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學曆史教學中使用選答型試題(2 / 2)

(四)有利於創造性思維、發散性思維的培養

曆史考試不論是客觀性的命題、主觀性的命題的答案,老師基本上要求是統一的。選答題的答案更是惟一的。它避免了主觀性命題閱卷的隨意性。這也是學生歡迎的最主要原因。似乎這隻重視了集中思維的訓練,其實不然。我們在平時給學生用選答題進行複習、訓練時,發現學生對創設新情景的選擇題感興趣,就試著讓學生自己出題目,這引起了學生更大的興趣。不少學生把所看過的電視、電影都搬上了題目。如:a、《湘西剿匪記》反映的是:①1946——1949年解放戰爭時期;②1937——1945年抗日戰爭時期;③1949年10月全國解放以後的事。

b、電視《上海的早晨》反映的時代是:①解放前夕;②鎮反和沒收官僚資本;③“三反、五反”和社會主義改造;④社會主義全麵建設開始時期。

盡管他們見識膚淺,題目出得也未脫稚氣,也隻能出一些電影、電視反映的曆史時期等較為簡單的選擇題,但這對一批地處海島的農村初中學生來說,確是一個了不起的創作。這不僅有利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更促進了學生學習曆史的濃厚興趣。不少學生說,我們現在一看電視,一拿到小說就在想這作品的曆史背景和我們所學的曆史知識掛起鉤來。這使學生曆史學習成績也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

五、幾個有待進一步提高的問題

①由於語文學科中邏輯知識的學習與曆史選答題要求培養的綜合、歸納等能力不同步。所以,我們的初中生以及高一學生不能理解較高層次的選答題的題意。

②創設新情景的選擇題的確是學生非常感興趣的一種題型,但新情景所造成的難度必需符合大綱和教材的要求,並保證對每個學生的機會是均等的。

③雖然目前問答題一般也隻不過停留在死背條條杠杠的階段,並不真正體現出學生的書麵表達能力,但以選擇題為主的客觀性命題則更難反映學生的文學表達能力。如果以選擇題一統天下,學生的組織史科、分析問題以及文字表達等能力是更不能得到體現和發揮了。在這方麵,我們認為以陳述性為主的主觀性命題有著選擇題所不能取代的獨到之處。所以,我們希望選擇題和陳述題要結合。至於比例如何還有待進一步的探討。

④切忌客觀性命題主觀化。一般選答題均有題幹和若幹備選項組成。備選項中包括正確選項和錯誤選項,供學生選擇。各錯誤選項應有一定的似真性,使未掌握的學生感到棘手。但是,切忌以命題者個人的觀點和主觀意願選定正確選項。如命題者所出的其他備選項中並非僅是似真性,而是模棱兩可,這樣的選答題就喪失了客觀性命題的意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