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篇 7.醫改,在月宮中行走?(1 / 3)

訪談篇 7.醫改,在月宮中行走

主持人:首先我想問一下新醫改方案的內容,它的特點在哪裏?與眾不同的地方在哪裏?

廖新波:這一份醫改報告經過好幾年的研究,甚至可以說是30年的積累,今天終於形成了這個新方案,能夠集眾多部門的“利益”於一身確實非常不容易!為什麼會有這個新方案?主要是解決看病就醫的問題,再具體地說就是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要解決看病難、看病貴不是一個部門所能為的,所以醫改報告中概括了很多個方麵。其中最有亮點的就是把醫療、衛生的公益性突顯出來,在報告裏麵這個從原則中、以人為本中已經提出,把基本衛生醫療政策作為公共產品提供給市民。既然是公共產品,就是說,是有政府財政支出,全體社會成員共同享有的一種服務。當然公共產品也分純公共產品、準公共產品和半公共產品,所以在今後,醫院怎麼體現公共產品的屬性,有待我們在今後的實踐中完善和充實。我個人認為這是最與過去不同的地方。這是這幾年爭論不休,市場派和所謂政府派一直較量最後得出的結論,也就是說一錘定音。

主持人:是否可以這麼說,以前的醫療體製給我們的感覺有市場化的因素在裏麵,因此讓消費者無形中吃了很多虧。而現在的醫改方案是為了老百姓的切身利益著想?

廖新波:你這個看法是對的,但是我認為,不管你的體製如何,你是政府派還是市場派,關鍵是政府的責任何在?或者是在這個醫療衛生體係中,政府要擔當什麼角色,是否要行使他的責任和任務,就是維護公共產品的公平性和可持續性。同時製定一個政策環境,使人人都享有公平性,對醫療來講就是公平性、可及性和均等化的問題。這是我的看法,市場和政府如何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兩隻手,一個是市場無形之手,一個是政府有形之手,找到切合點,才能為群眾提供既公平又有效率的服務。

主持人:您認為咱們的新醫改的具體方案,是否有您覺得印象深刻獨到的見解?

廖新波:其實有,整個醫改方案主要是為低層人士設計的,就是為老百姓設計的,為什麼我這麼認為?因為我通讀了整個醫改方案,不管是對流動人口,下崗工人也好,還是在職職工也好,都提出了一些保證的措施。在5項改革中,前4項是直接為百姓服務,為什麼說是前4項,公立醫院又怎麼樣?正如我開始所言,不管體製如何,都是提供醫療公共服務。政府也可以從私營醫院購買服務給民眾。

主持人:近年來也有相對的一些聲音說我們新醫改的規劃的想法推出,是為了賣了大部分的公立醫院,一些老百姓也說,與其這樣,還不如降低我們的費用?

廖新波:老百姓認為,收費是他們最關心的。醫院不收費又怎麼活?除非是政府的補貼,政府的支持。所以在降低費用上,我認為隻是一個方麵,但不是主要的方麵,我可以問能降低多少?藥品來價都這麼高,設備進口也這麼高,能降多少呢?老百姓如果從自己口袋掏錢的話,哪怕是10塊錢、100塊錢都是貴,所以我們隻能追求合理。問題是怎麼是合理?新的醫改方案提出,政府、社會、個人共同分擔。新醫改方案怎麼樣給群眾帶來一個好處?關鍵的就是保障體係的建立。這個保障體係不管是社會醫保也好,還是商業保險也好,還是特種醫療的保險也好,甚至是工會的互助組織也好,都是有利於緩解看病貴、看病難的問題。

主持人:看病貴的根本原因在哪裏?

廖新波:關鍵是定價,我說的定價是醫療服務的定價。醫療服務定價過低的觀點可能會引起市民的一片反對聲。原因在哪裏呢?主要過去以藥養醫的模式顛倒了醫和藥的價值關係,使醫院通過開大藥方、貴藥來維持醫院的生存,而又沒有醫保的情況下,病人的付出就多了。

主持人:對,病不起。

廖新波:所以在這個裏麵,有一個問題也許網友不會問,但是我主動跟網友說,醫保實現之後防止的另外一種現象是過度醫療,我們怎麼引導市民、群眾合理消費醫療,而不是說,我有了醫保沒病也去看一下。第二個如何做好預防和健康教育的問題,這個方麵政府要下大力做健康普及,讓群眾知道,哪些是小病,哪些是重要病。

主持人:起碼有醫療知識的脫貧。說到這一點,我又在想,近年來廣州基層的醫療基礎建設不斷地加強,但是好像給我們的感覺是老百姓不買單,您怎麼看待這個問題?

廖新波:對,老百姓很現實,有親身的體會,切身的利益。目前我們要改的地方很多,首先是地區的不平衡,為什麼在同一個政府,或者是同一個省裏麵,有一些地方醫療資源過多集中,有一些地方很匱乏,醫改體製要解決這個矛盾,就是通過政府的投入、政府的幹預使一些地方的醫療到達一定的水平,為群眾提供合理的服務,所以這次醫改的8500億也是主要投入到縣以下的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的工資上。

主持人:還有一個問題,關於看病貴的問題,有一種觀點說:現在的醫保結餘太多也是老百姓看病貴的原因,老百姓看病的時候發現,這個病不能報,那個病也不能報。新醫改有沒有這方麵的意見?

廖新波:有,而且應該盡快地完善這方麵的製度。社保的錢也不能亂花,如果說把醫保節省下來的錢當成業績來說,遭殃的一定是民眾。新醫改方案已經注意這個問題,明確給醫保部門一個指標,每年的結餘量不能超過15%,累計結餘不得高於20%。這從製度上去限製或者是規範醫保係統的報銷,當然今後報銷的水準會提高,而且門診上會提高報銷的額度,因為這是符合現代醫學模式,是符合預防為主。假如我們把體檢、一般的小病讓市民支付,那不是全民健保的思想,因為我們的最終目的是少生病,晚生病。

主持人:說到生病的問題,我注意到一個情況,剛剛也提到,一些大的醫院,或者是好醫院門庭若市,一些基層的單位診所,或者是公有小診所,不敢去看病。麵對這種情況,或者還有一些情況,農村的基礎設施的醫療保障方案也有這方麵的問題,我們應該怎麼進行平衡呢?

廖新波:這主要靠政府幹預了。就拿廣州來講,同級的醫院都有參差不齊,一個是政府投入不足,第二個是市民看病觀念沒有轉變,第三是基層醫療機構的水平不足。不足有很多種原因,所以北京為什麼也不大力提倡首診在社區是有它的原因。當它沒有發展起來,你讓市民去購買服務,按照市民的話來說是花冤枉錢,他覺得不合理。為什麼我不一步到位到有水平的醫院看?反正都是自己的錢,這種心態是正常的。如果是我是市民,我也希望看好病,我的心情跟市民一樣。如何使居民在社區看好病,看好基礎病,這是政府要做的。怎麼做?人員培訓,人員培訓之後,保證人員能留住。技術扶持,通過大醫院的扶持。然後是改善基層醫療機構的就醫環境,還有一些必要的設備,比如說X光、B超、心電圖這些要配備,所以在醫改方案的輔助文件中,也許會把關於縣級衛生院、社區醫療中心的建設標準全部規範化。按照這個標準投入,達標就少投入,不達標就多投入,保持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