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學家的故事
【目的】繼續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敏捷性。
【問題】德國大數學家卡爾·弗裏得利希·高斯(1777—1855),小的時候很愛動腦筋。傳說在他十歲時,老師出了一個題目是1+2+3+……+99+100=?老師剛把題目說完,高斯就算出了答案。你知道高斯是怎樣算出來的嗎?
【提示】高斯找到了一個巧妙的算法,否則,就是用計算器計算也要算好一會兒。他是這樣計算的:挨次把這一百個數的頭和尾都加起來,即1+100,2+99,3+98,4+97,……,50+51共有50對,每對都是101,所以總和就是101×50=5050,小朋友們,你算對了嗎?
哪種辦法好
【目的】培養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和發散性思維的能力。
【問題】老師出了一道計算題,7+7+7+7+7+7+6=?小紅把一個數一個數加起來,算出了答案,小明用另外的兩種辦法也準確地算出了答案,而且小明的計算速度比小紅的快,你知道小明是怎樣計算的嗎?
【提示】小明的兩種計算方法是6×7+6=48和7×7-1=48,小朋友,你想到這兩種方法了嗎?
搶數遊戲
【目的】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玩法一搶“三十”;兩人輪流報數,每人每次隻能報一個或二個,如第一人報一、二,第二人就可以接著報三或三、四。這樣繼續下去,誰報到三十,誰就獲勝。試一試,怎樣才能取勝?
玩法二搶“七十”,遊戲規則與上相同,報到七十的人獲勝,試一試,怎樣才能獲勝?
【提示】搶“三十”的獲勝方法是:
①讓對方先報數。②對方報一,你就報二、三;對方報一、二,你就報三,“占領”自然數中三的第一個倍數(即三)。以後每次都要“占領”三的倍數,如六、九、十二、十五等,這樣就一定能搶到“三十”這個數。③如果對方不願意先報數,但他又未掌握決竅,那麼應在報數過程中盡早“占領”能獲勝的位置。
搶“七十”的獲勝方法是:
①取得第一次報數的機會,第一次報“一”。
②以後要每次“占領”比三的倍數多一的數。如四、七、十等,這樣最後就能搶到七十這個數(因為七十等於六十九加一,而六十九是三的倍數)。
第四節 培養學生的思維靈活性
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首先要加強“雙基”教學,隻有使學生牢固掌握課本中所學的基礎知識,才能在解題的過程中做到靈活運用,培養思維的靈活性。提高解題的技巧,培養思維的靈活性。
解題是知識的綜合運用,解題可以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掌握解題的技巧可以提高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第五節 培養學生思維的獨立性與創造性
一、選擇與做決定
目的:通過選擇與做決定的訓練,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獨自解決問題的能力。
步驟:1、教師向全班學生陳述一種問題情境:
清晨,急促的鬧鍾聲叫醒了睡得正香的毛毛。要不是今天考數學,他還可以在床上再多睡一會兒。現在不行了,要準備考試,得早點去學校。
毛毛匆匆爬起床,刷牙、洗臉、吃早飯,忙完這一切,連忙背起書包上學去。
在考場上,鄰座的一位同學有的題不會做,他想偷看毛毛的卷子。毛毛知道這位同學學習比較差,有點同情他,但一想起考場的紀律,終於沒有給這位同學提供方便。
考完數學後,又上了幾節其它的課。因為這學期快結束了,門門功課都要考試,毛毛覺得挺緊張的。
中午放學回家,有同學來找他玩,他沒去。他想起媽媽的交代:午後要把手帕洗幹淨。他照辦了。
下午又到校上了一節體育課,還打掃了衛生。放學回到家,他真想練會電子琴,再去踢足球,可一想起明天又要考自然,後天考語文,到底該幹什麼好呢?他選擇了複習自然這一當務之急。
晚飯後有他喜愛的電視節目,又有同學約他出去玩,可他想到自然課還差一點兒沒複習完,便把前兩項活動都放棄了。他認識到,最後一件事才是最重要的。
2、教師陳述完問題情境後,向學生提出以下問題,分別要學生回答:
當你早上睡得正香的時候被鬧鍾吵醒,你該怎麼辦?是躺在床上多睡一會兒,還是像毛毛那樣趕快起床?說明自己的理由。
當你在考試時遇到有人想偷看你的卷子,你該怎麼辦?是開綠燈,提供方便,還是像毛毛那樣堅持原則,維護考場紀律?說明自己的理由。
當你遇到幾件事都該做,一時拿不定主意的時候,你該怎麼辦?是想起什麼做什麼,還是像毛毛那樣挑選一件最重要的事情去做?說明自己的理由。
3、教師小結,強調生活就是一連串的選擇、一連串的決定,毛毛是這樣,我們每個人也都是這樣。因此,經常有意識地鍛煉自己選擇行動方案、根據問題的性質和輕重緩急采取決定的能力,這是提高解決問題成效的一種重要方式。
提示:問題情境的陳述也可提前錄下音來,活動時放給學生聽。
第六節 在思維海洋中泛起語言之舟
一、機辯與語言語言有著無窮的智慧。同樣的事情不同的描述會產生不同的效果,給人不同的印象。
清朝年間,有個文人名叫紀曉嵐,頭腦敏捷,思維活躍。有一次,他正在家裏寫文章。當時天熱,他就赤了膊。不料突然乾隆皇帝來訪,要穿好衣服接駕已經來不及了,若赤身露體,迎接皇帝也是有罪,至少是很狼狽的。他就急中生智,往桌子底下一鑽,心想:皇帝見無人,一定不會久留。沒有想到乾隆猜想紀曉嵐藏在桌子底下,想看他怎樣收場,就在桌旁輕輕地坐下。過了一會兒,紀曉嵐見沒有聲響,以為皇帝已走,便問家人:“老頭子走了嗎?”皇帝一聽,心中冒火,要問他的罪。紀曉嵐卻申辯說,皇帝年事已高,壽比南山,此為老;皇帝是全國中的首腦,此為頭;皇帝是天之子,人稱天子,是上天派來替天行道的,此為子,簡稱為老頭子,這個稱呼是對皇帝的敬稱。乾隆聽他說得言之成理,也就不再計較。
又有一次,皇帝讓他寫一首唐詩,是王昌齡的出塞詩: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沒想到,忙中出錯,漏掉了一個“間”字。在古代,皇帝喜怒無常,大臣們稍有差錯,就有生命之憂。皇帝正要發怒,紀曉嵐也發現了自己的錯誤,忙說,這是一首詞,應讀作:黃河遠上,白雲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經他這樣一解,詩成了詞,少一個“間”字是正常的,而且也有一種新的意境,皇帝也就不說什麼了。可見這位詩人的文字功底是很深的,應變的能力也是很強的。
70年代,美國國務卿基辛格代表美國與蘇聯簽訂了限製戰略武器的四個協定。協定簽署之日,基辛格開了個記者招待會,向新聞界介紹蘇美會談的情況,回答記者們提出的各種問題。
會上,有一位記者向基辛格發問:“美國有多少核潛艇?”這是國家機密,是不能公開的。但是,如果用保密的理由回答記者的提問,那就顯得很生硬。基辛格巧妙地加以周旋,對那位提問的記者說:“至於潛艇,數目我是知道的,但不知道這是不是保密的。”他裝出很想向新聞界公布消息的樣子。
那位記者一聽,迫不及待地說:“不是保密的。”
基辛格聽了問道:“不是保密的嗎?那你說說看,是多少呢?”
那位記者聽了,啞口無言。這個難題就這樣巧妙地避開了。
基辛格在這裏設了一個兩難圈套。他說:我不知道這個問題是不是保密的。這裏蘊含著很豐富的意思在裏頭:如果這是保密的,我就不能講,講了是泄密;如果這是不保密的,已經公開了,提問的人就應該知道,何必在這裏提問!他這樣回答,就把問題反彈給了提問者自身,既不造成生硬地拒絕記者提問的局麵,也沒有在不應該回答的問題上泄露機密。基辛格在臨場中表現了很大的技巧。
我們在生活中,也應該在語言的技巧上下點兒功夫,平時多讀些文章,多背誦一些佳句美文。同時,多參加一些辯論會、討論會,對提高自己的語言能力和辯論的能力也是很有幫助的。
二、大智大勇與實話實說
狄更斯是英國作家。他是一個很幽默、很有智慧的人。
有一次,狄更斯在一條清清的小河邊垂釣,運氣不錯,釣了許多魚。第二天,他又到這條河邊釣魚。旁邊有一個人一直在看著他釣魚。狄更斯以為這個人也是江畔釣徒,就向他講述自己的好運氣。他對這個人說:“昨天我的運氣真不錯,魚兒們都來我這兒,過一會兒就上鉤。我一會兒釣到一條鯽魚,過一會兒又釣到一條大鯉魚。一天下來,足足釣了50多千克魚。真是太令人興奮了。”他隻顧自己高興,也不看看這個人是什麼人。
這個人不是釣徒,而是稅務局的稽查員。他聽了狄更斯的訴說,一點兒也不動聲色,卻問狄更斯:“先生,您昨天真的釣了那麼多魚嗎?”狄更斯說:“我哪裏會騙你呢?昨天真是釣得太多了,太令人難忘了。”
這個人從口袋裏掏出一張稅務局稽查員的工作證,對正在眉飛色舞地說話的狄更斯說:“先生,我是稅務局的稽查員,這是我的工作證。我的工作是稽查稅收。您昨天釣了那麼多的魚,按照我國的稅收規定,請您補交昨天的釣魚稅。”說著,拿出筆和稅簿,準備收稅。
狄更斯吃了一驚,沒有想到,這個家夥裝作釣魚愛好者,引誘自己說出了釣魚的情況。但他很快就鎮靜下來了,對這個人說:“先生,你搞錯了。你是稅收員,你的工作是收稅,我呢,是個作家,我的工作是編故事、寫小說。你看,我剛才隨口編了一個動聽的故事,就讓你信以為真了。如果我編故事說,我昨天約了1萬多千克魚,你大概也會相信吧。”
稽查員看著狄更斯,見他說得順理成章,最終沒有收他的錢。
狄更斯的巧言就在於他能隨機應變。他講話的方法是以對方的邏輯講話,這種講話方式,常常能產生幽默感,從而改善談話的氣氛,改變事情的結果,有時候,還可以產生針鋒相對的效果。
有一次,毛澤東帶領部隊在陝北的山溝裏與國民黨的部隊打圈子。一天,他與隨行人員來到一戶農民家。農民家有一個婦女,見自己家裏很小,沒有好東西招待,就說:“大軍,實在對不起啦,我們人又少,家又窮,屋子又破,招待不周,請多多原諒。”毛澤東學著她的腔調說:“這位大嫂,我們人又多,馬又多,我們到你家又是用水,又是用柴,麻煩太多啦,請多多原諒。”他這麼一說,大嫂笑了,隨行人員也都笑了,一下把氣氛搞得輕鬆起來。
丹麥作家安徒生成名前很窮困,受到人們的歧視。有一次,他戴著一頂破帽子,有個富家子弟看了這頂帽子就取笑說:“你頭上的像個什麼東西?”安徒生知道這是說他貧窮,便對這個人說:“你帽子下的像個什麼東西?”他完全是照著對方的腔調說話,但是,對方說他的帽子不像樣,他則說,對方帽子下的腦袋不像樣。
人們常常批評有的人說話不實在,稱之為花言巧語。但是,能說很得體的話,是一種能力、一種智慧,還是很有提倡的必要的。我們可以說,我們不要花言,但是要巧語。話要說得巧,說得幽默,說得充滿智慧。那麼,怎麼能夠把話說得智慧一些、幽默一些?把你平時聽到的智慧的語言記下來,把書上看到的富有智慧的話記下來,積累多了,你說的話,也就有智慧了,你也就會變得幽默起來。
三、妙語雙關勝匹夫之勇
在辯論中要取得勝利,就要充分運用自己的智慧。聰明的辯論家總是善於抓住對方的弱點,也總是善於了解聽眾的心理。把握聽眾的心理,與聽眾實現心靈的交流,說的話就一定能引起共鳴,就一定能戰勝對方。
讓我們來看看雄辯家、美國廢奴運動中的英雄林肯總統競選演說中的智慧吧!
林肯以自己的誠實、負責和智慧逐漸在政治舞台上嶄露頭角。但在競選伊利諾州的參議員時,遇到了政治上正走運的大富翁道格拉斯的嚴峻挑戰。
按照約定,這兩個競選夥伴要一起去教堂做禮拜。道格拉斯正走紅,牧師特意安排他先上台布道。他先發製人,巧舌如簧,對林肯大大挖苦了一番。結束他的講話時,他向全場說:“女士們,先生們,如果誰不想去地獄,就請站起來。”聽眾們隻得乖乖地站起來。誰願意下地獄呢?
林肯也在聽講,如果他也站起來,那麼,就給了聽眾以聽順道格拉斯指揮的印象,政治上就會失分。如果不站起來,那麼,就等於說,他是想下地獄的人,這就會給聽眾一個不好的印象。道格拉斯自以為得計,給林肯出了一道兩難問題,難倒了林肯。見林肯坐著不動,就向林肯挑戰說:“林肯先生,你打算上哪兒去呢?難道是想去地獄嗎?”林肯回答說:“我原來是不想發言的。現在您一定要我回答,那麼,我告訴您,我是想去國會。”這個回答,避開了道格拉斯的兩難圈套,表明了自己的政治雄心,既沒有被他牽著鼻子走,又體現了自己的智慧和誌向。他的回答,贏得了全場熱烈的掌聲。
道格拉斯在競選中處處顯示出自己的闊氣。他乘的是豪華的專車,帶著一尊禮炮和一支大型樂隊,後麵還跟著大群隨從。每到一處,禮炮隆隆,樂隊開道,顯得聲勢浩大。林肯則以平民政治家的形象出現,自己買票乘車,在民眾中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在一次競選演說中,他有意地利用自己與道格拉斯的反差,進一步拉近自己與選民的距離。他說:“道格拉斯是一個有錢有勢的人物,身闊體胖,全身發福。我呢,有人問我有多少財產,我要告訴大家,我隻有一位妻子、一個兒子,他們都是無價之寶。此外,我還租有一間破舊的辦公室。辦公室內有一張桌子,價值一個美元。辦公室裏還有一個大書架,書架上有許多值得一讀的書。我又窮又瘦,我沒有什麼可以依靠的,我惟一可以依靠的就是你們。”他的話深深感動了台下的聽眾。
人民並不喜歡權勢,林肯理解民眾的這種心理,以自己的智慧、努力創造了清正、廉潔、好學、樸實的形象,贏得了選民的信任。
林肯很注意自己的形象,他的演說創造了一個關心公眾事業、有進取心的、廉潔公正的形象。如果你要競選班長,你怎麼為自己設計演說的形象呢?你想以一個什麼樣的形象獲得同學們的信任和支持呢?
四、用不同的定義化解罪名
能言善辯也是一種智慧,能言是要切中要害,抓住問題的關鍵,要針對對方論點的破綻,善辯是要對自己的論點提出合理的理由和事實,揭穿對方論點和論據的錯誤,有時候,也需要設計思想的圈套,讓對方陷入兩難的泥坑。古代希臘大哲學家蘇格拉底在受到迫害時巧妙地為自己作了辯護,維護了自己的尊嚴。他的辯護對開發我們的智慧也許是有所啟發的。
蘇格拉底是古代雅典的著名哲學家,公元前399年的一天,他被指控犯有研究天文,敗壞青年和不敬國神、僭立新神三項罪行。這一年蘇格拉底70歲。
原告之一的米利托斯走上講台,他的兒子不聽他的話,卻崇拜蘇格拉底,他因此對蘇格拉底非常仇恨。他控告有五大罪狀:
第一,蘇格拉底要兒子不敬長輩。
第二,蘇格拉底說過,朋友之間,隻有愛慕和敬重是不夠的,友誼應當促進智力的發展,懂得什麼是正直行為並能向別人說明的人,才是惟一值得尊敬的人。言下之意,隻有他才是惟一值得尊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