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改,何去何從 各方(1 / 3)

醫改,何去何從 各方

一、為什麼公眾對我們失去了信任?

2006-04-27 09:04:26 關鍵詞:尊重知識

——這是來自一篇雜誌的文章,來自一位大醫院醫生的思考。摘錄下來供大家思考,並不代表本人的觀點和意向。

近來,社會上針對看病難、看病貴的議論、猜測以至責難沸沸揚揚。每天忙碌在救死扶傷第一線的臨床醫生對醫療衛生工作的現狀怎麼看?他們的內心深處有著怎樣的矛盾和衝突?對於未來,他們有著怎樣的期盼、意見和建議?近日,北京某大醫院一位曾經“下海”、出國然後被作為重點管理人才聘請回國的醫生談了自己對這些問題的思考。

一、看病貴、看病難的根源

這位醫生說,導致看病難、看病貴這種局麵的也許就是我們的某些製度,比如眾所周知的“以藥養醫”,政策允許醫院進行醫療器械、藥物的加價。

他認為,目前我們為減少醫療支出而製定的醫療價格體係值得推敲。比如采取招標的硬性做法,各醫院負責藥品審批的人士的共識是,目前的藥品招標采購辦法保護的是“價廉物不美”的品種,很多廠家為保證質量而無法減少成本,不得不退出競標。既然藥品回扣占其銷售價格的10%~30%,為何不能有更好的辦法?比如參考國外的價格進行調整、對不符合要求的製藥企業嚴格規範。

目前很多醫院推行的單病種固定診療價格,也近乎“隔靴搔癢”,而且對患者未見得有益。單病種固定診療價格難以執行。難道我們的醫生可以看著心肌梗死治療成功的病人死於肺部感染或應急潰瘍導致的致命性消化道出血?如果不能,那誰來為醫院埋單?

二、某些醫生為何成為藥廠賺錢的機器

這位醫生告訴記者,他剛畢業的時候在一家醫院工作,充滿了做醫生的快樂,認為可以救死扶傷、治病救人了。可隨著醫藥營銷代表的不斷增加,他突然發現,身邊的醫生都在不斷地改變著生活境遇,而改變的速度之快隻靠單位的工資是無法達到的。為此他選擇了離開,“下海”做藥品營銷。如今,跟他同一年畢業的同學,真正堅持做醫生的隻有不到30%。這位醫生說:“不能否認,眾多的醫生在收受回扣。”他說:“我相信他們中的大部分都不願意這樣做。誰不願意心安理得地做人、踏踏實實地工作!”

為什麼在中國會出現醫療回扣?這是中國醫生常常被國外同行問起的尷尬問題。在推行市場經濟過程中,很多國家的很多行業都有回扣的,但在他們的醫療領域卻不存在回扣。簡單對比就不難發現,原因在於很多國家的醫療都不是推向市場的。

三、“按需處方”要化作醫生的自覺行動

這位醫生認為,為了達到有限醫療資源(特別是對廣大農村地區)的合理分配,“按需處方”是行之有效的良方。因為,疾病的診治處理原則不能因地域而不同,更不會因患者的貧富、尊卑而不同。而要真正做到“按需處方”,隻有將其化作醫生的自覺行動才能落到實處!這樣的自覺行動不是號召和監督能夠達成的。“慎獨”之所以是醫者的戒訓,就在於醫者的行為更多的是靠自我約束,是外部力量很難促成的。如果現在這樣醫患對立的醫療環境持續下去的話,很難預言看病難、看病貴的現狀會有實質性的改觀。

如何才能達成“按需處方”呢?這位醫生說,答案很簡單,就是讓知識受到真正的尊重,讓醫生的勞動真正受到尊重。評論(網友留言不代表著者觀點及價值取向,僅供大家思考,引用慎重)

節能上將2006-04-27 09:25:23

不知道國外是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的,我們是否可以借鑒一下。99年的時候我在一家當地最大的醫院實習,那時候醫藥代表比病人還多,病人對醫生的所有信任卻被醫生當做了發財的良機,這對病人是不公平的。

快樂如影2006-04-2710:08:02

對於醫療衛生業,我是門外漢。但從醫生哥每篇文章的字裏行間,我都強烈感受到那份真誠、坦蕩和憂國憂民的情懷!有這樣的領導存在,是國家的幸事,是人民的幸事!

小靈貓2006-04-2710:41:03

其實我倒不覺得醫生開大處方,全怪罪於醫藥代表。這是媒體為迎合群眾需要故意誇大的。我以前也做過外資公司的醫藥代表,醫生們,特別是基層的醫生們,特別喜歡公司舉辦的學術會議和學術活動。認為我們為他們帶來了不少新的醫學信息和專業知識。所以,這隻能說是行政部門監管不力,對一些沒有任何學術價值的藥廠不認真監管。而媒體卻將所有的後果全推給醫生和藥廠。這是片麵的,而且是無知的。憑良心講,中國這幾年醫藥行業進步那麼大,也因為一些外資藥廠的大力推廣宣傳產品知識之餘,也帶給中國的醫務工作者不少新的專業知識和臨床驗證。不能因為回扣就一棍子打死所有的醫藥公司。醫改的失敗就是醫藥代表的錯誤。這需要政府的責任和媒體的檢討。

心湖2006-04-2711:03:14

今天很鬱悶很鬱悶……剛剛朋友打電話來,下鄉作調查及資助回訪,發現一個得怪病的孩子。這個孩子出生2個月時得了病,當地醫院沒查出來,後來到市裏才查出是硬皮症,家裏沒錢送到外地醫,現在7歲了,病情很嚴重,下蹲彎腰都困難,動員大家想辦法……剛打電話谘詢了皮膚科教授,說沒法根治,隻能激素控製,如果不控製,會發展到頭\臉……孩子可憐啊!!!!唉……農村的醫療保障啊……鬱悶ING……

假水印2006-04-27 11:18:02

醫生是需要職業道德的,不是什麼人都可以當的。

tom貓2006-04-27 11:31:46

今天又在新浪的頭條看見一新聞,《衛生部要求各地企業建立行賄企業黑榜》,兩會開了,醫生慘了。中央都說啦,要解決看病難。這些大大小小的官僚是不會動自己的奶酪的,那隻好動醫生的,總要有人為目前中央的政策當改革對象,反正什麼改革受傷的都是老百姓,這叫改革必須付出的代價。於是他們開始動用黨的喉舌——媒體,不斷地找典型案件來曝光,挑撥醫患關係,給全國人民的印象是,看病難不是我們政策不好,是醫院的醫生黑,他們收商業賄賂,造成目前藥價高,看病難。這叫利用輿論轉移矛盾,讓全國人民把所有的矛頭都指向醫生,然後這些官僚開始以改革家和堅持“三個代表”的人民公仆的形象站出來說,我們是站在老百姓一邊的,現在我們要開始收拾這些醫生,為老百姓解恨。醫生悲哀啊,當時把醫院推向市場的是這些人,讓醫院自己去創收,給醫生定這些可憐的一點工資的也是他們,當發現醫療改革越改老百姓看病越難,站出來收拾醫生的更是他們。在國外,醫生是一個受人尊敬,收入很高的職業,但在中國,醫生是個過街老鼠,壓力大,又苦又累還被人打,收入很低的職業(如果不信,你們可以去問問醫院發給醫生工資加獎金是多少)。我們都是人,都會生病,當我們每次進醫院都對醫生充滿不信任的時候,我們不僅治療不好本身的病,可能還多得個心病。醫生中肯定也有害群之馬,可是大多數的醫生也就是混口飯吃,能黑到哪兒去,至少我接觸的醫生都是在道德水平之上的,可是我接觸過的官僚在道德水平之上的就沒有。如果我這個文章還有人支持,我會把中國醫生的痛寫下去.

山神2006-04-27 11:52:40

這是由目前浮躁的社會大環境造成的。我從小在醫院長大,記得那時候的醫生和病人之間關係極為融洽,病人為了感謝醫生送上一個大西瓜,醫生給剛生產過的媽媽送上一碗熱乎乎的雞蛋湯……可是現在,我肚子痛花了300多,牙痛花了200多,花錢事小,但是卻玷汙了我以前的記憶……

香水百合2006-04-27 12:28:38

其實作為一個醫生哪個不想給病人治好病?既體現了自我價值又打出了名氣。我想每個醫生在聽到病人對自己的誇讚時,沒有不高興的,這也是對自己工作的肯定。隻是現實是殘酷的,物質基礎應放在第一位,吃不飽穿不暖住不好哪有精力去給人看病?當然有些誇張,上七年學,再經過最少五年的曆練,才能自己去擔當一定的責任,說白了才開始掙錢,也很少。花費的這十二年光陰難道還不值幾個錢嗎?如果醫務人員的待遇能夠從根本上得到提高,那些紅包還值得一看嗎?政府和百姓的矛盾轉化到了醫療機構和百姓的身上,加上媒體的大肆宣傳,還能有好日子過嗎?媒體雖然會有一些好的用途,但負麵效應威力也不小呀!

朵兒一家2006-04-27 12:54:40

同意TOM貓的意見,中國的一切問題都要歸咎於決策者而非執行者,沒有造成現狀的政策,哪有這樣的現狀?當官的今天這樣說,明天那樣說,咋說咋有理,自己永遠光榮正確,問題總是一小撮人搞的。你們這些人根本就一輩子蒙在鼓裏還不知道呢,天天看新聞聯播吧,越看越擁護中央的政策,越看越痛恨一小撮人道德敗壞,越看越成為一個大傻X而不自覺。

想飛的小2006-04-2712:59:29

Tom貓寫的好,現在又有幾個行業值得信任的。憑什麼老拿醫生說事。想不通那些整天罵醫生的,誰治好你病的?你幹嘛要跑去挨宰,醫生求你去的?每個人都管好自己就不會這樣了。

jianyouwen2006-04-2713:33:23

2004年夏天,我認為這是我人生最艱難的一段日子。母親因患有乳腺癌,不得不住院治療,當時正值農忙季節,父親脫不了身,照料母親的責任就全部落在我的身上。從母親被檢測出是癌症的那一天起,我就開始陷於恐慌之中,害怕哪天母親就會離我而去。而醫生對母親病情的判斷更加劇了我恐懼的程度。一方麵,我內心非常的害怕和難受,另一方麵,我不願讓母親知道她的病情,在她麵前,我不敢表露我的痛苦。並安慰她,病情不嚴重,做完手術之後慢慢就會好起來的。那時,我情緒特別脆弱,隻要一看到越來越瘦弱的母親,我就想哭。我也好想找個人訴說,給我幫助,為我分擔一份痛苦,可是,那個城市並沒有同學和朋友。終於,有一天,在陪母親洗澡時,我胸口特別悶,隻覺得呼吸不暢,等母親洗完的那一瞬間,我實在挺不下去了,身子沿著牆向下倒,母親力圖扶住我,還未恢複完全的她根本沒有力氣扶起我,幾個趔趄之後,我的頭重重地砸在牆壁上,然後一頭栽在地上。所幸的是,幾分鍾後,我蘇醒過來了,醫生測過血壓,並沒有不正常。但是,病中的母親害怕我可能有隱疾,一定要我去問問醫生。我堅持說沒病,隻因為空氣不暢才會暈倒。但她很擔心,不久之後將要離家遠行的我為了消除她的疑慮,在腫瘤科醫生的介紹之下,來到神經科,向據說是神經科專家的一位女醫生(至今我仍記得她的名字叫李SC)詢問,我還未將暈倒的來龍去脈說完,她就問我是否有錢,我問要多少,她說五百,我說,幹什麼,她說,做一個腦電圖,一個CT,我有些猶豫。回到母親的病房,把情況和她說了,她卻堅決要我按照醫生說的做。沒辦法,第二天,我又找到那位專家,剛好那天她出診,來看病的人很多,但我卻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這個專家幾乎要求每個病人都做CT。雖覺蹊蹺,但為了讓母親徹底放心,我還是交了四百八十元做了一個CT和腦電圖,結果當然是沒有異常。

做完之後,有人卻對我說,一般隻對有重病的人做CT,正常人不宜做,可能有傷身體。我不是學醫的,也不知道具體情況究竟怎樣,但是,我心中卻一直有個結,難道那次我真該做這麼花錢的兩大檢測嗎?為什麼一去看病,專家首先就建議病人先做腦電圖和CT呢?而且價格之昂貴,對一些病人來說並不是一個小數目。他們是否還有其它目的,局外人終究是霧裏看花,終隔一層。

在此,我隻希望,天下所有醫生憑良心行醫!

黃桷蘭飄香2006-04-27 13:38:37

我和我的先生都是醫務工作者,我們常年工作在病房裏,工作之辛苦都不用說了,我們從來都沒有去旅遊過,因為沒有時間。每個黃金周7天假裏我們都要當3~4天班。我和他的當班時間還要錯開,最多隻能找出1天時間一起去看看父母.我兒子小的時候問過我一句話,我至今還記得。他說:“媽媽我怎麼從來就沒有看見你睡過覺。”我聽了他的話才想起我是那麼的忙碌,沒有好好的照顧我的兒子。我們的兒子目睹了我們家的一切,初中時就發誓絕不學醫。現在他已經工作一年了,是搞電腦設計的。他一個人的收入比我和他父親收入的總和還多,我為他感到慶幸,因為他沒有我們這麼笨。我和我的先生去年參加了一次畢業30周年同學會,看到收入高的都是改了行的,收入最高的是電視台的。我現在才感到我這一生之中的這30年都不是為自己活著的,都是為病人在忙碌。

匿名2006-04-27 14:29:41

不知是誰說過,當醫生和教師都向錢看時,那是社會出了問題。空洞的政治說教、五講四美三熱愛何時能有真格的,社會評價體係怎樣與實際接軌?

夜蔦2006-04-27 14:43:16

在中國,醫生在金錢麵前不動心思,還得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

仰望藍天的犀牛2006-04-27 14:56:36

古語:德不近佛者不可以為醫,才不近仙者不可以為醫。除了裘法祖老先生,大概多數中國醫生聽了都會脊背發涼。

但更多的醫生會說“切”。這樣的要求似乎苛刻了些,但現實的情況卻是:錢不夠數目不可以醫,心不夠厚黑不可為醫,名不夠響亮可以包裝,技不夠高超可以外包。

國營的不甚了解,但也好不到哪裏去,民營大致如此吧。

梅事胡扯2006-04-27 16:42:20

我是一名醫生,有話要說!

大道理我不想講,導致全國人民集體討伐醫生的原因,主要原因並不隻是哪一個方麵的。醫療改革的失敗並不是因為政策不好,農村合作醫療,社區健康服務中心,都是在為人民著想,可到了執行的時候,都改變了性質,非盈利性的變成盈利性的,公家的也可以承包給個人……既然變了性質,那買單的自然是看病的人……我作為醫生,真的會為那些一個月一千多元工資,看個感冒卻花了800的打工者而心痛。這方麵,從衛生廳到市區衛生局再到醫院,絕對是腐敗原因造成的。另外一方麵,我所了解的深圳,其實好多醫生也是打工的,工資並不是很高,許多門診和社康醫生的工資一般都是1000多底薪,然後再加提成,自然而然的,就避免不了開大處方……久之就形成了這麼一個大環境。大環境所帶來的結果就是,為了這份工作也為了你自己,你就必須去盡量開大處方,在深圳工作2年,就會失去做醫生的初衷……

我不是在為醫生開脫,隻不過作為一名醫生,你又能改變什麼?中國醫療市場一片混亂,要改革成功,首先要製度的完善……這些……不知要等多少年了。我自己認為我還算是個好醫生,所以,我隻能做好自己。

二、醫生的價值該如何計算呢?

2007-04-22 07:22:37標簽:醫生的價值轉摘文章《醫生的技術該值多少》發表之後,引起大家的關注,有網友認為此文的計算不準確,他認為:

整個醫療過程分兩大部分:診斷過程和治療過程。醫生對疾病的診斷,隻是醫生對診斷過程的尾結。診斷過程包括:1.醫生用儀器的檢查,如測量血壓,測量體溫,聽診,觸診,觀察等;2.各類化驗和血培養;3.各類設備的檢查:B超,透視拍片,掃描等;4.一些特別的檢查手段:生物化學檢測,窺鏡檢查等。因此,醫生對疾病的診斷,實際是對各類檢查檢驗作綜合分析的結果,是集體勞動的合作成果。從財務的角度分析(丟開治療過程),這整個診斷過程的各個環節,醫院都在賺錢。在這診斷的合作過程中,醫院共收了多少錢,多少人參與了勞動,去掉各種支出,共賺了多少錢。應當這樣算總賬才準確。

按照你這樣對整個診斷過程的拆分計算,是孤立計算,並不合理。醫院的各位領導包括坐辦公室的豈非就沒有收入了?

就是按照你的計算,醫生個人的勞動所得也不能算少。薄利多銷嘛。醫生的收入不多,但廣大工薪階層的收入與醫生收入相比更不多。如果廣大工薪階層窮得看不起病而不敢進醫院,醫生的收入哪裏來?豈非更少?醫生的職業是偉大的,但偉大的職業並非醫生一種。醫生應當受人尊重,但應當受人尊重的職業也並非醫生一種。社會是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工人農民也很辛苦,非但受老板剝削,還經常死傷!而你的工作,與醫生相比,與工人農民相比,是比較舒服安穩的,收入不算少,因為你的收入是財政部給的。與你一樣,醫生心裏不平衡,要進一步增加收入,隻能向財政部要,衛生部門也應該有責任!

到底醫生的價值如何計算呢?醫生的職業價值與醫生對健康作用的價值有什麼不同?

我認為,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國度、不同的階層有不同的認識。這不但決定個人對醫生的簡單醫療行為的認識,而是整個社會對健康價值的認識;而且決定一個政府對人民的健康權利的認識。當然醫生的醫療行為也與社會和諧有著非常緊密的聯係。不知道我的觀點對否,請批評指正。

評論(網友留言不代表著者觀點及價值取向,僅供大家思考,引用慎重)

陳好2007-04-22 09:00:23

昨天寫的一篇博文,如果波子哥以後能決定國家政策,相信會有所幫助。多為常人想想。

小時候,生長在“人民公社似天堂”時代,報紙上廣播裏經常看到“大河有水小河滿”的宣傳報道。說出來不怕笑話,生長在中國南方的我,當時最大的願望是能吃上一頓沒有摻玉米的白米飯。

長大後,土地承包了。“與天鬥,與地鬥,奪取農業大豐收”似的標語口號少了,白天黑夜連著開的動員大會也沒有了,但中國人的溫飽問題卻解決了。

想當年,鄧小平改革開放之初,為了實現幹部“四化”建設,措施之一是可以頂替參加工作。當時多少人不理解,多少人有怨言。但現在回過頭來看這項政策,它確實達到了目的,確實讓大多數文化層次較低且思想保守僵化的老幹部們“自願”離開了中國的政治經濟舞台。

看現在,我們推出的許多政策和措施,前景和初衷都非常美好,但在執行過程中卻阻力重重,有的甚至還中途夭折,原因何在?

鄧小平理論的精髓是實事求是,在一個好的政策或措施推出前,我們能不能從利益可能受到損害的人的角度去想一想,看看他們可能會采取什麼行動。這比要求他們服從國家大局利益、體諒國家暫時困難,效果可能會好得多。

如一方麵銀行儲蓄資金居高不下,國家外彙儲備屢創新高,另一方麵國內需求卻嚴重不足,靠投資拉動的經濟增長率一直是政府的一塊心病。國家近幾年已經推出多項措施想進行宏觀調控,想增加居民消費,但市場卻始終不溫不火。站在老百姓的角度想一想,其實不是百姓手上的錢太多,多得花不完,而是需要花錢的地方實在太多,多得手上的錢不敢花。所以在養老社會化和醫療保險化實現之前,指望百姓把“保命錢”和“救命錢”拿出來消費,無異於與虎謀皮。

陳好2007-04-2209:01:12

又如黨政機關和企業裁減冗員,企業我們就不說了,政府機關的工作人員應該是政策水平最高的人。解放以後我們的機構改革搞了多少次,哪一次不是精減後馬上膨脹,越裁越多,陷入無限循環的怪圈。站在普通公務員的角度想一想,盡管大家都在抱怨工資太低,但各種福利待遇畢竟不少。最關鍵的,在定崗定員定薪製度沒有真正實施以前,幹好幹壞甚至幹與不幹都能拿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工資,誰願意放棄這樣的好事。不信,製定政策的人為什麼不自己先下崗。

站在普通大學生的角度想一想,教育部製定的貧困學生上學措施是由政府免息提供貸款。再有錢的學生及學生家長,都願意享受政府提供的免息助學貸款,而把自己的錢存入銀行吃利息。

領導曾經也是平常人,隻要實事求是地站在百姓的角度去想一想,有些政策失誤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如果一味地講大道理,要求老百姓服從國家的大局利益,最後反而會欲速則不達。

新浪網友2007-04-2209:12:16

“醫生的收入不多,但廣大工薪階層的收入與醫生收入相比更不多。如果廣大工薪階層窮得看不起病而不敢進醫院,醫生的收入哪裏來?豈非更少?醫生的職業是偉大的,但偉大的職業並非醫生一種。醫生應當受人尊重,但應當受人尊重的職業也並非醫生一種。”

嗬嗬,很有趣。醫生們是應該滿足了!畢竟還是有收入的。畢竟大多數人來求醫時對醫生還是尊重的。結果不好時,不太尊重也是情理之中的了。

至於算賬,如果生病診病治病可以1+1=2,就很簡單了,醫改也不需要弄出七套方案來了。

醫笑而過2007-04-22 10:08:38

陳好的話我讚成,特別是說到國內內需市場不振,經濟嚴重依賴國際市場,而國內的老百姓有錢不敢花。這個問題解決了,經濟發展就會更穩定、更自信,也不用總擔心國際市場的風吹草動了,但陳好的討論的確不切題。感覺我與陳好很多觀點是相似的。

“醫生的價值”、“醫生的技術值多少錢”、“醫生的收入”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所以自己看完全文,也沒搞清楚到底在討論哪一個問題,或者是混合起來講的。

當前,各省發改委、衛生行政部門和有關專家一起協商為各級非營利性醫院的醫療服務項目進行統一指導定價。一個級別的醫院同一個項目的價格相同,但即使同一個級別的醫院其醫療設備、醫療人才、技術水平、檢驗試劑、醫療環境、管理水平等也是不一樣的,所以統一製定的價格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我這段話也不切題。

醫的眼2007-04-2210:50:21

醫生的收入究竟高不高?說高的主要是指著名大型醫院裏的醫生,在廣州也就那麼十幾家吧。說低的正如我等之類在不大不小的醫院裏上班,一個月也就四千元左右,而一年前還不到三千元。我已經是幹了十幾年的老醫生了!我不是在這裏哭窮,我隻是也在迷惑:同樣是重點大學出來的,同樣的學曆,為什麼在大醫院的同學就可以買車買房,我卻……

新浪網友2007-04-2212:40:45

三甲醫院的主治醫師1個月可以收入1萬多元,錢從哪裏來的?我是一名大型二甲醫院的管理層人員,我為那些“榜樣者”汗顏。我們的醫生們到他們那裏學習,進修,回來幾乎全少不了羨慕“老師”們的好房~好車~還有好玩,而且從不囊中羞澀。這些既得利益階層(階級?)是引致我國醫德不斷惡化的一個重要原因。

新浪網友2007-04-2222:23:41

三甲醫院的主治醫師1個月可以收入1萬多元?

有麼?沒有吧!我所在的這家省級醫院床位1100張,我好像隻拿2000人民幣多一點。我們醫院從國外請來一個華裔歐美籍(具體哪個國家我不說)臨床博士,年薪約50萬人民幣。他當然靠工作掙不回來這些收入,我們醫院院長(廳級)月薪有沒有一萬,我確實不清楚。不過我估計應該是有的。科主任級別的(基本都是碩博士導師)月薪4000元至5000元我估計是有的。應該是這個行情吧,比較真實客觀的現狀。我以前在網絡上也見過縣級醫院的醫師喊窮的帖子,說三甲醫院的尤其是省級醫院的高收入啊,每月一萬兩萬啊!被我罵了一頓。這和護士糊弄大家的做法是一個套路的,護士糊弄大家是拿醫師說事,下層醫師說自己窮是拿上級醫院說事。大家都活成這個鳥樣,辛苦成這個鳥樣,為何同行人還要編織這種不切實際害人的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