記得中秋節那晚是我值班,沒多少病人留在科室過,那個晚上特別冷清,還是那樣子很認真的查房,很守職的值班,可感覺就不一樣,我想那時候能給每個留下來的病人及其家屬發個月餅或是幾塊餅幹,或許不會讓人覺得那晚太淒清,隻是一點心意,不需要醫院組織,科室領導就行,可以提倡,照實際情況來,要垂危的病人可得多考慮,多點溫情,別真的讓春節在冷中過,……人間需要真情在!如同國外的聖誕節,一種關心、關愛、關懷的氛圍在省醫形成,可以消除醫患之間的疑慮和隔閡,體現人間還有真情在!
確實,人需要別人的關心,一句話,一個小禮品足以表達醫院的關愛,這種以人為本、尊重病人的服務理念化解了多少就診者心中的納悶。廣東省人民醫院采納網友的建議之後,在2002年的春節給病人發放了小小的蛋糕和慰問卡,病人感受萬千參見《廣東省人民醫院院報》第69期。。
醫院提供的全部服務的內容和形式,包括它的建築都應該建立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上。其設計的依據是醫院人(就診者和醫護工作者)和醫學科學的結合。這與賓館酒家等服務行業有著本質的不同。不少醫院經營管理者認為“人們住在大醫院就需要服務,就診者依靠的是人而不是建築”。賓館酒家為了吸引更多的顧客,可以想方設法增加各種便利顧客的服務項目,富麗堂皇,力求完美周到。而醫院就不可以提供如此個性化的服務,除非在“高級病房”。
從美國護士的著裝我們也可以領會人性化氣味。輕鬆、舒適、色彩多樣的護士服是生產廠家專為護士所設計的。護士服色彩淡雅,端莊大方,袖口、褲口均為緊身縮口,顯得幹淨、利索,輕巧的旅遊鞋使護士們行走如風。每個護士脖子上都必須戴上聽診器,即使吃午飯時也掛在脖子上,就像一位護士所說:聽診器就像我的武器,如果忘記帶了,就像戰士上了戰場而忘記了帶槍。護士隨身攜帶的還有計算器(隨時計算藥物用量)、藥物手冊(隨時查閱藥物的用法及注意事項)、剪刀(換藥用)、尺子(測量頭圍、胸圍、腰圍、腿圍)等。護士們隨身攜帶的東西雖然很多,但走起路來,還是那麼神氣、威風。
還有她們不斷進取的精神。美國的護理教育十分完善,哈特福德醫院的護士90%以上擁有學士學位,擁有碩士學位的護士比比皆是,博士護士也占一定數量,她們在臨床護理、護理帶教和護理科研方麵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由於現代護理的迅速發展,許多護士認識到需要不斷地充實、提高自己;除了經常參加醫院護理部組織的各種學術講座外,她們還利用業餘時間接受在職培訓,從學士到碩士到博士到博士後,不斷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