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醫院前線服務相關的概念 第二節 醫院服務的屬性?(3 / 3)

關於服務是不是商品問題,在一些常見的服務領域如賓館飯店旅遊業等事實上早已解決,設施及服務水平不同,所獲得的報酬也是不一樣的。但對於醫院服務是不是商品問題,人們的意識可能一下子還轉不過彎來,正如對於電信服務是否商品的認識一樣。其實,在市場經濟中,既然生活所必需的食品、服裝、住房都是商品,要由使用者根據自己的消費能力去購買;那麼,大多數電信服務,在日常生活中也隻能是一種商品。醫院服務也應該是如此。

在國外,醫療服務市場早已建立,其主要勞務產品是醫師服務和住院服務。這種觀念正是市場經濟運行的必然結果。如美國,長期視醫療服務如同一般消費商品,試圖通過市場競爭,提高質量、降低成本,從而使醫療服務價格趨於有效率的供需均衡上。

處於改革中的我國醫療機構也逐漸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事實上營利性醫療機構早已將自己的服務納入了商品範疇。對於非營利性的醫療機構,也應逐步在觀念上走出“病人求醫”的心態,轉變成為就診者主動提供商品服務的自主意識。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醫院向病人提供的是醫療、保健服務,而醫療、保健服務有自身的特定內容——為了滿足病人生理或心理健康的需要。它具有社會性。醫療服務是向就診者提供的,並非醫院自我消費,醫療服務就這樣開始參與社會交換。它能滿足就診者的醫療需要,是因為它具有一定的使用價值。這種使用價值是由醫院創造的。醫院在使各種服務設施等成為病人消費對象的過程中所創造的使用價值需要耗費各種勞動。這各種勞動的耗費由消費者的付費來補償。於是在醫療服務生產和消費的過程中,必然會發生服務使用價值、交換價值、價格、交換、付費等範疇。服務由此成為商品。

我們看到,醫院服務具有商品的一般特征,所以也是一種商品,不過,這是一種有別於其他商品的特殊商品。其特殊性就在於:這一商品具有有形性和無形性相結合的特征。有形服務是看得見的、就診者直接享受的服務,如醫生診病、護士護理、餐飲服務、導診服務、病房清理、健康谘詢等活動,這些活動是服務的基本內容,是服務工作的基礎和表現形式。無形服務是指服務人員的行為和言談中的精神方麵的東西,主要表現在職業道德、醫學知識、禮貌修養以及心理素質等方麵。無形服務是優質服務的可靠保證,是服務的內涵。當顧客在商店購買商品時,他們有機會檢查商品的質量和性能,如買皮鞋可以試穿,買電視機可以試看。但他們購買醫院服務時卻不能有同樣的機會。這種服務本身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就診者不能把服務本身買回家去,他帶回的隻是服務所產生的效果,是服務對消費者所產生的心理、生理、感官上的作用和影響。從整體上講,病人得到醫院提供的服務商品的交換價值,他並未從醫院帶走一個諸如床、沙發、地毯、桌椅、聽診器等實物產品,但不等於說他沒有獲得商品。他在醫院不但得到商品,而且就地消費了。這就是醫院服務產品的生產、交換、消費在時空上的一致性。打個比方,以在賓館就餐的顧客來說,他享受到的除了美味佳肴實物給予的飽足之外,更重要的是食物的色、香、味、形,餐廳的格調氣氛,服務員的熱情服務給予的感官上和心理上的滿足和舒適。所以其價格也就不僅僅隻是實物商品的價值。同樣,不同的醫院所提供的這種無形服務在就診者的感官上和心理上感受也是不同的。

既然醫院服務成了商品,那麼,它就必須符合市場經濟中商品的種種規律,包括定價中的成本原則、供求關係原則等。換句話說,一方麵,醫院服務的消費者——就診者,他們付出了錢就要得到相對應的使用價值——服務;另一方麵,服務的提供者——醫院,它要獲得的必須大於它所付出的成本,並獲得合理的利潤。隻有如此,消費者才願意購買和消費,服務者也才願意提供服務。換言之,服務有區別,付費亦有區別。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過去,國家隻是對不同級別的醫療機構製定不同的價格,比如三級甲等也就是大醫院,普通掛號診療費是4元,與中小醫院差別隻有1元左右。主任醫師都是14元的掛號診療費,即使是國內知名的專家。而今後醫院也可以根據供求關係原則對不同時段、不同醫生製定不同的價格。醫院以及醫生之間都要適當拉開差價,以引導就診者選擇醫院、選擇醫生。同樣一個手術,不同醫院價格會有所不同,不同醫生來做也會不同。這就是把服務納入商品來管理的具體行為。

我們承認醫院服務產品是商品,在醫院管理和服務中就相應必須牢固樹立商品觀念。作為一種商品,醫院的服務要適合市場需求,從而製定符合消費價值觀念的收費標準,以此來取得醫院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沒有市場,就沒有客源,沒有客源,醫院就隻能是空架子,就有可能白白耗費人力和物力,浪費成本。

很奇怪的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在承認醫院服務也是商品時,卻對醫療服務所產生的價值不給予承認。對醫院的服務性收費、技術性收費難以理解。須知道,賓館、酒家的服務好,除了員工的素質培養之外,物質的投入也不少,但是它可以通過客人花錢買服務來維持生存和發展。而就診者在醫院的消費觀念尚沒有完全到達這種境地,這就要求醫院管理者和工作人員在這種不協調的市場經濟體製下能以長遠的眼光前瞻性地正確看待這些問題。在一些地區,物價管理部門對醫院開展的一些有償的非醫療服務(如陪診收費、接送病人收費等),認為是變相提高收費,不予以批準,確實難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