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知型思維者在獨立解決問題時最能充分有效地開發其智力技巧。不要急於求成,也不要要求他們對於新信息和新思想迅速作出響應。在加工信息時他們要仔細思考,在進行下一步之前他們需要時間以對尚不熟悉的問題的各個方麵及其含義作一透徹的考慮和全麵的探討。如果教師和家長自己的思維方式也是求知型的,你會不難做到這一點,不過,如果教師和家長的思維方式是求實型或創新型的,那麼,由於教師和家長對知識的處理方式不是理論抽象而是作為原材料而通過試錯法迅速予以加工,教師和家長可能會發覺要做到上述這一點比較困難。

思維方式是求知型的學生可能麵臨的風險是,他們會變得過於依賴他人尤其是有權威的人士(如教師,青年俱樂部的領袖等)的觀點,他們對這些權威人士的尊敬經常有些過分。他們願意從事智力活動卻又經常擔心被他人視作標新立異者,這種兩重性往往成為對所接收的觀點提出挑戰並提出自己的見解的障礙。

求知型思維者雖然抽象思維能力強,但對他們自己的行為所可能帶來的各方麵的影響卻會考慮不周。他們對待問題持抽象的、不動感情的態度,對於解決技術問題有著強烈的欲望,結果會使他們忽略社會後果。有這樣的一個老生常談的責難,指斥情感冷漠的科學家受他們所敬重的權威人士之托,陶醉於不斷製造威力更大、毀滅性更強的各種炸彈之中而不計其行為後果,就突出表明了這種情況。求知型思維者在學校中所受的教育和訓練常常過分強調解決技術難題的價值,而對人道的和倫理的觀念卻重視不夠。

要鼓勵求知型思維者開闊他們的眼界,培養他們更加靈活、更富有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教師和家長應該多向他們介紹一些多解問題,也就是有眾多有效的答案而不存在一個惟一正確的答案的問題。本書在第七章中將介紹其具體做法。

具有這種思維方式的學生所結交的好朋友通常為數較少。他們不太喜歡與別人為伴,而寧願獨自讀書或擺弄電腦。有些人常稱這類學生為“書呆子”或“電腦迷”,正是指這類學生熱愛書本或鍵盤勝過熱愛友誼,指他們缺乏社交能力、不願與他人打交道和建立密切的關係。如果教師和家長本人在這種思維方式上也得了高分,那麼,學生的表現或許能映照出教師和家長自己處事的態度,教師和家長與學生很可能產生共鳴。不過,請教師和家長注意,不論學生的智力多強,如果他們不能學會運用感官及情感,他們就缺乏極為重要的智力技巧。

我們回過頭來看一下要在未來世界取得成功所必需的探險者、藝術家與運動員的素質,將會發現與他人共處、有說服力地表達自己的觀點的重要性。企事業單位或國家機關在招募工作人員時並不僅僅考慮候選者的學習成績,他們還要求候選者有與他人合作、與他人交流思想的能力。這些社交技巧及所涉及的感情素養在求知型的思維者來說通常是其弱點所在,左腦占優勢的求知型思維者更是如此。

所以,在開發學生的智力時,教師和家長應該設法誘導學生與他人合作,使其在對待他人時多運用情感而少講求理智,鼓勵學生多結交朋友,增強其處理社交問題的能力。

三、對求實型思維者的改進

如果學生的基本思維方式是求實型的,那麼,教師和家長應該從采用本方法起開始學生的智力開發過程。

如果學生在思考問題時左腦占優勢,那麼,教師和家長應該通過提供材料來幫助學生開發智力。這類學生一般對正式的指導缺乏興趣,他們在學校的學習成績也較差。然而,當他們離開了使他們自感智力水平低下的學校並有機會自己動手做事之後,他們卻常能做出優異的成績。許多在學校裏學習成績很差以至於被視之為不可教的學生後來卻令人驚奇地或者成為機械或電氣工程師,或者在修理汽車、裝配電腦、烹飪、自製立體聲高保真音響等方麵表現出高超的技藝,在許多行業中成為優勝者,而這些行業對人們的智力水平要求都是極高的,隻是這裏所說的智力水平是從實際意義上而不是從理論意義上看罷了。

如果學生是右腦優勢型的,那麼,教師和家長應該通過為學生創造盡可能多的實驗與探索機會而幫助他們開發智力。教師和家長可以為他們提供實驗材料,在他們需要教師和家長的時候給他們以協助,從而滿足他們的好奇心。在思維方式是求實型的學生中,右腦占優勢者比左腦占優勢者更樂於尋求“怎樣……?”這類問題的答案,其實驗範圍更加多樣化。他們對任何事情感興趣的時間都不會長久,以至於常常被人們批評為是“見異思遷”、“忽冷忽熱”。

在幫助這類學生開發智力中,教師和家長應該同時充當導師與朋友這雙重角色。學生很可能對事物運轉的機理報有強烈的好奇心,不過,他們對了解具體事物運轉的機理比對尋求一般的解釋更有興趣。例如,如果教師和家長給學生一輛電動玩具汽車,他(她)或許會拆開看看汽車為什麼會跑,不過,他對學習馬達的一般原理的興趣可能就夠多了。

為這類學生提供幫助並不太費力,教師和家長隻須向他們提供諸如油漆、紙張、板片、木塊、繩索、工具之類的材料就能取得較好的效果。學生稍大一點後,給他們一些破舊裝置,讓他們不用擔心受責罵而隨心所欲地分解、拆卸、用作零件、拚修或重裝會令他們興奮不已,他們用這些廢舊裝置可以自製玩具,其樂趣不亞於從商店買到昂貴的新玩具。更重要的是,他們在自己動手的過程中開發了其智力。如果有條件的話,可以留給學生一塊由他(她)專用的地方,讓他(她)在其中盡情地作實驗和發揮創造力,即使弄成一團糟也不必產生負罪感,不必到了夜晚還要收拾幹淨。

學生在練習某些技藝時,尤其是在有某種潛在危險時,例如使用鋒利的刀具、電鉻鐵等,教師和家長應該予以指導。不過,教師和家長不要以學生太小或者他們沒有使用這些東西的經驗而越俎代皰。學生小或缺乏經驗隻是教師和家長提供指導以減小風險或更好地完成工作的理由,而不是把他們從參與者變成旁觀者的理由。

如果學生容易衝動,那麼,他們在動手做事時可能會因體力不強、手眼協調不佳、以及一些其他的身體技能方麵的問題而感受挫折,從而引發一陣暴怒。此時,他們有可能會損壞某些材料或工具。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和家長千萬不要說“你不知道愛惜東西,以後你就不要再瞎擺弄了”這類話。此類懲罰不僅否定了學生的重要學習經驗,而且剝奪了學生練習自我克製的機會。學生一氣之下可能會摔碎自己花幾個小時才製造出來的模型,不過,即使家長不予訓戒,他(她)在平靜下來之後也會感到難過。此時,教師和家長可以再把工具交給學生,跟他(她)講清憤怒於事無補的道理,應該學會自我克製,並幫他(她)分析失敗的原因,然後再放手讓他(她)重新試驗。如果家長為學生買了個貴重的遙控玩具飛機,而學生想拆開看看該玩具是怎麼工作的。結果,在拆裝一遍後飛機再也動不起來了,學生一怒之下將它拆得七零八碎。此時,不論家長對學生那破壞性極強的好奇心多麼氣憤或不安,家長都沒有理由責罵他(她),家長不妨承認如何處理該玩具是學生的權利好了。

思維方式是求實型的學生樂於與物體打交道而不樂於處理人際關係。然而,要在生活中取得成功,社交技巧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家長在家中要創造一種溫暖詳和的氣氛,強調合作與分擔喜憂的價值,引導學生練習與人交往的技巧。在戶外,可以鼓勵學生多從事一些協作與實踐兼備的活動,例如與其他學生一起修理東西、為某位鄰居老人準備飯菜、為養老院創作一幅壁畫,等等。求實型思維的學生越能將自己的技藝與和他人交往結合起來,在離開校門後就越容易適應環境的變化並作為某個團體中的一員而順利地開展工作。

四、對創新型思維者的改進

如果學生的基本思維方式是創新型的,那麼,教師和家長就應該從采用本方法起開始學生的智力開發過程。

如果學生是左腦優勢型的,那麼,教師和家長隻應在學生向教師和家長請求時才予以指導。教師和家長的指導應該既能減小學生思想的隨機跳躍性,又不至於減低學生自己尋求問題答案的強烈欲望。為了成功地達到這個目的,教師和家長應該掌握外交藝術、學會忍耐和理解。

如果學生是右腦優勢型的,教師和家長應該給學生留有從事實驗活動的充分餘地。即使學生的想法聽起來瘋狂怪誕,甚至會導致你所擔心的最糟的後果,教師和家長也要竭力避免擺出一副檢查官的麵孔來。這類學生關心的隻是將其幻想轉變為現實,而對他們的創造物是否有用並不十分感興趣。他們善於在表麵無關的事物間建立聯係,在其實驗或發明中不斷地表現出豐富的想象力來。結果,他們的創造物可能有許多都是超現實的和不切實際的。

在幫助這類學生開發智力時,教師和家長的作用就是提供指導或對學生來說實用的建議。教師和家長不是要給學生的實驗潑冷水或者根本禁止其做實驗,而是要密切監督他們的實驗,從而保證學生的好奇心能安全地得到滿足。

這類學生的強烈好奇心及其要搞清“如果……會發生什麼事情”的欲望常常使他們惹禍。在這方麵有許多富有戲劇性的例子,如:有的學生往貯水池裏倒墨水,想看一下洗淋浴時水的顏色;有的學生把他弟弟的頭發刮光,想看看若是弟弟變成個禿子會是什麼模樣;還有的學生自己製作了一個熱氣球,把媽媽的寵物一隻小貓裝到熱氣球下的籃筐裏,想知道小貓到底能飛多高,等等。因此不難理解為什麼有些家長會對其學生提心吊膽而鄰居們則對這些“淘氣精”趨避三舍了。

不過,對待這類學生應該有兩個方麵,我們不妨看看上邊的例子。如果家長與學生的關係處理得好,學生對家長無話不談,那麼,當學生想看加了墨水的淋浴顏色時,家長可以指導學生用一個大瓶子和紮了孔的橡膠管做實驗,這與用整個淋浴係統作試驗能起到同樣的效果。而如果學生從家庭用百科全書上看到關於熱氣球的介紹後產生興趣,並且可以聰明到自製一個的話,學生則應受到鼓勵和讚揚。當然,他不應該用貓來做試驗,要看能飛多高的話用動物玩具或重物作實驗就夠了。如果引導得法,並且是找一個安全的地方去放熱氣球,那麼,學生的行為就不再是惡作劇,而且是一次有價值的學習實踐了。

對於這類學生,至關重要的是不要損害或壓製其好奇心,不要對他們的實驗欲望加以不必要的嚴格限製。相反,應該予以支持和鼓勵,為他們提供所需要的材料和工具,以不限製其想象力為原則而對他們加以指導。

第五節 消極思維的類別與克服

在情緒低落時,我們的思維方式發生了變化。消極的思維觀念,以及負向的記憶很容易進到我們頭腦中來,而且揮之不去。我們的思維開始向所謂的“消極思維偏見”轉變。這一現象的產生有兩個可能的原因。第一、在應激和情緒喚醒的條件下,我們的大腦易於選擇“安全勝於後悔”的思維模式。我們的思維喪失了靈活性,凡事往壞處想,尋求確定性。這是人類大腦的特性:沒等你發覺,沒等你付出任何努力,你的思維已滑向極端。第二、兒童時期形成的消極信念和個人判斷(如不可愛、失敗、無能),會因消極事件的刺激而激活。這些消極事件包括:人際關係破裂、人際衝突、強烈的失望感等。消極事件喚醒了記憶中的消極信念,而消極信念會促使個體對事件做消極的解釋。

當我們的思維沿螺旋結構向下的時候,我們開始尋找證據來證明或適應自己的消極觀念。我們開始回憶起過去的諸多失敗,於是情緒便像黑色的浪潮一樣,向我們積極品質的沙灘席卷而去。為了戰勝它,我們必須:(a)識別它們;(b)使用我們的理性和情感性思維解決問題。下麵讓我們從草率下結論這一消極思維模式開始探討,因為它是引發其他消極思維的關鍵。

一、草率下結論

如果我們感到自己易於被他人拋棄,或有這樣的基本信念,即“如果沒有一種親密的關係,我將很難快樂”,那麼,我們會很自然地得出這樣的結論:他人將離棄我。這種念頭常迫使我們依附於與他人的關係中,不敢麵對可能會被他人拋棄的恐懼。

我們的本能告訴自己,我們很難單獨生存。在原始生活條件下,這種想法或許是對的,因為被遺棄是一個巨大的威脅,特別是對於年幼者。但在今天,這種想法就不那麼確實。當然,被拋棄可能會非常令人痛苦,我們會感到很傷心,但我們可以采取措施或尋找證據幫助自己應付。這些措施包括:尋求朋友的幫助、提示自己,在未與某人建立親密關係以前,自己也能應付,或告訴自己,很多人也都麵臨同樣的困難,但他們活得很好。嚐試學習在一段時間內獨立生活對你大有好處。

如果你害怕與他人的關係出問題,或害怕被人拋棄,有一種方法可以幫助你,那就是:將你的恐懼寫下來並與之辯論,想出各種能應對人際關係破裂的方法。當然,關係破裂是很痛苦的(你無法避免),但你可以學會如何更有效地麵對它。下麵我們進行探討:

消極思維

如果我獨立自主的話,我將遭到厭棄。

質疑與應對方法

首先,我有什麼證據證明,我將被拋棄或我們的關係行將終結呢?有什麼證據支持或反對我的擔憂?

如果做最壞的打算,我將如何麵對它?這將很痛苦,但我不能姑息這些情緒,我要麵對這種危險並想辦法應付它。這些辦法包括:向朋友述說,尋求他們的支持,考慮如何靠自己生活。

即使關係真的破裂,對我而言也沒有什麼影響。關係破裂並不表明我不可愛,它僅僅說明我沒處理好這段關係。

也許我應當獨自應付被拋棄恐懼,這樣做的益處在於,我將看到自己是個獨立自主的人。

我通過兩種方式草率下結論:(1)當關係沒有破裂的時候,設想其馬上就要破裂了(2)假設關係真的破裂後,我將無法應付。

草率下結論的另一種形式是“主觀臆斷”。我們認定別人不喜歡我們,僅僅是因為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他人喜歡我們。在“主觀臆斷”中,我們相信自己可以通過直覺知道別人的想法。

了解朋友的底細,對他人是否欺騙我們保持敏感性,是大有好處的。如果不是這樣,我們在關係的處理上將大費周折。下一番賭注,輸贏則難以預料。當我們陷入抑鬱的時候,我們對受騙、被利用的可能性更加敏感,我們開始認為他人並不真地關心我們,他們隻不過在假裝——他們是不可靠的朋友。我們不斷地在記憶中尋找自己曾經不被關心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