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學生思維訓練(3 / 3)

第三,蘇格拉底利用荷馬等著名詩人的詩句,鼓動人們的反民主的情緒,敗壞青年道德,他的學生克裏提阿斯變成了罪犯和暴徒,給國家造成了極大危害。

第四,蘇格拉底不敬國家所敬奉的神,並且宣傳他的新神。

第五,他反對現行製度。因為他說過,用抽簽法選舉公職人員是可笑的。

米利托斯洋洋得意,以為這一下可以置蘇格拉底於死地了。

蘇格拉底平靜地走上前去,開始為自己辯護。他提高聲音,說:“尊敬的陪審員們,有些人對我指控說,我犯有敗壞青年人心靈的罪行,並犯有相信自己發明的神而不相信國家所確認的神的褻瀆神的罪行。”

他把臉轉向米利托斯,問道:“米利托斯,我現在問你,你認為,應盡量給予我們的青年人以好的影響,這是最重要的事情,是嗎?”

米利托斯不能不回答,他說:“那當然。”

“那麼,請告訴尊敬的陪審員,誰給了青年以好的影響。既然你如此關心這件事,你顯然是應該知道的。如你所說,你發現我給予青年人以邪惡的影響,你在諸位陪審員麵前告發了我,那麼你現在再告訴他們,是誰給予了青年以好的影響?”說到這裏,他停了一下,等待著米利托斯的回答。

米利托斯愣在那裏,他一時不知如何回答。

蘇格拉底繼續說:“大家看,米利托斯張口結舌,無法回答這個問題。難道我所說的,不足以充分證明他對青年問題毫不關注嗎?朋友,你說呀,是誰給了青年以好的影響?”

“是法律。”米利托斯回答。

“可敬的先生,我要你說出這個人的名字。懂得法律是他的主要職責。”

“就是這些尊敬的陪審員,蘇格拉底。”

“你的意思是說,他們都有能力教育青年人,使青年人變得更好了?”

“當然。”

“你的這一回答對所有的陪審員、對所有的法庭上的旁觀者都適用嗎?”

“全都適用。”

“對於公民大會的全體人員都適用嗎?他們都對青年人施加了好的影響嗎?”

“當然適用。他們都對青年人有好的影響。”

“那麼,照你看來,除了我之外,所有的雅典人都在使青年人變好,隻有我在使青年人道德敗壞。你的意思是不是這樣?”

“非常正確。”米利托斯揮動著手很自信地說。

“好。讓我再問你一個問題。你是否相信全人類都對馬有好處,隻有一個人對馬有害,或者恰恰相反,對馬有好處的隻有一個人或少數幾個人,他們是馴馬師,而大多數人隻會對馬有害?”

這一次,米利托斯沒有回答。

蘇格拉底繼續說:“對於我們的青年人來說,如果隻有一個人引誘他們墮落,而其餘的人都對他們有益,那他們真是太幸運了。米利托斯,這已充分表明,你從沒有關心過青年人的問題,你對你控告我的事從來沒有一點兒關注之心。”

米利托斯很窘,他想一槍置人於死地,於是他說:“你根本就不相信神。”

蘇格拉底回答說:“你這麼說的目的是什麼呢?敬奉日神和月神是全人類的共同信仰,你是否認為,我連月神日神也不信嗎?”

米利托斯說:“尊敬的陪審員,他確實不信,因為他說太陽是石頭,月亮是一團土。”

“你是不是在告發大家一致公認的思想家阿那克薩哥拉,他的著作中充滿了這些理論,你太輕視這些陪審員了,你以為他們孤陋寡聞,連阿那克薩哥拉的這些著作都不知道嗎?”

蘇格拉底的辯護顯示了很高的智慧。他讓米利托斯陷入自己設置的圈套。米利托斯控告蘇格拉底腐蝕青年,蘇格拉底則要他說出給青年以好影響的人,引他作出判斷:除了蘇格拉底一人之外,所有人都要青年好。這就引出兩個悖論:第一,所有的人都要青年人好,隻有一個人不要青年好。事實不可能如此。這就說明,米利托斯對青年人的關心是假的。第二,所有的人引導青年好,一個人引導青年敗壞,青年怎麼可能變壞呢?從而否定了腐蝕青年的罪名。

如果你受到了誤解,或受到了錯誤的批評,你怎樣為自己辯護呢?

五、大哲學家的語言難題

在辯論的時候,不去揭穿對方論點的錯誤,而是順著它,利用它,讓它得出一個荒唐的結論,也可以不攻而破。這也是一種辯論的技巧,也是一種語言的智慧。

古希臘大學者歐幾裏得有個得意門生,名叫歐布裏得。他是米利都人,與亞裏士多德生活在同一時代。他是詭辯論的大師,經常提出一些似是而非的詭辯。但是,有一次,他卻在聰明的主人麵前狠狠地碰了一下釘子。

事情是這樣的。有一次,天上烏雲密布,雷聲隆隆,天快下雨了。而主人在曬穀場上還堆著一堆一堆的稻穀,眼看著就要被大雨淋濕了。大公急忙吩咐歐布裏得趕快帶人去把穀堆搬到倉庫裏去,免得被雨淋了。

但是,歐布裏得卻沒有照大公的吩咐去做。結果,大雨嘩嘩地下,穀子全部浸了水。

大公很氣憤,對著歐布裏得發了一頓脾氣,責備他沒有照自己的吩咐去做。但是,歐布裏得卻辯解說:“一粒穀子總不是穀堆吧!加上一粒,並不是穀堆;再加一粒,也不是穀堆;繼續加上一粒,同樣不是穀堆。就是說,每加一粒,都不能形成穀堆,也都不是穀堆。因此,穀堆根本就不存在。我去搬什麼呢?”明明有穀堆在曬穀場上,他卻說沒有穀堆,無穀堆可以搬。

大公微微一笑,再也沒有說什麼。到了發薪金的時候,大公家裏的所有仆人、教師、雜工、保姆等,全都拿到了薪金,隻有歐布裏得一個子兒也沒有拿到。他責問大公,為什麼沒有發給他工資。大公聽後,笑了笑,說:“一個錢幣該不是你的薪金吧!加上一個,也不是你的薪金;再加上一個,也同樣不是你的薪金。這樣每加一個錢幣,每次都不是你的薪金。因此,你的薪金根本就不存在,叫我怎麼付給你薪金呢?”

歐布裏得無話可說。大公把他的薪金當作了穀子淋雨的損失費,也算是對他工作不力的懲罰。

歐布裏得對不去搬穀堆所作的辯護,使用的是詭辯法。一粒穀確實不是一堆穀。再加一粒,也同樣不是穀堆。但是,一粒一粒的穀會變成一堆穀,也會變成一堆堆的穀。歐布裏得從一粒穀不是一堆穀,否定了一粒粒穀變成一堆穀的可能性,更否定了穀堆的存在。歐布裏得的說法,雖然也不乏智慧,但是,總體上卻是錯誤的。

大公的智慧勝過了歐布裏得。他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用歐布裏得的邏輯,說明一個錢不是薪金,兩個錢也不是薪金,他根本沒有薪金,從而不發給他薪金。這種邏輯當然是不對的,但是這是從歐布裏得的邏輯裏引申出來的,用歐布裏得的詭辯方法來否定他的邏輯。如果歐布裏得認為,大公這樣的說法是對的,那就自認不必給他薪金;如果歐布裏得說,這種說法是不對的,大公則可以說,這不是從你的一粒穀不是一堆穀、穀堆根本就不存在中推導出來的嗎?正是這個原因,歐布裏得聽後,竟啞口無言。這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文學家歐倫期庇格到一家飯店吃飯,也用這種辦法對付了一個貪婪的店主的索取。這一次,他走進店裏,要了幾片麵包、一塊烤肉,就坐在桌子旁等待侍者端上飯菜用餐。

過了一會兒,麵包送上來了,肉卻沒有送。原來肉還沒有準備好,要洗好肉,加上調料,放在火上慢慢烤熟後才可以端上來吃。歐倫期庇格饑腸轆轆,等不得烤肉上來,就狼吞虎咽地吃起了麵包。一會兒工夫,麵包就吃完了,肉卻還沒有烤好。他坐著無事,就在烤肉爐旁打起盹來。

又過了許多時候,肉終於烤好了,店主前來請他吃肉。他早已吃好了麵包,不再想吃肉,就告訴店主說,他早就吃完了飯,再說,烤肉的時候,他聞肉香味已經聞飽了,現在不想再吃了。

店裏的客人吃完了飯,店主一一向他們收錢。店主也拿了托盤向歐倫期庇格收錢,歐倫期庇格給了麵包的錢,店主卻一定要他交烤肉的錢,對他說:“你不是說,聞肉香聞飽了嗎?聞肉香和吃肉的人一樣,得交同樣的錢,一個子兒不能少。”

歐倫期庇格聽了,微微一笑,拿出一個錚亮的銀幣,對店主說:“這是一個銀幣。”說完,就向空中一拋,隻聽“咣”的一聲,銀幣落在地上。歐倫期庇格問店主:“你聽到銀幣落地的聲音了嗎?”店主說:“聽見了,聽見了。”

歐倫期庇格笑著對店主說:“我聞了你的肉香,你聽了我的銀幣的聲音,我用銀幣的聲音付你的肉香的錢,你我銀貨兩訖,大家不吃虧。”店主聽了,半晌啞口無言,氣得說不出話來。

店主收取歐倫期庇格的肉錢,其理由是不足的,因為歐倫期庇格並沒有吃他的肉。但是,當他要收歐倫期庇格的錢時,歐倫期庇格並沒有與他在應該不應該付錢的問題上爭論,而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讓店主聽到銀幣的響聲,用銀幣的響聲來付烤肉香味的錢。因為他所使用的是店主的邏輯,如果店主提出不能用銀幣的聲音來付清肉香的錢,那麼,店主收取肉香的理由也就同樣不能成立;如果用肉香來收錢的理由能夠成立,那麼,用銀幣的聲音來還債其理由也是能夠成立的。

你在生活中如果遇到類似歐倫期庇格這樣的問題,將怎樣說理呢?

六、才智的價格與語言的價值

生活中,如果我們要為自己辯護,要說服別人,一定要以理服人,要用最有說服力的事實和道理,揭示某個事實所包含的道理,這樣常常能使人心服口服。一個美國畫家的辯護,就充滿了智慧。

惠勒斯是美國畫家。19世紀末,他的一幅叫做《黑色和金色的夜曲》的畫被送到倫敦展銷。這幅畫雖然隻有寥寥幾筆,卻畫出了夜空中絢麗的煙火,給人以美的享受。這幅畫賣了200吉尼金幣。

信手幾筆就可畫成的畫,看上去毫不費力,卻賣了200吉尼,這引起了一些人的議論。評論家約翰·拉斯金點名批評惠勒斯,說他的畫價近乎欺詐,還挖苦說,向一個花花公子扔一罐頭顏色,也可以討價200個吉尼。

惠勒斯感到,可以不理解他的藝術,但不允許人身攻擊。為了捍衛人格的尊嚴,也為了保護自己神聖的藝術,他向法院提出了訴訟。他認為,拉斯金對他犯了誹謗罪。

但是,法官和檢察長看了他的畫,也認為,三筆兩筆可以畫成的畫,賣這麼大價錢,的確是太貴了。

檢察長問惠勒斯:“創作那幅《黑色和金色的夜曲》要花費多長時間?”

他回答說:“我記得大約一天……第二天,畫還沒有幹,我再作了修改,增加了一些。工作了兩天才完成。”

檢察長站了起來,說:“兩天的工作,難道要200個吉尼嗎?”

惠勒斯高聲答辯道:“檢察官先生,這幅畫的標價,包括了幾十年的畫藝學識價。不錯,我現在花了兩天時間,好像隻畫了寥寥幾筆,就畫成了這幅畫。但是,為了構思這幅畫,我作了長年累月的構思了。沒有長年累月的構思,拿起筆,怎麼能畫出真正的藝術品來呢?”

他繼續說:“我現在落筆成畫,輕輕鬆鬆地塗塗抹抹,就能隨心所欲地畫出想畫的東西來。在別人看來,這麼輕鬆的事情,怎麼要收這麼高的價錢呢?要知道,我達到這種畫藝,經過了不知多少歲月的努力,也不知畫了多少稿紙。我畫過的素描,我構圖的草稿,可以堆滿一個房間。正是這幾十年的努力和學習,才熟練地掌握到了色彩、構圖、立意等的技藝。看上去,我畫一幅畫或別的作品,隻花了不多的工夫,其實,那是以幾十年的訓練為基礎的。我付出了這麼多的勞動和代價,才達到了兩天畫成一幅畫的水平。難道我不應該收取達到這個成就和這種水平而付出的代價嗎?”

法官和檢察長感動了,也感到他的辯護確實有道理。終於,法院判決:拉斯金向惠勒斯賠禮道歉,那幅200吉尼出售的《黑色和金色的夜曲》貨真價實。

就這樣,惠勒斯以自己的智慧獲得了道義上的勝利,維護了自己的人格尊嚴,也為自己的作品贏得了聲譽。

如果你是惠勒斯,站在法庭上,你怎麼為自己辯護呢?你能提些什麼理由呢?你將拿出什麼最有說服力的論據和事實駁倒對方呢?

七、用語言輸送真理

說話,有時候要說在點子上,一針見血是一種智慧。但是,有時候,偏不一針見血,對問題視而不見,引而不發,來個王顧左右而言他。用暗示的方法啟發人的思維,讓對方從暗示中得到啟發,從某個迷誤中醒悟過來。這種辦法有時比苦苦相勸要有用得多。

春秋戰國時代,南方的吳王想要北伐中原,到北方去稱霸。當時,吳國的近鄰有個越國,正對吳國虎視眈眈。吳國有些大臣勸吳王不要北伐,吳王很生氣,認為他們反對他的北伐大業。他下令,如有再勸阻者,就要不客氣了。大家也就噤若寒蟬,沒有人再說話了。

有個宮廷小臣想了一個辦法。他天天早上到園中拿了彈弓打鳥,弄得衣服都被露水沾濕了。吳王問他,每天到園中做什麼,興致那麼足?他說,他在園中看到許多有趣的事情。吳王問他看到了什麼好玩意,要他說說。他就說,他看到,蟬兒在樹上高唱,沒有想到,螳螂就在它的身後,準備等它唱得高興,一口把它吞吃掉。螳螂心理正高興,沒有想到,它的身後有隻黃雀,正盯住它,想乘它不注意的時候,一口將它吃了。但是,黃雀卻沒想到,它的身後正有個人拿著彈弓對它瞄準。這正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這些小動物們隻顧看著眼前的獵物,一點兒也沒想到身後的危險。

吳王聽著他的故事,意識到了北伐的危險,明白北伐將會犯同樣的錯誤,就不再北伐了。這個年輕人說服的辦法,也是一種暗示辦法,好像不是勸說停止北伐,而是說著不相關的故事,讓聽話的人領會,讓他自己覺悟。

齊國的齊景公是個暴君,手下的老百姓稍微有了一點兒過失,就要被砍腳。大臣晏子想要勸勸他,但是,也怕引火燒身。一次,機會來了,晏子就乘機轉彎抹角地說了起來。

事情是這樣的。景公聽說晏子剛分到了房子,而且聽說就在集市旁邊,就問他集市的情況,問他什麼東西貴些,什麼東西便宜。晏子回答說:“集市上假腳很貴,鞋子嗎,倒是非常便宜。”齊景公聽了,沉默了一會兒,下令廢除了截腳的酷刑。

原來,晏子說,假腳很貴,鞋子很便宜,那是在暗示砍掉腳的人太多了,鞋子沒有腳可以穿上,也就便宜了,而買假腳的人多了,因此假腳就貴了,這是在含蓄地批評齊王濫施酷刑。不過,他的勸說,不是開門見山,而是通過暗示,不露痕跡,就是齊景公聽了不高興,也不便怪罪。

如果暗示還不行,有時候,反話正說,也能起到說服的效果。

古時候,楚國的國王很愛馬。有一次,他的一匹愛馬死了,他很傷心,下令要以大臣之禮安葬。大家紛紛反對,說:“這太不像話了。”但是,楚王愛馬情深,聽到別人的勸說,勃然大怒,下令說:“誰敢再為葬馬的事講諫,就砍誰的頭。”

大臣優孟向楚王說:“以大夫之禮葬大王的愛馬,還是委屈這匹馬了。”他主張,既然國王這麼愛這匹馬,就以國王之禮葬之,讓它睡玉做的棺,以紫檀木做成槨,請外國使節都來送葬,然後送入太廟,年年受到國王和大臣們的朝拜,這樣才顯出國王愛馬之心。國王聽了他的建議,感到太荒唐了,就不再葬馬了。

這裏,優孟反話正說,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大家在生活中,在與人的交流中,也一定遇到要說服別人而缺少辦法的情況,請想想,怎樣勸說更有效?如果你有用過巧妙辦法勸說別人的經驗,請談談是怎樣勸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