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現在首次提出了“確立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的目標,可是農村地區缺醫少藥現象仍然十分嚴重,尤其是醫護衛人才很難留住,該如何解決?
廖新波:這方麵還有許多輔助政策沒有出台,例如對醫療機構建設、設備、醫護人員的養老金投入、院長怎麼選等,都需要政府的政策製定。
新醫改方案裏所說的“鼓勵”醫生下基層,是行不通的,隻能靠“吸引”,比如建立基本的醫療環境,給醫生分配廉價住房甚至好一點的住房,確保工資收入等。
王:有人質疑醫師多點執業改革會把以往的“走穴”合法化,你怎麼看?(過去有關醫師執業管理文件規定,醫生隻能在注冊地點行醫,也就是在哪家醫院注冊就在哪家醫院出診、手術。因此,醫生“走穴”去其他醫院“多點執業”行醫一直沒有名正言順。)
廖新波:其實大家不要去摳字眼,就算我給你這個自由,你有那麼多的時間去做嗎?
我隻是希望任何醫院的醫護人員按照院規去行事,不遵守院規,院長有權力開除你,因為今後實行的是全員合同聘任製。而醫師“多點執業”,其實方便的是民營醫療機構,也就是疏通了人才流通機製。
王:如何看待“湛江樣本”,就是由專業健康保險公司參與醫療保障體係的建設?(人保健康湛江中心支公司配合當地政府,參與推進城鄉居民醫療保障一體化改革,在不增加居民負擔的情況下,為所有參保民眾——約563萬人,提供補充醫療保險和健康管理服務。譬如,該支公司為當地社保部門提供基本醫療保險的費用審核、就醫巡查、與醫院直接結算等專業化管理服務,得到的好處是:方便參保民眾的就醫治療和費用結算報銷,有效控製了不合理醫療行為,提高了有限的醫療保障體係的運行效率。)
廖新波:這是可以探索的,多種體係多種規格的醫療保險體係是應該提倡的,因為可以產生競爭,並通過競爭為投保者提供高質、安全、有效的服務。鼓勵民營醫療機構參與也很重要,他們可以起到補充政府投保的作用。
至於商業保險所占份額大小,取決於政府提供的醫療保障的多和少。在政府所能提供的基本醫療保險外的邊緣產業,可以由私人產品來做。
王:除看病貴問題外,一般百姓比較關心如何避免過度檢查治療,還有出現急症時能否先治療後交費,你認為應該怎麼改善?
廖新波:你說的第一個問題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因為誰也說不清什麼是大檢查,不能一味地去批判。重要的是誰來負這個責任,是讓醫生的專業知識去做評判,還是叫一些不懂醫的人來做鑒定?這是一個很技術性的工作,不能搞一刀切。
但對於急症和無錢看病的病人,醫院應該義不容辭地先救人、先救命,不是先交押金。在國外就從來不需要交付押金,如果是沒人給錢,或者病人逃跑了,那隻能夠由政府來背。這是一個製度設計的問題(在國外,就算無錢看病也可用自己的誠信來做抵押),製度的設計很重要,例如緊急醫療保障製度,就是由政府來承擔,相當於一筆基金,美國每年有相應的配套資金,來幫醫院墊付病人無法支付的賬單,因為救人始終是第一的。
王:年內要兌現新醫改所說的一些階段性目標,你認為當前最迫切的工作是什麼?
廖新波:這3年隻是試點,不是全麵鋪開,所以要取得明顯成效是不可能的。隻要人民群眾在3年內感覺到看病不那麼貴了,就已是很重要的進步了。
“看病不貴”是暫時解決不了的。這其中的關鍵是體係和製度的建立,但就這3年內無法解決。美國到現在仍麵臨很大的醫改困難。具體看病貴不貴,不要隻看比例,要看絕對數的支出。
因為醫保製度剛剛建立,必定會刺激醫療服務量的擴增,同時肯定會有不規範事情出現。問題就是如何監督,或者說如何完善支付製度。還要注意一個問題,就是不能過度強調競爭,否則就會像美國那樣醫療費用不斷地上漲。
關鍵是要把製度設計好,當醫生賺錢欲望沒那麼高時,他會使醫療服務的提供處於一個比較公平的狀態。例如,當醫生看病根本不知道用藥的價格,不知道廠家,當中沒有利益關係時,他便能保持一種公正,完全憑專業知識來診治。
當然,工資首先要有保障,而醫生這個職業本身就應該有很高的工資。但中國醫生的收入跟國外相比,可能隻有某些大醫院把灰色收入算上去才高。關鍵是要把這些灰色收入轉化成陽光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