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篇 1.醫改出路在於全民醫保
——與顧昕做客《時代周報》沙龍
2009年3月22日,廖新波和顧昕都有“預感”,次日可能是新醫改方案誕生之時。但預感再一次沒有實現,廖新波說,真是“望穿秋水”。
備受矚目的新醫改方案箭在弦上,廣東省衛生廳副廳長廖新波和北大教授顧昕做客本期時代沙龍,官員與學者交鋒新醫改。
全民醫保,新醫改突破口
破解“看病貴”問題的關鍵,並不在於控製藥價,而是在建立全民醫保之後,提高醫保報銷水平。
時代周報:新醫改方案讓人望穿秋水,卻“千呼萬喚難出來”。對於新方案,你有怎樣的預期?
廖新波:兩會期間報紙說,新方案將近期出台,以日計算。這個消息當然是非常令人興奮,因為大家都指盼新方案能夠帶來新的氣息。
中國目前的醫改主要是要解決窮人看病的問題。窮人看病不僅僅是中國的問題,也是世界的一個問題。在我看來,新的醫改方案與征求意見稿可能沒有多大的變化。但是,隨即出台的14個配套文件,也許會對如何進行醫改有重大的影響。
另一方麵,有沒有新方案看來也不是很重要的事情了,很多新方案的規定動作現在已經在實現,比如建立國家級和省級的醫療中心或者重點專科工作,已經在進行;省級質量控製中心也在進行;多點執業的工作,有的地方已經搶跑,廣東省還在等待衛生部的批複。
顧昕:新醫改正式的方案應該和征求意見稿在結構上差不多。這個結構除了前麵的指導原則和後麵的實施方案,主體部分是所謂的“四梁八柱”。可惜,新醫改方案的篇章結構有些散。這麼多梁子、這麼多柱子,成了迷宮。
在這個迷宮中,我發現三條陽關道:第一個是走向全民醫療保險;第二個是政府主導多元投入、尤其是鼓勵社會資本投入;第三個是公立醫院走向管辦分開。此外,還有“三個模糊地帶”:第一是公立醫療機構的行政化;二是公立醫療機構取消“以藥養醫”;三是基本藥物製度的基本製度框架。
時代周報:全民醫保是新醫改方案中最為有影響的一部分。走向全民醫保,是否就是最好的出路?
顧昕:新醫改方案中最大的亮點就是其關於建立健全基本醫療保障體係的論述。如果照著新醫改方案指出的方向不折不扣地去做,我認為是有希望的。關鍵在於,能否不折不扣地去操作。
醫療保險有了錢,要花在參保者看病治病上。因此,醫療保險的結餘不應該太高。對於醫療保險的節餘率,新醫改方案有一句新詞,即探索合理結餘水平。目前,有些地區醫保節餘很高,城鎮職工醫保累積節餘高達2400多億元,這不是個好事。
總體來說,如果依照新醫改方案的要求推進基本醫療保障體係的建設,那麼醫保的總籌資額每年極有可能高達5300億元;而2007年所有醫院業務收入是5187億元。如果醫保的錢全部花完,參保者看病治病就可以大體上不從口袋裏掏錢了。
新醫改後的格局之變
公立醫院的行政級別沒有必要保留,醫院之間隻有規模大小、服務領域、服務水平的差別,而不應該有行政級別的高低上下之分。
時代周報:在新醫改方案的實施細則中,最引人注意的內容是3年內各級政府預計投入8500億元。這是一筆巨款,但是在公立醫院改革中,政府將投入多少?
顧昕:我算了一筆賬,簡而言之,對於一般的公立醫院,政府新增的投入,估計不會超過500億元。
2007年,所有公立醫院的政府投入為417億元。估計到了2008年和2009年,自然增長就會達到500億元,占其總收入大約8%。因此,即便政府新增500億元投入,對於這些公立醫院來說,固然是不無助益,但並不能對其收入結構產生實質性的改變。更何況,這500億元究竟是不是新增,還是一個未知數。
廖新波:我並不同意顧昕的判斷。將來政府對各類公立醫院的投入,都有非常利好的一麵。陳竺部長已經在不同的場合透露“投入均衡”問題。因此,政府投入方麵即將成為這輪醫改的重頭戲。
新醫改的指導意見中稱將加大政府投入,完善經濟補償政策,試圖通過改進內部管理,調動醫務人員積極性,規範診療行為,提高醫療服務質量和效率,達到比較低廉的價格,為群眾提供比較優質的醫療服務,解決群眾看病的問題。這個政策已經堅持了很多年,估計不會有變化!
時代周報:加大政府投入能夠解決多少問題?相比而言,社會資本在醫改中起到什麼作用?
顧昕:很多人將醫改全部希望寄托在政府增加投入上。依照這種思路,隻要政府撥款足夠多,在全國各地建立足夠的公立醫療機構,再配備足夠的醫療衛生技術人員,一切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
但是,政府財力永遠是有限的。如果不放鬆民間資本進入醫療衛生領域,不設法動員全社會更多的資源進入醫療領域,不努力把醫療衛生事業轉變成為吸引青年才俊的強大磁場,單靠政府投入,無論如何也無法做到醫療衛生資源的合理配置。看病難的解決,要允許社會資本建醫院。但是,在全國各地,民營醫院的發展均遭遇程度不等的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