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情教育與曆史教學
對青少年加強國情教育,是對青少年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當務之急,也是培養和造就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戰略需要,這是由當前我們麵臨的國內外複雜形勢所決定的,對我們國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將產生深遠的影響。因此,必須把國情教育作為一項最基礎的教育,從娃娃抓起,貫穿落實到各級各類學校工作的全過程。這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的神聖職責,更是曆史教師刻不容緩的光榮任務。
國情教育就是向人們特別是青少年進行社會基本狀況的教育。這是一項綜合性的思想和知識教育。國情是一個綜合體,是指一個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麵曆史的和現實的發展狀況,以及地理位置,自然條件、人口、風俗習慣和民族傳統等基本情況。國情是不斷發展變化的,雖然具有一定的連續性和完整性,但更具有變化性。因此,在不同的國家和同一國家的不同曆史時期、同一曆史時期的不同發展階段中,都具有不同的內容。當前我們國基本國情的內容,江澤民總書記在《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七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主要有三點:“第一,我們經過幾十年努力,雖然取得了經濟建設的巨大成就,但是新中國經濟建設是從舊中國一窮二白的基礎上起步的,加上人口眾多,人均資源相對短缺,地區發展很不平衡,至今經濟技術文化水平還比較低。現階段我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第二,階級鬥爭已經不是我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但是它在一定範圍內還將長期存在,並且在一定條件下還可能激化。這種鬥爭集中表現為資產階級自由化同四項基本原則的對立,鬥爭的核心依然是政權問題。這種鬥爭同國際敵對勢力與我們之間的滲透與反滲透、顛覆與反顛覆、和平演變與反和平演變的鬥爭密切聯係、相互交織。第三,社會主義製度已經在中國大地上紮根並初步顯示出優越性,但是由於它是一個新生的製度,還不成熟、不完善,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中還存在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方麵和環節,必須通過深化改革來逐步解決這個問題。”
由於國情不同,各個國家的國情教育的內容也就不同。現在我們國的國情教育,內容極為複雜豐富,但主要的是讓青少年了解中國古代史是一部光榮史,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都處於世界的領先地位,對世界文明有卓越的貢獻;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又是一部抗爭史,飽受列強的踐踏和蹂躪,“許多仁人誌士和廣大群眾拋頭顱,灑熱血,前仆後繼,抵禦外侮,立誌捍衛中華。”現代曆史是一部探索史,更是一部崛起史,在探索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但是,由於經濟建設起步晚,底子薄,人口多,還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需要不斷完善,而國情教育的重點是使青少年了解我們國近現代的社會狀況,尤其是新中國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技、軍事的現狀,奮鬥目標及前進中存在的問題,正如江澤民總書記在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上提出的:要進行“近百年中國曆史的教育,社會主義必然性的教育,經濟文化發展現狀的教育,經濟資源和人口問題的教育,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的教育。”
國情教育和曆史教育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這不僅表現在二者的內容和目的基本相同,而且表現在曆史教學在國情教育中具有獨特的優勢。國情教育是曆史教學的核心內容,曆史教學是進行國情教育的主要途徑。因為國情貫穿於曆史發展的全過程,曆史是國情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天的國情是曆史發展的必然結果。國情教育在一定意義上說,就是曆史教育。隻有知道曆史,才能了解國情,才能懂得做人和立國的根本道理,才能樹立愛國主義、社會主義的信念和發揚民族優秀傳統。中國近代傑出的啟蒙思想家龔自珍曾經說過:“欲知大道,必先知史。”中國第一位馬克思主義者李大釗也曾明確指出:“欲得一正確的人生觀,必先得一正確的曆史觀”,“吾信曆史中有我們的人生,有我們的世界,有我們自己。”中國近代著名的學者梁啟超也強調說:“史學者,學問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國民之明鏡也。愛國心之源泉也。”通過曆史教材教法的教學,引導青少年不但理解愛國主義的價值、功能和作用,而且了解愛國主義在不同曆史階段的具體表現形式和內容,更要知道愛國主義就是人們對自己祖國的熱愛,對祖國的深厚感情以及為祖國的獨立、富強、進步而獻身的積極行動。從而激發青少年為振興祖國而刻苦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