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編排歸納法在曆史教學中(1 / 2)

數字編排歸納法在曆史教學中

一、實驗課題的提出

曆史課教學,尤其是《世界曆史》課教學,最使學生頭痛的就是曆史年代和曆史事件的記憶。《世界曆史》內容龐雜,頭緒紛繁,實在不好記。我們在曆史課教學的實踐中,在講到各個國家、各個不同時期的脈絡以後,喜歡歸納一下各章節的中心,發現有些章節的重大曆史事件能用有規律的數字排列,從而幫助學生將複雜的曆史事件,簡化濃縮到幾個有規律的數字上,然後再按圖索驥,將貯存在大腦中的知識反饋出來,把握好課文的中心,就能達到很好的記憶效果。我們把這種記憶法稱之為“數字編排歸納法”。實際上,這裏包括兩種方法,即“數字編排法”和“數字歸納法”。下麵以世界近代史為例,分別舉例說明。

二、實驗內容

(一)“數字編排法”

《法國資產階級革命》一章共四節,內容多,頭緒複雜,初學者確實不易記牢。但是,如果把它編排成“四三二一”的數字順序,那效果就大不一樣。即“四次會議、三次起義、兩次政變、一次複辟”。“四次會議”為1879年5月5日的“三級會議”,同年7月9日改為“製憲會議”,1792年“國民公會”和雅各賓派專政時期的“國民公會”。“三次起義”為1789年7月8日、1792年8月9日——10日、1793年5——6月巴黎人民的三次武裝起義。“兩次政變”為1794年7月27日(共和曆熱月9日)的“熱月政變”,1799年11月9日(共和曆霧月18日)的“霧月政變”。“一次複辟”為1815年後波旁王朝在外國幹涉軍的刺刀保護下卷土重來。

這樣編排的好處是,首先讓學生記牢有規律的數字,然後順著數字將發生的曆史事件記牢,再引伸出每次曆史事件的經過和詳細內容。這種層層深入,由表及裏,逐步向縱深發展的記憶方法,對於學生來講,方便多了。

又如《拉丁美洲獨立革命》一章,可以編排為“一二三四”,即:“第一個獨立國家”共和國海地;“兩個階段”是1810年——1815年的失敗和受挫階段和1816——1826年的高潮和勝利階段;“三個中心”為墨西哥、委內瑞拉和阿根廷;“四個領導人”為海地的杜桑·盧維杜爾,墨西哥的伊達爾哥,委內瑞拉的玻璃瓦爾和阿根廷的聖馬丁。

再如《第一國際和巴黎公社》一章中“第一國際”部分,可編為“一二三六”:“一個組織”為“國際工人協會”,即“第一國際”;“兩個機會主義集團”是蒲魯東主義和巴杜寧主義;“三大工人運動”是1866年美國裁縫工人大罷工,1867年巴黎銅業工人大罷工,1868年日內瓦建築工人大罷工;“六次會議”為1866年日內瓦大會,1867年洛桑大會,1868年布魯塞爾大會,1869年巴塞爾大會,再加上巴黎公社失敗後的1871年的倫敦大會和1872年的海牙大會。這裏編排的“一二三六”也有規律,前麵三個數字的和正好等於後麵一個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