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聯想
聯想,是人腦對客觀現實的一種反映,是形象思維重要手段之一。聯想可分為接近聯想、類比聯想、對比聯想幾種。
(1)接近聯想,指的是在時間上或空間上接近的事物,容易在人的經驗中形成聯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如杜牧的詩句“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是在空間上的接近聯想;而“桃花流水鱖魚肥,春江水暖鴨先知”,則是詩人在時間上的聯想。
(2)類比聯想,指的是對一件事物的感知或回憶引起和它在性質上、形態上、氣質上相似的事物的回憶。它反映事物的相似性和共同性。運用類比聯想,學生作文形象生動。一位同學作文開始寫道:“晚霞,通紅、通紅。”老師指出:“這樣描寫太一般,誰都可以寫出來,缺乏形象的文學描寫。”老師的話,使這個學生思考了。她想了很久,終於想起阿姨家有各種各樣的花,頓生靈感,於是改寫成:“太陽像隻大火球,掛在西邊天空,晚霞顏色真是好看極了,淺紅的像竹桃,火紅的像石榴,鮮紅的像鬱金香,深紅的像玫瑰。”結尾,她又抓住一個“紅”字展開聯想,聯想到小羅克在資本主義社會命運悲慘,被汽車撞死後流的血,寫成:“那晚霞紅得像血,像小羅克嘴上的血,眼睛裏的血,心裏淌著的血……”
(3)對比聯想,是指某一事物的感知或回憶引起和它具相反特點的事物的回憶。唐代王籍詩句“鳥鳴山更幽”,即運用對比聯想,使“鳥鳴”反襯托出“山幽”。據說王安石從邏輯思維的角度去衡量,認為此句不通,遂改為“一鳥不鳴山更幽”,這就破壞了詩的意境。
學生作文往往片麵,隻想到事物的一麵,忽略了另一麵。例如,文題《冬天到了》,學生多把冬天寫成隻是一個蕭條冷落的季節。有的寫:“冬天冷了,樹葉落了,草枯了,花謝了,燕子飛走了。”有的寫:“北風呼呼,雪花飄飄,人們圍上圍巾,穿上厚厚的棉衣。”有些教師善於啟發學生聯想:冬季還有哪些不怕寒冷而生氣勃勃的情景?引導孩子外出觀察,看看鬱鬱蔥蔥的鬆柏,傲霜怒放的梅花;看看農民正掀起冬季積肥,興修水利的熱潮;看鬆花江畔老年人有的練氣功,有的跳“迪斯科”;看看溫室裏生長的瓜果蔬菜,一片“春色”從而讓學生感到冬天的春意,這就擴大了思維境界,豐富了形象思維。
有一位五年級學生在《掃墓》作文中,先交代了清明節祭掃烈士墓的處所和外貌,接著記敘了祭掃中“致哀”“敬獻花圈”“老師講話”後,寫下了下麵一段話:
我恭恭敬敬地站在烈士墓前,仰望著雄偉的紀念碑,仿佛看見在那吃人的舊社會,廣大勞苦大眾在三座大山的壓榨下,在死亡線上掙紮……;我仿佛看到黃繼光像巨人一般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敵人的機槍口;董存瑞手舉炸藥包,炸毀了敵人的碉堡;劉胡蘭迎著敵人雪亮的屠刀從容就義……烈士們的死重於泰山,他們的崇高精神,像高山上的青鬆,萬古長青。”
從這段文字看出,這位學生的聯想能力是比較強的。由祭掃烈士墓這件事,很自然聯想到了舊社會勞苦大眾在死亡線上的掙紮,聯想到成千上萬的先烈為了解放勞苦大眾而英勇的獻身,寫了黃繼光等三位英雄,並進而聯想到烈士們的崇高精神同高山上的青鬆一樣萬古長青。由於這位學生善於由此及彼,在記敘祭掃過程後寫了這麼一段話,他的作文內容就更為充實,思想也得到了升華。然而,不少學生因為這種聯想能力弱,往往就事記事,隻把祭掃活動的經過寫一下就結束了,相比之下,內容就顯得單薄了。
如何培養學生的聯想能力呢?
第一,有物可聯。聯想不是憑空的,而是認事物為載體。一個人頭腦中積累了眾多事物,聯想的翅膀展開才會有廣闊的天地。可供聯想的“物”,無非來自兩個方麵:一來自生活,取得直接經驗;二來自書本,取得間接經驗。為使學生直接經驗豐富,就要充實他們的生活內容,引導學生投身到廣闊的社會生活中去。要帶領學生開展多種多樣的活動,如參觀、訪問、遊覽、野營、接觸實際、接觸社會,給他們開拓信息源,增多見聞。同時,要指導學生多觀察、比較,正如魯迅先生所說的“用自己的眼睛去讀人間這部書”。培養學生由此及彼,由表及裏的觀察能力,使他們頭腦中儲存的記憶表象越來越多,寫作時展開的聯想越來越廣。
為了使學生間接經驗豐富,就要加強他們的閱讀,一方麵是精讀課本,另一方麵是博覽書報,激發他們廣泛閱讀的興趣,指導他們閱讀的科學方法,培養他們閱讀的良好習慣。這樣,學生從閱讀大量的知識中就能開拓視野,廣取博收,獲得豐富的營養,積累眾多知識,作文時聯想就有了堅實的基礎。正如作家秦牧所說:“聯想的構成,在某一點上如同電路,有了電路,電才能通過,知識貧乏,線路就不通暢了。……知識的作用同神經一樣,一個人知識豐富,他就能進行更廣泛地聯想……。”
第二,要有物會聯。做到有物會聯,聯想恰當,一定要有思想認識水平,以及掌握聯想本身的有關規律和方法。
生活中的客觀事物總是相互聯係的。列寧說過:“每個事物是和其它的每個事物聯係著的。”一件物品、一樁事情,我們總可以從縱橫不同的角度聯想到許多有關內容,盡管聯係是微小的。我們要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水平,培養學生對客觀事物的理解力。如以烈士的鮮血為原型啟發物,請學生展開聯想。經過思考,有的學生由烈士鮮血聯想到紅墨水,有的學生由烈士鮮血聯想到朝霞,前者僅僅形似,後者卻具有積極意義。
同任何事物一樣,聯想也有它自身的方法和規律。小學閱讀教材中,眾多的聯想例子,值得效仿。有的因其形態相象,如“一個個木排隨著流水往前漂,像一支艦隊在前進”;有的因其精神相似,如寫劉胡蘭就義時像“鋼鐵鑄成似的”;有的因其本質相同,如寫到花生的不好看而很有用,就想到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隻講體麵,而對別人沒有好處;也有的因其意義相反,如寫美麗整潔的肇嘉浜的林蔭大道,就自然而然地聯想到解放前肮髒的傳播疾病的臭水浜;還有的因某些因素相關,如寫淳江水的靜、清、綠,就想到波瀾壯闊的大海,水平如鏡的西湖以及寫桂林的山奇、秀、險,就想到峰巒雄偉的泰山,紅葉似火的香山。教師要讓學生懂得這些聯想的方法,並通過一些練習,讓學生學習運用這些方法,進行聯想。
總之,解決了有物可聯、有物會聯這兩個問題,學生的聯想能力就一定會提高。如果作文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斷給學生啟發、指導,使學生大膽實踐,學生的聯想能力就會更有發展。
3、想象
想象,是人在頭腦中把記憶表象經過加工改造,從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過程。
(1)教師要引導學生把課文中用文字敘述或描寫的景物、人物、事物,通過閱讀、領會,在頭腦中形成一幅幅畫麵,再把學生思維帶入作者描寫的意境中去。且看《少年閏土》中第一自然節的描寫:
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麵是海邊的閏土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地刺去。那猹卻轉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
(2)教師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在腦子裏“過電影”,然後把再造想象的成果用圖畫出來,這樣既訓練了想象力,也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想象作為形象思維的一個重要成分,不僅依賴於過去的感知,依靠記憶表象,同時還需要抽象思維的參與。“踏花歸去馬蹄香”的畫典,可以說明這個問題。據說宋徽宗趙佶是個花鳥畫能手,有一次,他以“踏花歸去馬蹄香”的詩句作繪畫考題,很多應試畫家挖空心思,畫出各種各樣的表現形式。其中一張畫畫的是一匹奔跑的駿馬,幾隻翩翩起舞的蝴蝶,緊緊追逐在馬的後邊,人們看了不禁感到春風陣陣散發著醉人的清香。這幅畫之所以取勝,正是在於“立意深”,作者巧妙地把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緊密結合在一起了。作為花香,既看不見,又摸不著,難以具體形象地描繪出來。然而,畫家繪了“蝴蝶追馬”,寓意因“馬蹄香”而引得蝴蝶追馬。於是人們就會從“馬蹄香”而想到“踏花”,顯得落英繽紛,春意盎然,很自然地使無形的花香,有形地躍然於紙上了。
實際上,學生是富於想象力的。他們弄幾塊石片就說是要搭房子;抱著一個枕頭就當做懷裏的小娃娃。魯迅對學生的想象也曾作過一番描述:“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麵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處,想到昆蟲的語言,他想飛上天空,他想潛入蟻穴。”當然,學生的想象力不是天生的,它的源泉正是根植於社會生活實踐,是靠多看、多聽、多想,從外界獲得養料的。
不少語文教師在培養學生想象力方麵積累了好的經驗,比如:
(1)懸念促進想象。有的教師為了引起兒童課外閱讀的興趣,有意地把故事講到一半時,嘎然而止,讓學生想象。
(2)看圖寫話。老師抽出其中一幅,讓學生通過想象,合乎邏輯地把前後補充完整。
(3)補上結尾。教師從教學課文中,更換條件,讓學生通過想象完成結尾。
第四節 各種思維類型的改進與提高
一、對參與型思維者的改進如果學生的基本思維方式是參與型的,那麼,學生的智力開發過程應該從采用本方法開始。
如果學生的左腦占優勢,教師和家長應該采取如下方式幫助學生學習:提供信息時要有邏輯性、條理性,安排學習時要采取本章後麵介紹的“自下而上”法。請記住,左腦優勢的參與型思維者極其迷戀於發現事物發生的原因,教師和家長在提出問題或解答問題時一定要充分注意到這一點。一定要坦誠地回答學生詢問,如果教師和家長不知道答案,那麼教師和家長寧可直言也不要猜測。否則,由於左腦優勢型的學生邏輯性強,所以他們極可能窺見教師和家長的答案中的錯誤或不準確之處,從而對教師和家長作為一個信息源失去信任。
如果學生的右腦占優勢,那麼,教師和家長可以通過與學生進行無拘無束的討論而鼓勵和誘導學生多動腦筋,話題最好是範圍廣的、可以任意改換的、沒有確定答案的及結構鬆散的。向學生提供信息時,要采用“自上而下”的方法。要利用形象的、幻想的、求同的、比喻的與類比的方法來開發學生所擅長的形象思維潛力。
教師和家長的作用,不論是左腦優勢的還是右腦優勢的參與型思維者,都需要有規律的和建設性的反饋信息以便監測其活動成效及前進方向。由於他們與自身感官聯係密切,所以,情緒對他們影響很大,可能會使他們分心甚至使他們忘卻正在追求的目標。提供建設性的反饋信息意味著要用心地傾聽學生的想法與客觀地評價其成績,誘導學生積極地回過頭來分析自己的經驗和審查自己的發現,以便進一步改進其活動效果。
要避免給予過高的讚揚,因為過高的讚揚或者使教師和家長的反饋信息在學生眼裏貶值,或者導致學生對自己產生不恰當的評價。不要過多地或過分地批評學生,因為這樣的批評在你看來或許是應該的,然而對學生來說則是損害其自信心和增加其顧慮的。例如,假如學生虛構了一篇故事,寫得是在某個遙遠的熱帶島嶼上有一個生活奇特的繁榮的社會,那麼,過分的讚揚與吹毛求疵的批評——前者如“這是我曾讀過的故事中最有趣的一個了”,後者如“故事寫得很有趣,不過你的字跡太潦草了”。——都是不足取的,於鼓勵學生要求上進都是沒有助益的。
教師和家長應該采取如下的談話方式方能對學生的智力開發起到積極有效的反饋作用:“我還想了解……方麵的情況”,“我認為你在……上的想法很有趣”,“關於……問題我還不能完全讚同你的想法”,“為什麼會有……那種事情呢?”諸如此類的評論或疑問不僅能表明教師和家長認真看待並仔細閱讀了學生的作文,而且能比較自然地使學生注意在你看來是積極的,值得肯定的觀點。至於那些學生構思不太成功的地方,教師和家長不是簡單地斥之為文不對題或荒唐,而是用作進一步展開討論的話題,從而增進學生對事物的理解,練習其與他人交流思想和說服他人的能力。
即使教師和家長確實對學生潦草的字跡或錯誤的筆劃感到著急,教師和家長在評論學生的作文時也不宜於強調這些問題,不宜於一一指出寫錯的字,不宜於講“下次字要寫端正了”之類的話,更不宜於強迫學生仔細抄寫一遍。其道理是:這樣會把一個愉快的創作練習變成一項帶有懲罰性質的任務。
家長應盡力使得家庭中的氣氛溫暖詳和。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生願意與家長討論、探討和描述他(她)及別人的各種情感。他(她)可能會對他人甚至小說中人物的命運產生強烈的移情作用,一部悲劇影片很可能使其為之淚下,參與型思維者發生這種情況的可能性最大。教師和家長不必為此焦慮,也不必設法避免學生對他人產生移情作用。事實上,正是這種移情作用才最自然有效地幫助著學生理解新的觀念和不熟悉的事物。
如果教師和家長非常注重邏輯和講求實際,換句話說,教師和家長的思維方式是求知型或求實型的,那麼,教師和家長或許會氣惱學生那傾向於幻想和按照靈感行事的方式。然而請注意,那也是十分有效的思維方式,它包含著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中應該受到鼓勵的寶貴的智力技巧。
二、對求知型思維者的改進
如果學生的基本思維方式是求知型的,那麼,學生的智力開發過程應該從采用本方法開始。
如果學生的左腦占優勢,教師和家長應該采用正規指導的方式強化學生的學習。有這類大腦優勢類型和思維方式的學生,在信息是按照後麵所介紹的“自下而上”法有邏輯性的係統性地提供時學習起來最感輕易和從容。
如果學生是右腦優勢型的,教師和家長可以通過非正式地輔導方式強化學生的學習。研究表明,對於這種類型的學生來說,條理性和係統性的教育方法通常並不是最有效的,而如果以“自上而下”法向他們提供信息,效果會更好一些。
在開發思維方式是求知型的學生的智力時,教師和家長的作用就是提供必要的信息,指導學生將知識從各種事物中作為信息抽取出來。一定要記住,這類學生的主要動機之一就是尋找出各種事情發生的原因是什麼。
這種思維方式,尤其是在左腦占優勢的情況下,最適宜於課堂這種學習環境,最適合於解決需要邏輯分析才能處理的問題。但是教師和家長也不要操之過急,要允許他們按他們自己選擇的節奏來豐富其知識寶庫。任何一個問題,隻要學生還沒理解到他們自己感到滿意的程度,就不要讓他們去考慮別的問題。教師和家長所應當做的是充當信息的來源並向他們提示獲取知識的途徑,尤其是要教會他們從書本上、圖書館裏和博物館裏學習知識的方法。
不要貶低學生們的能力,這是因為,思維方式是求知型的學生從很小時起就會非常認真地看待學習,他們對成年人也報著同樣的期望。不要對學生們說:“你還小,不懂這些事情”之類的話,因為這類話會使任何學生產生消極或抵觸情緒,對於非常重視別人對其智力評價的、思維方式是求知型的學生來說,情況尤其如此。最好的方法是指導他們去研究適宜於他們的參考資料,提示他們研究問題的方法,然後讓他們自己去搜集信息以解決他們所要處理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