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篇 10.醫生不該成為搖錢樹
“不能把好醫生當成搖錢樹,醫生不應該是賺錢的機器。”這不僅僅是我的看法,事實上我們的很多政策給人們的印象就是如此。比如以藥養醫、按項目付費,這些都是基於醫生的“主觀能動性”,通過市場的激勵機製和醫院以經濟為中心的獎勵機製促使醫生多創收,而醫生並沒有實現其真正的知識價值。下麵的文章是一篇采訪稿,不知道有沒有刊登,題目也是記者起的,我一向尊重記者的視覺與觀點,沒有對文章做任何修飾,謹此供大家討論。
醫生不該成為搖錢樹
“不能把好醫生當成搖錢樹,醫生不應該是賺錢的機器。”在網民論壇上,廣東省衛生廳副廳長、“廖新波波子”博主廖新波和普通網民一樣全程參與論壇,一樣吃自助餐,沒有特殊化,沒有官架子。作為知名網友,他不但關注論壇主題,還接受了本報專訪,對醫療體製改革進行一番“讚彈”。
症結:市場經濟裹挾醫院
記者: 現在有一些病人抱怨醫生問都不問,單子就開出來了。
廖新波(以下簡稱廖):(歎氣)沒辦法啊,質量與時間成正比,衛生部規定每個醫生每小時看6~8個病人。大醫院病人很多,醫生確實不忍心讓病人久等。
記者:這是否也跟醫生的考核機製有關?
廖:是的。要讓醫生計件,後果就是“大小通殺”。現在醫生的收入就是基本工資和
獎勵,而獎勵占了2/3,說白了就是多勞多得,多檢查多幹活,就會產生惡性循環,看病難看病貴。醫療衛生是公益事業,好醫生不應該是賺錢的機器,不能把醫生當成搖錢樹!大家常常質疑醫生的醫德,事實上根源就在以藥養醫,就在支付製度。
記者:醫院是否應姓公,也有官員提出公立醫院可以不姓公,你怎麼看待?
廖:悲哀!這是對衛生事業的無知。連製定政策的人都這麼想,所以醫改這麼難。我認
為不能用國有企業製度來管理醫院。事實上,30年來中國的醫院一直處於市場經濟當中,醫院也成了市場經濟的弄潮兒。大家知道,市場是趨利的,會衍生出種種利己問題。新的醫療方案提出將基本衛生醫療政策作為公共產品提供給市民,就是說明醫療服務不是一般的商品,而是公共產品。
籌資與支付要解決
記者:很多大醫院的效益確實很好,而你一直呼籲政府增加對衛生的投入,這是為什麼?
廖:醫院要體現公益性,政府就必須投入。政府對醫院的幹預要體現在規劃、準入、監督上。我們要建立適合中國的平等安全健康網,隻有政府才能編織好。政府要幹預之一就是投入,沒有投入哪裏來的公益性!公共產品就是公共財政的投入。就算是發展非盈利民營醫院,政府的作用也不能少。
記者:政府也確實也投錢了,3年投入420億元推動新醫改。
廖:這是一個進步,也是一個責任。準確來說,這基本是項目投入,不是常規性投入,
更沒有在人力資本上做文章。過去醫院要錢,主要還是靠關係啊。現在政府對醫院的投入占常年的預算不到5%,與很多國家有很大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