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情教育的實質就是把馬克思主義更好地同中國實際相結合,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其目的是和曆史教學完全一致的,都是要解決好青年學生在成才過程中怎樣做一個社會主義新人的問題。這是一個帶有根本性、方向性的第一位問題。所謂的“根本既立,然後可立趨向”,“德者業之本,業者德之著”,都是強調青年學生解決好立身立業之根本的重要性。國情教育和曆史教學,都是引導青少年牢固地樹立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提高民族自豪感自信心,發揚愛國主義和民族優秀傳統,增強曆史責任感和義務感,確立為社會主義而奮鬥終生的崇高理想和科學的人生觀,為建設祖國無私地奉獻出自己的聰明才智。

青少年是在新中國成長起來的,不象老年人那樣閱曆豐富,對現實的認識易犯片麵性和極端化的毛病,正如黑格爾在《小邏輯》一書中所說:“青年人總是喜歡馳騖於抽象概念之中,反之,有生活閱曆的人,決不允許抽象的‘非此即彼’的觀點之闌入,而保持於具體世界之中。”而曆史教學獨有的內容具體、形象生動,故事性和感染性強,知識教育和思想教育、觀點和材料相一致、感情培養和方法指導相統一的特點,加之國情教育的特殊內容,決定了曆史教學在國情教育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易於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曆史教學中進行國情教育總的原則,應該是從史入手,寓國情教育於曆史知識教學和智能培養之中,既要防止“穿靴戴帽”,也要防止空喊口號。由於國情是一個綜合體,具有變化性,中國國情較為複雜,認識國情又受人們主觀條件的製約,國情教育是一項係統複雜、長期艱巨的基礎性教育工作,因此,在曆史教學中進行國情教育,必須在堅持正麵教育的前提下,遵循係統性、科學性、計劃性、量力性和實事求是的教育原則。

在曆史教學中進行國情教育的途徑,要以“第一課堂”為主要渠道,適當開辟“第二課堂”作為輔助渠道,其方法應當生動多樣,主要的有係統講述法、教學滲透法、縱橫比較法、榜樣激勵法、社會實踐法和理性升華法。

係統講述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是指對有助於進行國情教育的內容,教師用生動形象、精煉準確的語言,進行敘述、描述、概述和講解。比如,對中國近現代以林則徐和魏源為代表的具有愛國維新傾向的地主階級改良派、洪秀全和洪仁王幹為代表的農民階級、李鴻章和左宗棠為代表的地主階級洋務派、康有為和梁啟超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新派、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民主派和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先後提出的六種救國救民的方案,都要係統而詳細地講述,並引導青少年理解前五種方案之所以不能成功,資本主義道路之所以在中國行不通,而“隻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才能發展中國,這都是由中國近現代的國情以及特殊的國際環境所決定的。社會主義之所以能夠救中國、發展中國,是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同中國具體國情相結合的結果,是中國共產黨在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多次反複中,深刻理解和認識中國國情,並據此製定適合中國國情的路線、方針、政策和策略的結果。國情尤其是近現代的國情,不但是製定國家大政方針和社會發展戰略的重要依據,而且是理解、執行國家大政方針和社會發展戰略的前提。在引導青少年了解中國近現代史和國情的基礎上,一定能夠認識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堅持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堅持安定團結、發展經濟,堅持共產黨領導下多黨合作的政黨體製,是由我們國的國情決定的,是我們國人民經過反複探索、鬥爭作出的曆史選擇,是我們國革命和建設經驗的科學總結,是我們建國的基礎、立國的根本、強國的保證,是任何勢力和任何人都無力改變的曆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和基本國策,從而提高執行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和反“和平演變”的自覺性、主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