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 思考的藝術
第一章 掌握思考的藝術
第一節 概括的藝術
一句話可以隻包含一個信息,也可以包含十分豐富的內容。“小王借給我一把傘”,表達了一個信息。“一把雨傘”,包含的信息就豐富多了。越是概括,越是富有哲理,包含的內容就越豐富,就越耐人尋味。
給文章起好題目,既是寫作能力的鍛煉,也是概括能力的鍛煉。文章要有一個好題目,好題目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使文章生色,不僅能增加美感,而且能突出主題。
給文章起題目的辦法很多,一種辦法是用概括性的一句話作為題目,這種題目概括性強,開門見山。例如,古代寓言中的《刻舟求劍》、《愚公移山》、《精衛填海》、《守株待兔》等等,都是整個故事的濃縮。也可以以時間作為題目,如《童年的回憶》、《星期天發生的故事》。還可以以地點作為文章的題目,如《湖邊》、《遊泳池裏的故事》。
當然,起題目是不拘一格的,可以有各種概括法。
題目的概括也可以形象化、擬人化。例如,有一次,日本一個城市因為台風刮壞了電纜,全城斷電,結果出了許多洋相,有人不會做飯,不會洗衣,不會爬樓梯。有人寫文章介紹了這件事,作者提醒人們,雖然生活自動化程度很高,但是不能被文明所寵壞,要學會基本的生活技能,要學會吃苦。他給文章起了個題目叫《台風上課》,不僅把道理說明白了,也增加了說理的親切感。
我們一起給下麵的短文起一個合適的題目。也可以起幾個題目,通過比較,找一個最能表現文章內容的、最美的或最耐人尋味的題目。同時,為了提高概括能力,我們也給每一個小段文章起個題目,看看概括得是不是恰當。
曹雪芹筆下的林黛玉是個癡心的姑娘,她鍾情於寶玉。她常常對花傷神,對月流淚。有時想到母親早亡,父親在外做官,自己的終身大事沒有人做主,也不知如何了結,就禁不住傷感起來。
一天,她無意之中聽到丫頭雪雁與紫鵑在說悄悄話,隻聽見雪雁輕輕地告訴紫鵑:“寶玉定了親了。”黛玉隻感到一陣頭暈,臉色蒼白,好像被誰擲在大海裏一般,跌跌撞撞回到瀟湘館,從此便一病不起,一日重似一日。太醫治療,全無效果。
又一天,黛玉在昏睡中又聽到雪雁與侍書在閑聊,說的又是寶玉的親事:“寶玉沒有定親,老太太心裏已經有了人了,這個人是親上加親,就在園中住著。”黛玉一句句都聽了進去,心裏尋思:這個“親上加親,就在園中住著”的人,莫不是自己吧。這樣一想,心神頓覺清爽了許多,病竟漸漸好了。
黛玉的病是心病。心理挫傷引起了她的病。可見心理與健康的關係有多大。曹雪芹在《紅樓夢》中指出,“心病終須心藥醫,解鈴還要係鈴人”。雪雁和紫鵑的談話造成了她的心病,而雪雁和侍書的談話無意中給黛玉作了一次心理疏導,去掉了她的心病,也治好了她的病。
第一小段講的是癡情姑娘林黛玉,為她的病倒作鋪墊,可起題為《癡情》。
第二小段說的是黛玉病了,可以起題為《起病》。
第三小段說的是黛玉病好了,可以起題為《病愈》。
第四小段是點題,說明林姑娘致病、病愈的原因,可起題為《心藥》。
全文可以林黛玉的病為題目,起題為《林姑娘的病》,這可以概括她的患病、病愈的過程。也可以起一個哲理性的題目,如《心病還用心藥醫》。
請概括出下麵幾段短文的題目。
(1)想從前,綠影婆娑,自歸郎手,青少黃多,受盡了苦難,曆盡了風波。別提起,一提起淚珠落江河。
(2)宋國有個農民,在田裏種了許多莊稼,一天,他來到田裏,放眼望去,看見秧苗迎風舞動,青翠碧綠,心裏直盼它快快長,快快長。
第二天,他又跑到自己的田裏,看看苗是否長高了。苗沒有長高,他失望而歸。他心裏直埋怨:這些莊稼怎麼不快快長呢?什麼時候才能長高呢?
第三天,他又跑到了地裏,又仔細看看秧苗,唉,跟昨天一個樣,一點兒也沒有長高。他心裏又嘀咕起來:長得太慢了,長得太慢了。
他等了一天又一天,終於想到了一個辦法。這一天,他獨自跑到地裏,把一株一株的苗向上拔高了一些,雖然勞累了半天,腰酸背痛,但見到苗一天就長了這麼高,心裏非常高興。
回到家裏,他興衝衝地宣布說:“今天,地裏的苗長得真快啊,它們都長高了,這是我幫助它們長高的。”
他的兒子聽了,感到奇怪,急忙趕到地裏,隻見苗被太陽一曬,全都枯萎了。
第二節 分析的藝術
事物是複雜的,聰明的人就在於會分析。
分析是把複雜的事物分解成比較簡單的事物,分解成組成事物的簡單的元素。比如說,要認識一種溶液,就要分析它的溶劑和溶質。要認識一個拋物線運動,如從桌麵上水平擲出的一個物體的運動的軌跡是一條弧線,這種比較複雜的運動,可以分解成水平方向的運動和垂直方向的自由落體運動兩種運動的合成。
分析也要尋找事物內在的原因。這有點像吃蟹,我們要吃到蟹肉,就要剝去蟹殼,要揚棄一些無關的因素,找到關鍵的因素。我們不妨看一下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對一個案子的分析過程。事情是這樣的:
有一天,維也納有一位年輕美貌的女子在家裏被人殺害。被害的這一天,她的丈夫正在劇場演出,等到他回到家裏,隻見妻子倒在血泊之中,於是急忙向維也納警察局報案。
警察局局長利布爾接到報案,馬上派人到現場去調查取證,隻見門口有一支才吸了兩口的香煙,還用腳使勁地踏了一下。他分析,很可能是這個抽香煙的人跑進房間裏,將她殺害。
警察局調查與這個女子接近的人,以查找嫌疑犯。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查,發現這個女子與兩個男人常有來往,這兩個人有可能產生殺人動機。一個是她的情人,音樂學院的學生,兩人關係不同尋常,常有往來。最近這個大學生另有所愛,與被害者關係疏遠,女子非常不滿,兩人因愛成仇,常有齟齬。有可能是大學生因為喜新厭舊而下了毒手。另一個是一位紐扣推銷員,一位被害人的愛慕者。他經常有事沒事地前去找這個女子,用各種辦法討好她。不過,落花有意,流水無情,這個女子對他並無好感。也有可能推銷員求愛不成,反目成仇,行凶殺人。
究竟是哪一個殺人的可能性更大些?嫌疑犯有兩個,但是殺人犯隻有一個,誰是真正的凶手呢?破案的重點應該放在哪一個人身上呢?
警察局局長利布爾一時決定不了,於是前去找他的朋友、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聽了案情,沉思了一會兒,說,他認為這位推銷員作案的可能性比較大,應該重點審查他。因為,那位大學生與被害人是情人關係。兩人關係密切,來往日久,沒有必要小心翼翼,完全可以邊抽著香煙邊進入她的房間。女子那麼喜歡他,絕不會對他抽著香煙進入她的房間有什麼抱怨。但是,那位推銷員則不同了。他是一位主動的求愛者,他希望被害者能喜歡他,因此,一定會小心地約束自己的行為,以盡量討得女子的歡心。為了表示禮貌,也為了不讓女子可能對他的抽煙引起反感,他很可能會有意識地滅掉了剛抽了兩口的香煙,然後敲開女子家的房門。
布利爾聽了弗洛伊德的分析,認為他的話有道理,於是集中精力審查推銷員,不久,就查到了推銷員的凶器。原來,這位推銷員本想裝出一副有教養的樣子,走進女子的房間,但是,女子討厭他,他欲行非禮,遭到女子的激烈反抗。推銷員惱羞成怒,終於拔刀殺了女子,然後溜之大吉。
弗洛伊德從門口的一支香煙分析了吸煙者的內心世界,分析了吸煙者的這個動作的原因,幫助布利爾找到了真正的殺人犯。學會分析,就能從複雜的事物中認識事物的原因,找到它的本質。
下麵是一個真實的故事,請你分析一下,校長的做法對不對。
懲罰的智慧
在英國亞皮丹博物館中,有兩幅十分引人注目的藏畫,一幅是人體骨骼圖,一幅是人體血液循環圖。這兩幅畫是一個小學生的作品,雖然顯得很幼稚,但是,看得出小作者畫得很認真。為什麼這麼稚嫩的畫卻要作為館裏的藏品呢?
這位畫畫的小學生名叫約翰·詹姆斯·裏卡德·麥克勞德。他在亞皮丹小學裏念過書。這個孩子成績優秀,興趣廣泛。有一天,他忽然想親眼看看狗的內髒是怎樣的,於是偷偷地殺了一隻狗,並和幾個男孩一起對狗進行了解剖。幾位小解剖家把內髒一件一件地觀察、割離,雖然搞得狗血滿身,卻個個感到很高興。
玩是玩得很高興,卻闖了禍。這隻狗的主人不是別人,是校長,這不是一隻一般的狗,是校長最喜歡的好狗,如今竟被這些孩子偷偷地殺死!校長非常痛惜狗的遇難,對孩子們的這種行為很惱火。他聽到是麥克勞德領的頭,更是火氣直冒。再說,打狗是很危險的,被狗咬了怎麼辦呢?不加懲罰,絕對不行。
不久,校長簽字的懲罰布告張貼出來了:罰麥克勞德畫一幅人體骨骼圖和一幅血液循環圖。麥克勞德也知道自己這麼做不對,心甘情願地畫了兩幅圖,算是接受懲罰,決心改正錯誤。他將畫好的兩幅圖交給了老師,他畫得很仔細,很認真,校長和老師都覺得他畫得很好,殺狗事件就這樣了結了。他的這兩幅圖就這樣一直保存了下來。
麥克勞德後來畢業於瑪麗契爾醫學院,23歲時就成了皇家醫學院的病理分析員,後來在加拿大的多倫多大學當教授。他曾與醫學家班丁一起,研究胰島素與糠尿病的關係,發現了以前認為無藥可救的糖尿病的胰島素治療方法。1923年,麥克勞德因這項成就與班丁一起榮獲了諾貝爾醫學生理學獎。
老校長該不該處分這位小學生?他這樣處分對不對?為什麼?如果你當校長,準備怎麼處理這位小學生呢?
第三節 相似性思維的奧妙
世界上有許多事物是相似的。人和猿是相似的,同一棵樹上的樹葉是相似的,原子的圖像和太陽係的圖像是相似的……世界充滿了相似性。
相似並不是相同。相似是有同有異,或者是異中有同,或者是同中有異,絕對相同的事物是沒有的。同一棵樹上的樹葉,形狀相似,但大小、顏色並不相同;同卵雙胞胎,總是有所不同;同一個人的眼睛,左眼和右眼也不完全相同。
事物之間的相似性,是事物的一種性質,認識了這種性質,就產生了一種思考問題的方法——相似性思維。這是一種非常有用的思考問題的方法。
利用事物之間的相似性進行思考,我們可以認識事物的原因以及掌握處理問題的辦法。
相似性思維的方法是豐富多樣的。可以從相似的事物認識它們之間的關係,例如從人和猿的相似性,認識人類和猿有著較近的親緣關係,有著相同的起源。也可以從相似的結果尋找相似的原因,從相似的構造認識相似的功能。總之,運用相似性思維方法,可以由已知的事物,認識新的事物。
下麵,列舉一些具體的事例來說明相似性思維的方法。
李斯特創立消毒外科
在19世紀60所代以前,微生物還沒有被人類所認識。人類的許多疾病和微生物有著什麼關係,人類連想都沒有想過。較早地將微生物知識應用於醫學領域的是英國外科醫生李斯特,他創立了消毒外科。他的這項成就是怎麼取得的呢?從思維科學的角度分析,是他應用了相似性思維的結果。
當時的外科手術,死亡率非常高。死亡率高的原因是病人在手術後常常傷口發炎化膿,引發高燒,致使病人越來越虛弱,最後悲慘地死去。人們不知道感染是什麼原因引起的,也不知道怎麼去防止感染。
李斯特也為傷口的感染傷腦筋。有一次,他在一本雜誌上看到了法國科學家巴斯德的一篇論文。這篇論文是研究地球生命的起源的。巴斯德在文章中指出,生命不能無中生有,生命來自生命的種子。為了說明他的理由,他做了一個實驗:在一隻曲頸瓶中盛放肉湯,然後密封、煮沸,空氣中的生命種子不能進入,而肉湯中的種子因為煮沸而死亡,瓶裏的肉湯可以長期存放,不會腐敗。但是,如果把曲頸瓶打破,空氣能夠進入,肉湯很快就會腐敗。巴斯德解釋說,這是因為空氣中的生命種子進入肉湯,在肉湯中繁殖的緣故,所謂腐敗,是空氣中的生命種子大量繁殖的結果。
巴斯德講的是生命的起源問題,李斯特看到了他的論文,卻作出了相似性的推理。他是這樣思考的。
肉湯會腐敗發臭,傷口會感染化膿,這兩種現象是相似的,都是一種腐敗現象,傷口發炎也是一種腐敗,也能使骨體組織變質,它們的性質是相似的。
李斯特進一步思考下去:肉湯腐敗是因為空氣中的生命種子進入的緣故,傷口的腐爛也可能是由於空氣中的生命種子進入的緣故。它們的現象相似,性質相似,原因可能也相似。
李斯特又想到,防止傷口腐爛的辦法與防止肉湯腐敗的辦法也應該是相似的。空氣隔離和煮沸可以防止肉湯腐敗,殺滅傷口上沾染的生命種子,將傷口與空氣隔離,也能防止傷口感染。
基於這些思考,他改革了手術的操作過程:對手術的器具進行高溫處理,以殺死附著在上麵的小生命;用幹淨的紗布保護傷口,不讓空氣中的生命種子落在傷口上;用石炭酸殺死皮膚上的微生物。經過這樣處理後的手術,病人的死亡率大大下降。
富蘭克林發現雷電的秘密
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認識和征服雷電,運用的思維方法也是相似性思維。從遠古時代起,人類就對天上的雷電懷著一種十分恐懼的心理。人們認為,雷電是雷神的發怒,是上帝的懲罰。
1746年,40多歲的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聽到了英國科學家斯賓塞關於靜電反應的演講,並看到了靜電儀器萊頓瓶的放電實驗。他開始迷上了電學,買了一套萊頓瓶,進行研究,並做成了一隻原始的蓄電器。這種蓄電器,放出的電火花能點燃酒精燈,能把火雞殺死。有一次,富蘭克林的妻子黛博拉不當心碰倒了萊頓瓶,萊頓瓶放出了一串串藍色的火花,響起一陣陣劈裏啪啦的聲音。黛博拉嚇了一大跳。她被電瓶裏的電狠狠地麻了一下,放電使她渾身發抖,臉色慘白。
這件事引起了富蘭克林的注意。他想:萊頓瓶的電麻人與天上的雷電打人是多麼相似啊!萊頓瓶裏麵儲存的電荷與天上的雷電又是多麼相似啊!它們都能發光,光的顏色相同,運動都很迅速,都可以由金屬傳導,都會發出劈啪的響聲。通過物體時,都能使物體分裂,都能殺傷動物,都能熔化金屬,都能燃燒易燃物質,都有硫磺一樣的氣味。這種種相似難道是偶然的嗎?他想:天上的雷電是否也是一種像萊頓瓶一樣的電呢?他在筆記中寫道:“眼前我還沒法證明,天空的閃電是否也有這種特性,不過它既然同摩擦而產生的電有12點相之處,看來這一特性也不可能被排除。”就是說,天上的雷電並不神秘,也是一種放電現象,它與萊頓瓶的放電在本質上是一樣的。他運用相似性思維的結果,寫出了論文《論雷電與電氣之相同》。
1752年夏天,富蘭克林為了驗證天上的雷電的本質,做了一個轟動世界的實驗。在一個烏雲密布的日子,他與兒子在費城郊外向天上放了一隻風箏,天上有雷電的時候,繩子上的細小的纖維都豎直了起來。用手靠近風箏線終端的鑰匙,鑰匙上發出劈啪的聲音,鑰匙再連上萊頓瓶,原來不帶電的萊頓瓶也帶上了電。就是說,天上的雷電被捕捉進萊頓瓶裏了。
富蘭克林又想:如果在屋頂上裝上一根尖尖的金屬棒,雷電發生時,它就會把雷電吸引過來;如果用導線與金屬棒連接並埋入地下,就能把電流引向大地,保護建築物不受雷擊。他在自己家裏的煙囪頂上,安裝上了一條3米多長的頂端尖尖的鐵棒,在鐵棒上連上一根金屬導線,線的外緣加以絕緣,然後埋在地下。這就是避雷針的發明。
富蘭克林還把電與水作了比較,認為水能從高處流向低處,電也能從高電壓處流向低電壓處。他認為電與水相似,他從水流的概念,作了相似性的推理,創立了電流的概念。
運用相似性思維,要善於發現事物之間的相似性,然後從某些相似性推斷其他方麵的相似性。例如,從相似的現象推斷相似的性質,從相似的結果尋找相似的原因等等。
下麵是一些運用相似性思維的例子。請你想想,其思維過程是怎樣的?
(1)中國的福建是柑橘的故鄉。這裏的柑橘品種優良,產量很高。美國人想把它從福建引種到加利福尼亞州。加州和福建的緯度相似,氣溫相似,降雨量相似。他們認為,引種是可以成功的。結果證明,柑橘的引種大獲成功。
(2)中國古代有個巧匠,名叫魯班。有一次,他上山用斧頭砍木頭。當時,還沒有鋸子,隻有斧頭,砍倒一棵樹要花很大力氣。他下山的時候,茅草把他的腿部割出了一道口子,鮮血直流。他想:小小的茅草為什麼這麼鋒利呢?就拿起一根茅草細細觀察起來。他發現,茅草的邊上都是又密又鋒利的鋸齒。他想:小小茅草有了這些齒,就這麼鋒利,如果用鐵做成這樣的鋸齒,不就能鋸木頭了嗎?他照著茅草的原理做了一把鋸子,用來鋸樹木,果然十分鋒利。
(3)美國發明家愛迪生,15歲時學會了發電報的技術,當起了休倫港電報局的電報員。有一次,休倫港的電纜被浮水割斷,這樣,這個城市與外界的電信就中斷了。河上到處是流動的冰塊,撞到船隻,船隻就會沉沒,因此船舶交通被迫全部中斷。小城和外界失去了聯係,大家心裏都很著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