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4月,宏基公司總裁施振榮任命劉英武為宏基執行總裁。劉英武是何許人也?他是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計算專業的博士,曾在IBM公司軟件開發實驗室電腦部擔任主管長達20年之久,在美國電腦界非常有聲望。施振榮非常器重他,聲稱他是宏基全球擴張的“秘密武器”,並把經營決策權毫無保留地交給他。結果怎麼樣呢?
劉英武上任之後,向宏基灌輸了他從IBM帶來的“中央集權”的企業文化。他頻繁地召開馬拉鬆式的會議,而且對下屬的建議基本不聽,下屬必須無條件服從。宏基的一位經理回憶道:“強迫大家同意總裁的觀點與以前宏基的風格大相徑庭,施振榮從不會強迫你做任何事,除非你同意或願意去做,所以很多人便離開了公司。”
之後,劉英武又做了一係列收購的決策,但基本上以失敗告終。他從外部聘來了9個高級管理人員,為此公司損失巨大,人心浮動。這一切都被施振榮的妻子葉紫華看在眼裏,為此他向施振榮抱怨,說他不看事實與真相。
漸漸地,施振榮意識到自己對劉英武的過度授權是一個錯誤。他說道:“我認為IBM是世界上管理最好的電腦公司,劉英武理所當然比我更有能力和經驗。但他不是企業家,我對他授權太多了,太早了。”1992年,施振榮開始重掌帥旗,他決定按自己的方式塑造宏基,而不是仿效IBM公司。
在這個案例中,施振榮雖然在授權之後收權了,但是由於收權不及時,導致企業損失嚴重。這種現象值得每個管理者尤其是企業老板深思。
俗話說:“水滿則溢,月滿則虧。”授權與收權是一對矛盾的統一體,總是此消彼長。在企業管理實踐當中,隨著企業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實際情況也會有所變化,因此,授權還是收權,應該結合實際情況,根據具體需要來授權和收權。
那麼,哪些權力該授,哪些權力該收,這個問題不好一概而論,而要求管理者根據企業的具體情況來決定。一般來說,涉及到企業命脈的權力不能授,比如戰略決策、財務決策等應由老板掌控,而一些帶有方法性的、具體事務的執行權限,完全可以授予給員工,以充分發揮他們的能力。
在授權之後,如果發現出了問題,管理者應該立即對授權事件進行檢討,思考問題出在哪裏,找出症結。如果發現被授權者能力不夠,無法勝任工作,應立即收回權力,然後選擇更適合的對象進行二次授權。如果被授權者圓滿完成了工作,應予以肯定和獎勵,然後順理成章地收回權力。要做到一事一授權,一事一收權,授權起始於任務的開始,收權起始於任務的完結。
管得越少,成效越好——讓管理回歸簡單
在管理界,流傳著傑克·韋爾奇的名言:“管得少,就是好管理。”韋爾奇認為,管理者沒必要事必躬親,什麼事情都對別人不放心,粗魯地幹預別人的工作過程。因為這樣做很容易形成一個怪圈:上司管得越多,部屬越束手束腳,並養成依賴、封閉的習慣,最後把主動性和創造性丟得一幹二淨。而且,領導者什麼都管,最終隻會累壞自己。
尤金·杜邦是美國杜邦公司的第三代繼承人,他是一個典型的專權者,凡事事必躬親,大包大攬。在掌管杜邦公司之後,尤金堅持實行“愷撒式”的經營管理模式,即專製統治,絕對掌控管理權力。公司所有的決策和許多細微的決策,都必須由他來完成。他親自拆信複函,做利潤分配,周遊全國以監督幾百家經銷商。
每次在會議上,他總是不斷地問別人,別人一一回答。這種管理方式使杜邦公司的組織機構完全失去了活力和彈性,麵對市場的變化,他們很難做出正確而及時的決策,導致公司遭受致命的打擊,瀕臨倒閉的邊緣。而且尤金本人也陷入了公司錯綜複雜的矛盾之中,痛苦不堪。1920年,他因體力透支而去世,公司的董事長和秘書兼財務部長,也相繼累死。
每每看到累死的管理者,就感覺他們的命運如此悲催。事實上,將管理者擊垮的不是管理上的繁雜事務,而是他們自己。1988年,在哈佛商業評論上,管理大師德魯克發表了一篇名為《即將來臨的新組織》的文章,裏麵就很好地詮釋了他“少管”的管理理念。
鬆下幸之助曾說過這樣一段話:“當創業初期員工隻有一百人時,我總是身先士卒,坐在他們麵前,走在他們麵前,員工增加至千人時,我采取分層負責的管理方式,員工上萬人之後,我隻是站在他們旁邊,合掌感謝他們為公司效命。”
鬆下幸之助明白:企業發展要靠眾人的力量,所以,他非常重視人才,重視授權。他認為,管理者應該少管甚至不管,把更多的精力用於提升自己的修養,通過自律來影響全體員工,比如,關心員工、鼓勵員工,對員工表達愛,通過自身的積極工作,帶動整個企業的工作氛圍,從而使員工自覺地對待工作,自覺地遵守公司的製度。
越是放心不下他人的領導,越是喜歡從頭管到腳,結果越管越獨斷專行,反觀部下依賴性越來越強,不僅喪失了原本的工作激情和創造力,還會做事畏首畏尾,在無形中增加公司的運營成本。管得多並不是好事,但管得少也要能管得住,最理想的狀態就是“無為而治”,讓每個人都學會自我管理。
所謂“君忙國必亂,君閑國必治”,企業管理者也是一樣,管理的本質在於把事情交給他人去做,既然給了下屬職務,那麼,就要將相應的權力也交給對方,“扶上馬,不撒韁”的做法隻會挫傷員工的自尊心,對公司的發展而言,有百害而無一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