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新波:第四,生產環節是否可以也減呢?我想暫時的減是可以的。但是,要想製藥業脫離市場的循環軌跡,不隨這個軌跡運轉,一來政府付出會很多,二來中國的製藥業可能會越來越落後,不要說自己的創新品牌,就是一些常見藥和普通的藥都會因為“無利可圖”走向“無路可走”,最終萎縮、凋亡!
現在就已經存在一些常見的救命藥沒有人生產的現象。將來政府招標,定點生產,如何監管,如何使這些藥都是來自定點廠而不是委托山寨廠,是不是要未雨綢繆呢?
某周刊:您的意思是,統一招標、定點生產,可能會缺失市場的驅動力。而拿到訂單的藥廠,則很可能變身成接單的皮包公司?
廖新波:你問到的“對於醫藥生產企業來說,醫療保障、基本藥物、基層醫療服務體係、公共服務均等化、公立醫院改革,這‘五架大飛機’裏,哪個存在的機會最多”,我認為將來藥廠除了要依靠醫院之外,還要依靠醫保部門,後麵的幾個體係的改革都是圍繞著“廉價”兩字進行的。公共服務均等化看是向高端方向均等呢還是向低端方向均等。我認為,我們經濟發展到今天,不可能向低端方向均等。如果保持總量不變的話,也許對醫藥領域是一個利好。為什麼呢?因為醫保覆蓋麵廣了,絕對的藥品需求增加了;再者,中產階層如果報銷比例下降了,但是他們的需求不會降低,他們更加覺得生命的可貴,也懂得健康的重要。所以總的來說是利好的。 但是上升一段很快進入平台期,或者說現在已經消化了。
你知道嗎?去年因為我們的醫保覆蓋麵大大提高,多數醫院的業務收入增長了兩位數,而全國GDP平均增長才9%。我這樣說,並不是說醫院的錢好賺,而是醫生和醫院的壓力增加了,辛苦了!而且很多醫院的一些技術指標還沒有達到最低要求,比如,護士與床位的比例嚴重低於衛生部的標準,這就是醫院所謂的挖潛!殊不知,這裏麵隱藏著多少的不安全因素!這是不是醫患糾紛增多的一個方麵呢?
某周刊:而隨著基層醫療服務體係的建立,醫院的壓力會越來越大嗎?
廖新波:也有很多醫院為了競爭“不擇手段”地上設備和做一些力所不能及的技術,醫院感染控製也忽視了等等!
某周刊:那您認為,醫院的壓力要靠哪裏的力量來解決?政府嗎?市場在其中是否能發揮作用?
廖新波:本來基層醫療服務體係建立的初衷是減輕大醫院的壓力,但大醫院已經習慣了承受大壓力,沒有這個壓力,好像大家心裏不踏實。對於市民來說,同樣也是這個心理。我們聽到一件怪事,有的大醫院禁止醫生看感冒。這問題就來了,什麼是感冒?你既然判斷是感冒了,為什麼不隨手就看了,減少患者的麻煩呢?不是以病人為中心嗎?如果不是感冒而被拒於門外,醫療事故誰來負責?所以,要發展社區醫院,關鍵是培養社區醫生的診斷水平和提升社區的就診環境。你說是不是政府的責任呢?
某周刊:說到社區醫院,想請您聊聊私人醫療市場的話題。
廖新波:我的一篇博文《民營醫院發展中的困惑和不足》也許可以說明一些問題。市場根本就不可以使基本醫療服務下沉到社區和農村,30年來的改革路程已經能夠證明了,沒有爭議!不但沒有使基本醫療下沉,反而使原來政府的三級醫療網絡摧毀了!這就是我們為什麼重提“三級醫療網絡”的建設的原因。(雖然沒有大膽地重提,但是實際上已逐步恢複。)
在我的博客,有相當多網友提出要像當年糧油改革一樣使醫療市場徹底開放。本來理論上是可以的,政府編織好醫療保障這張網就可以了嘛。但是,你知道成本有多大呢?美國應該是一個很好例子吧。它消費了世界大部分的醫療資源依然沒有得到全民的醫療保障。沒有保障的美國市民,根本不敢生病,否則將會因治病而一貧如洗!還好,沒有保障的最底層與老人有美國政府的保護!但是我們能夠學習美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