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答案:
1.這種比賽是這樣進行的:各個駕駛員都不開自己的車,而是開別人的車。這位百萬富翁把獎金獎給他的汽車跑在最後一名的司機,而不給駕駛員本人。
2.所有的比賽開始前的成績無一例外地是0比0。因此,富勒完全可以在比賽前告訴別人比賽前的成績。
3.店員也許這樣對買鸚鵡的夫人說:“我沒有欺騙你,這隻鸚鵡的確能把聽到的話重複一遍,但是,它的耳朵已經聾了,因此,它聽不到人說的話,也就一直不講話。”
4.一根火柴可以在水底下燃燒,隻要把它放在一隻盛水的杯子底下就行了。
5.那個準備開刀的醫生是受傷的孩子的母親。她見到自己的孩子受了重傷,不敢為自己的孩子動手術。
6.這位司機沒帶執照,卻逆行了三條橫馬路,因為她這天沒有開汽車,是步行的,因此,警察看到了她,也沒有對她進行懲罰。
7.讀者們總是想當然地認為,小王是男的,其實,小王是位女性,她就是孩子的媽媽。小王的同事和朋友看到她,沒有看到過她的愛人,也沒有看到她愛人的照片,說孩子和媽媽真像,就是說,孩子與小王真像。
8.小兒子騎上了大兒子的馬,向比賽終點奔去,大兒子的馬先跑到終點,也就是小兒子的馬後到終點,因為比賽以慢取勝,小兒子就取得了勝利。
第九節 探究問題本身
我們在思考問題的時候,常常會很自然地順著提出的問題往下思考,很少去思考問題本身。其實,問題本身也應該是思考的對象,問題本身也是一個問題。有些問題可能是不能成立的,思考下去不會有結果。中國作家蔣子龍去美國訪問,美國朋友向他提出了一個問題:有隻2、5千克重的鴨子,怎樣才能從隻能裝0、5千克水的罐子裏倒出來?蔣子龍想了一下後回答:“你怎麼裝進去,就怎麼倒出來。”這是一個不可能的問題,如果不去對問題本身思考,而是照著問題去想,就想不出結果來。
有解決問題時,如果照著問題思考了一陣後還是找不到解決問題的答案,反思一下問題自身的合理性是不是能夠成立,這是聰明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法國的一些科學家非常忙碌,他們沒時間教育自己的孩子,心裏很不安。這些科學家中有著名的居裏夫人。後來,科學家想了個辦法,把孩子們聚在一起,接受集體教育,科學家輪流給他們上課。這樣,就大大提高了教育的效率,而且,由一流的科學家給他們上課,從小讓孩子們接受科學的熏陶,這也是很難得的機會。
有一次,輪到法國物理學家郎之萬上課。他向孩子們提出了一個問題。阿基米得定律指出,一個物體浸在液體中,將會受到一定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於它所排開的液體的重量。這就是說,所有的物體在液體中都會受到向上的浮力,都會排開一定體積的液體。但是,一條小金魚放在水中,它卻並不排出液體,也不會受到向上的浮力,它照樣能夠上浮和下沉,這是為什麼?
孩子們都開動腦筋,有的說,金魚的皮膚有著特殊的功能;有的說,金魚的魚鰾能夠吸收水分;有的說,阿基米得定律隻適用於非生物,不適用於生物……總之,他們順著郎之萬的問題提出了許多假說。
居裏夫人的女兒綺安娜想了半天,對同學們的回答都不太滿意。她想到了問題本身,她想:問題有沒有錯呢?為了驗證這個問題是否成立,她取來一隻量筒,裏麵放了些水,記下了水的刻度,再放進一條金魚,水麵上升了,她又記下了量筒的刻度,這一來,她終於明白過來,是問題本身有了問題。
發現問題本身的問題,常常會有新的發現,思路會大大開闊。科學家曾經認為,宇宙空間中光線的傳播需要介質,就像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一樣,聲音在真空中不能傳播,宇宙空間如果沒有介質,光也就不能傳播,這種介質,叫做以太。人們都確信以太是存在的。於是,有些科學家就研究以太的各種性質,想了解它的運動速度。但是,盡管做了許多十分精確的實驗,卻沒有測出以太相對於地球運動的速度來。許多人以為是實驗有什麼差錯,才沒有測出以太的速度,於是繼續地設計更精密的實驗,卻沒有去想一想,以太究竟存在不存在。後來,科學家推翻了以太的存在,物理學才掀起了一場革命。
下麵一個問題,討論的是怎樣造堅固的城堡,最後,有個謀士否定了問題本身。請你思考一下,這個謀士是否比別的謀士高明?
春秋戰國時代,秦國非常強大,到處征伐,齊國的孟嚐君想在自己的家鄉薛城造一座堅固的城堡,以便在齊國亡國時可以藏身。他召集了一些謀士討論怎樣把城堡造得更牢固,更難攻。謀士們七嘴八舌,獻出了許多計策。後來有個謀士提出,造這座城堡究竟有什麼價值?如果齊國亡了,更牢固的首都臨淄的城牆都被攻破了,這座小小的城堡無論怎樣堅固,也守不住呀!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不要去營造小窩,還是集中精力把齊國的國家治理好才是上策。
孟嚐君本來是要謀士們討論怎麼在薛城造牢固的城堡,但這位謀士不是順著這個問題思考,而是否定了問題本身。孟嚐君認為他的話言之有理,便采納了他的意見。這個謀士的智慧,不僅在於正確地認識到局部和整體的關係,而且在於他能不順著上司的問題思考,敢於對問題本身的合理性進行思考。
第十節 識別真象假象
世界真是太複雜、太多樣了,要真正認識它,非常不容易。我們就是看到了事物的現象,也常常不能正確地認識它的本質。因此,我們在認識事物的時候,要努力認識它的本質,不要被表麵的現象所迷惑,特別是不要被假象所迷惑。
以前,科學家們都認為蛇吃昆蟲、青蛙、老鼠等動物,不吃素。但是,有一次,一些科學工作者來到武夷山考察,他們解剖了幾條蛇,發現蛇的肚子裏有一些楊梅的核。有人由此得出結論,武夷山的蛇與眾不同,是吃楊梅長大的。
這似乎很有根據。因為楊梅核明明是從蛇的肚子裏發現的,蛇若不吃楊梅,核怎麼能到它的肚子裏去呢?事情仿佛鐵證如山,一個新發現仿佛已經得到事實的證明。但是,這個結論是不正確的。蛇吃楊梅,是一種蒙蔽人的假象。
後來,進一步的觀察發現,蛇的肚子裏常常也有鳥的一些未消化掉的羽毛、骨頭。原來,不是蛇吃了楊梅,而是鳥吃了楊梅,蛇又吃了鳥,楊梅核從鳥的肚子裏轉移到了蛇的肚子裏。粗略一看,好像是蛇吃了楊梅,其實不然。所以英國偉大的科學家達爾文說,大自然是一有機會就要說謊的。如果我們不用自己的大腦好好想一想,我們就會把大自然說的“謊”當作真的,就會上它的當。
生活也很複雜。不要說耳聽為虛,就是眼見的事情也可能是“虛”的。中國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有一次就被一個假象所迷惑,差一點兒犯了認識上的一個大錯誤。事情是這樣的:
孔子帶了他的一幫學生周遊列國,奔走呼籲,宣傳自己的主張。但是,各國的君主們忙著爭權奪利,幾乎沒人理他們。有一次,孔子一行人奔波在陳國、蔡國之間,又餓又累,糧食吃光了,隻好準備挨餓。好不容易由學生子路討到了一點兒糧食,就由孔子最喜歡的最賢良、最聰明的學生顏回去做飯。孔子則躺在坡地上閉目養神。
過了一會兒,鍋裏飄出了飯的香味。孔子睜眼一看,隻見顏回一手拿著鍋蓋,一手拿出了一些飯粒,正往嘴裏送。孔子很生氣,心想:老師還沒有吃飯,你倒先吃了起來,我一直以為你最賢能,最尊敬老師,沒有想到,你竟把老師丟在一旁,自己先享用起來!我一定要好好教育你一番。你看到顏回不顧老師和同學先偷偷吃飯,一定也會認為這個學生太沒有禮貌了。
過了一會兒,顏回來請老師吃飯。孔子故意說,今天他想用這點兒珍貴的米飯祭祭自己的父母。古代祭父母必須用沒有吃過的飯,以表示自己的孝心。孔子這麼說是想考考顏回會怎麼說,是不是誠實。顏回聽了,誠懇地對老師說,今天的飯不能祭老師的先輩,因為剛才燒飯時,他想看看飯熟了沒有,揭開鍋蓋時,正好一陣風吹來,把幾粒砂子吹進了鍋裏,他用手撈去了砂子,但手上沾上了幾粒米飯,他感到糧食來得不容易,丟了可惜,就放進嘴裏吃掉了。孔子恍然大悟:顏回這孩子多麼誠實、多麼節儉啊!剛才真是錯怪他了,要不是聽他這麼講,還以為這孩子表麵上老實,心裏可不老實呢!孔子感到自己剛才的想法太委屈顏回了,心裏很內疚,直對自己說:“眼睛靠得住嗎?眼睛靠得住嗎?”
孔子看到的是事實,但是,認識的卻不符合事實。顏回吃飯,不是對老師的不尊重,而是對糧食的節約。你們看,事情就是這樣真假摻雜啊!
孔子看到的現象是真實的,但搞錯了。社會上有些人則是靠做假,用各種假象來騙人。有的人在街上賣劣質產品,為了讓別人上當,請幾個同黨裝扮成顧客模樣,故意在攤前挑著、買著、誇著,一會兒說這種商品好,一會兒又說這種商品便宜,於是,人們都以為他們是有經驗的顧客,紛紛圍上來購買。其實,這些人是假顧客,是打邊鼓的,是奸商們的同夥。如果信以為真,就會上當。
下麵兩個問題請思考一下,他們的思維在哪個地方陷入了陷阱?如果是你,你將怎麼思考?
1.有一次,一個自稱南方某某公司總經理的人在上海一家有名的大廈裏租房住下,當時社會上彩電十分緊張,他說有辦法供應一批高質量的彩電,價錢按平價算。這吸引了一批做彩電生意的人。他們紛紛到他的房裏來洽談生意。幾個生意人走進他的房間,見地上鋪著地毯,壁上掛著高雅的畫,這位總經理又是西裝革履、風度翩翩,一個個深信不疑。他們想:騙子哪有這種氣派,哪住得起這樣豪華的房間?他不可能是假的。於是講妥了價錢,就爽快地預付了大筆錢款。過了幾天,人們不見回音,催問幾時到貨,但是沒有消息;又過了幾天,付了錢的老板們一個個來找這位總經理,卻見人去樓空,“總經理”不知去向。照他名片上的電話去查,卻查無此公司,更無此人。他們為什麼上了當呢?
2.有一次,德國化學家李比希進行一項化學實驗,他從海藻裏提取物質,加進了氯氣後,得到了一些棕色的液體。他想:這一定是某種碘的化合物。於是沒有加以深究,就隨手倒掉了。過了一段時間,另一個化學家重複他的實驗,也得到了這種棕色的液體,他沒有肯定這種棕色液體就是碘化物,而是進行分析。分析表明,它不是碘化物,而是一種新的元素,這就是溴。李比希聽到消息,心裏懊悔得不得了,他得到了這種新元素,但是,卻沒有發現這種新元素,讓一項偉大的發現從眼皮底下白白地溜掉了。為了牢記這次教訓,他在自己的床頭寫下體會:不經過嚴格的分析,千萬不要想當然。你認為,他的思維在什麼地方出了差錯,從而錯過了理應作出的發現呢?
第十一節 懷疑是種智慧
我們學習知識,需要學習一些前人研究後得出的結論,也需要學習他們探索的方法,但是,不要忘記,還需要用懷疑的、批判的眼光對待前人的結論,千萬不要把前人的發現絕對化了。沒有懷疑,就沒有創造,沒有新的發現。
那麼,怎麼用懷疑的、批判的眼光看待前人留給我們的知識遺產呢?
還是用例子來說明吧。
人們都知道阿基米得測定皇冠的故事,都覺得他真聰明。但是,用他的方法測定皇冠,真的行得通嗎?真的萬無一失嗎?
其實,對阿基米得使用的鑒別真假皇冠的辦法,也是可以懷疑的。我們知道,做皇冠的金匠花了幾年工夫,為皇帝做了一隻金碧輝煌的金冠。多疑的國王擔心金匠侵吞了他的金子,沒有把所有的金子都做在皇冠上,就讓阿基米得檢驗一下皇冠中有沒有摻假,金匠是不是扣下了黃金,用別的賤金屬來代替。
這是個棘手的問題。阿基米得很長時間想不出好辦法來。有一次,他在浴盆裏洗澡,人一侵入浴盆,水就嘩嘩地淌出來。他由此想到了一個辦法,假定做皇冠用去了2.5千克金子,隻要把2.5千克金子和皇冠分別放在一隻放滿水的浴缸中,收集排出的水,如果排出的水一樣多,皇冠就是真的,如果皇冠排出的水多些,它裏麵就摻了假。結果,皇冠中排出的水比同樣重的金子排出的水多,阿基米得據此認為,皇冠中有假。雖然總的重量不變,因為金子最重,金匠扣了一些金子,用別的較輕的金屬加進去,體積就增加了,因此,放在水裏,排出的水就多些。
但是,我們可以反問,用阿基米得原理,就一定能判斷金匠做了手腳嗎?他的科學理論會不會幫助國王製造一個冤假錯案呢?如果你是金匠或金匠的家屬,又怎麼為金匠辯護呢?
我們假定,金匠的母親聽到兒子被國王以侵吞黃金罪而被關押的消息後,就急急地來到皇宮,向國王喊冤。她要求充當兒子的辯護人。她在國王麵前拿出了一個金球、一塊金塊,它們的重量正好一樣。老婦人把它們放進水中,金球是空心的,它的體積很大,浸在水中,排出的水也很多。而那塊同樣重的金子是實心的,它排出的水卻很少。按照阿基米得的理由,這個金球也是摻假的,但是這是個實實在在的金球。金匠的母親向國王說,如果國王不相信她的話,不妨把這個金球用榔頭砸扁,它排出的水量就會與小金球一樣多了。國王一試,果然如她所說。金匠的母親又對國王說,請你把皇冠砸成金塊,它排出的水量與2.5千克金子所排出的水量一定是一樣的。道理就與這個小金球一樣。老婦人又對阿基米得說:“你用的辦法,好像很科學,其實不然,我兒子做的皇冠上有許多空心的金球,裏麵有許多空氣,它們也要排開水,用你的辦法是根本行不通的。”
阿基米得聽後,也會無話可說。是呀,空心的球和實心的球是完全不一樣的啊。阿基米得無話可說,國王認為老婦人講得有道理,就會放了那個金匠。你們看,阿基米得也不是無懈可擊的。
對於別人的結論、前人的知識,我們都不要太盲目,在接受之前不妨先詰難它一下,盡量地找出它的破綻,看看有沒有漏洞,生活中有沒有與它不一致的現象,千萬不要盲從。
第十二節 破除思維定勢
日本有個得道高僧,有一次給眾僧們講道。他在開講之初,一言不發,先拿出一隻杯子,倒滿一杯冷開水。然後,他想在這隻杯子中衝茶。他放進了茶葉,再倒進開水。但是,倒進去的開水並不能泡開茶葉,因為杯子中有很多冷開水,而且,水一邊倒入,一邊流出,直流了一地,杯子裏的水還隻是溫的。高僧拿起杯子對大家說:“要在杯子裏泡茶,先要空空你的杯子,不空出你的杯子,怎麼倒進去水呢?”
“空空你的杯子”,就是說,在接受新的道理、新的知識的時候,先要清理一下腦子,要保持一種虛懷若穀的態度。不要對新知識采取排斥的態度,即使在新知識與你原先接受的知識發生矛盾的時候,也不要不肯空出你的“杯子”。
不空出你的“杯子”,你就無法接受真理。伽利略曾經講過這樣一件事。佛羅倫薩有個解剖學家為了證明大腦是精神的器官,進行了一次公開的實驗。他用解剖刀向在場的人們顯示,纖細的神經從大腦通向全身,也從大腦通向心髒,但是,心髒卻沒有神經通向全身。他的解剖實驗是如此清楚,證明大腦是人的思維器官的證據是如此有力,但是,當時在場的一些迷信亞裏士多德這個大權威的人,卻仍然沒能接受看到的事實。亞裏士多德說過,心是思維的器官。人們認為他說的話不會有錯,在事實麵前還是不相信他們看到的真理。他們說,雖然這個實驗使人看得很清楚,神經是從大腦出發通向全身的,但是,亞裏士多德的書上寫得明明白白,精神是從心髒產生的,因此,無論解剖刀下顯示出了什麼,精神都是起源於心髒,而不是大腦。
伽利略也曾經曆過一件事。從古代起,人們受到感覺的局限,看到太陽每天東起西落,認為是太陽圍著地球轉。波蘭偉大的天文學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說,以有力的證據說明不是太陽圍著地球轉,而是地球圍著太陽轉,太陽係所有的行星都圍著太陽轉。伽利略用自己製造的望遠鏡觀察木星,發現了木星的衛星,它們也在不停地圍著木星轉。他認為,木星和衛星的這種運動圖像,就像是地球繞日運行一樣。他讓一些人用他的望遠鏡觀察,人們從望遠鏡中看到了木星的衛星們在圍著木星轉,但是,他們還是不相信地球運動說。他們說,雖然看到了木星的衛星在運動著,但是,望遠鏡可能有差錯,人的眼睛可能有差錯,隻有亞裏士多德寫在書上的話,才是千真萬確,絕對不會有差錯的。他們怎麼也不肯空出自己的“杯子”,丟棄一些過時的、被科學證明是錯誤的東西,他們死拘著幾千年前的老教條緊緊不放,這樣,他們的“杯子”被這些陳腐理論緊緊地裝滿著,新思想就怎麼也不能倒進去。
知識是不斷地發展的,人類的認識也是不斷地發展著,就像一條永不停息的河流。我們千萬不能把書上看到的知識當成是絕對不會有差錯的真理,千萬不要把報紙上許多人說的話當成是肯定不會錯的東西。對自己腦中的知識,也要抱一種客觀的態度,不要認為腦子裏接受的知識都是對的。總之,我們要經常地空空自己的“杯子”,自己的想法可能有錯,報上流行的看法可能有錯,某個大權威的話可能有錯,書上講的也可能有錯。在發現新的知識與已有的知識相矛盾的時候,我們一定要空出“杯子”,不要固執地排斥可能的真理。隻有這樣,我們才能不斷地接受新的知識,認識新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