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

第一節 良好思維品質的培養內容

一、建立合理的思維能力結構

從思維的過程來看,思維能力結構是由思維的分析能力、綜合能力、比較能力、抽象能力與概括能力所組成。

在思維能力結構中,這五種思維能力結構因素,互相聯係,組成完整的思維運動過程。

分析是在大腦中把事物整體的組成部分與各個特性區分開來。綜合是在大腦中把事物的各個部分聯合起來,或者把事物的個別特征結合起來。分析與綜合既是相反也是彼此緊密地聯係的過程。

比較是確立被比較事物的共同點和不同點。比較是抽象與概括的前提。比較在創作中的作用在於對事物進行鑒別,揭示不易直接觀察到的運動和變化,追溯事物的發展的淵源和確立事物發展的曆史順序。

抽象則是通過分析綜合把事物的一般的、本質的屬性抽出來單獨加以考慮的過程。

概括則是通過分析綜合把事物的一般的、本質的屬性聯合起來並推廣到同一類事物上去的過程。

培養青年思維能力要建立青年合理的思維能力結構,使分析能力、綜合能力、比較能力、抽象能力與概括能力都得到全麵的、均衡的發展。

為了發展青年的分析與綜合能力,就要學會分析事物的方法,養成對事物進行分析與綜合的習慣。有比較才能有鑒別,通過比較,揭示事物特征,善於對事物進行比較,就能提高獨立認識事物的能力。

從許多知識中作出簡明的結論,這是思維的概括的表現。這是善於駕馭知識的能力。孔子很重視發展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提倡“一以貫之”,即在思考的基礎上,深刻領會知識,把它們融會貫通。孟子在《離婁下》中說:“博學而詳說之,將以反說約也。”這就是說,廣泛地學習(“博”),詳細地研究,融會貫通後概括出簡要(“約”)的道理。這也就是由博返約的過程。博是約的基礎,約是對博的壓縮、概括的結果。

二、全麵發展思維的基本品質

思維基本品質主要包括思維的廣闊性、思維的深刻性、思維的獨立性、思維的批判性、思維的靈活性與思維的敏捷性。全麵發展青年的思維基本品質是培養青年思維能力的重要方麵。

1、思維的廣闊性

它表現為善於全麵地思考問題。培養青年思維的廣闊性的重要途徑在於使青年掌握豐富的知識與經驗。這樣就能在青年的大腦皮層形成多方麵的暫時神經聯係。

2、思維的深刻性

它表現為善於深入地思考問題,抓住問題的本質與規律。俄國偉大的生理學家巴甫洛夫抓住動物和人見了食物流口水的司空見慣的現象,創立了高級神經活動生理學。引導青年對問題深追窮問,對事物不斷進行分析,有助於發展青年的思維深刻性。

思維的廣闊性與思維的深刻性是相互為用的。對問題的思考都應當全麵而深入。

3、思維的獨立性

它表現為善於獨立地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不作思維上的懶漢。思維獨立性是腦力勞動的重要特點。思維獨立性是人們進行創造性活動的必要前提。科學上創立新學說的人都具有思維的獨立性。鼓勵青年人獨立思維,養成獨立思維的習慣對青年發展思維的獨立性非常重要。1930年,華羅庚19歲。他敢於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在上海的《科學》雜誌上發表了《蘇家駒之代表的五次方程解法不成立的理由》的論文,大膽地指出蘇家駒教授的方法錯誤。他的論文引起了我國當時數學界的重視。

4、思維的批判性

它表現為自己的思維能力受到已知客觀事物的嚴格檢驗。具有思維批判性的青年人,在處理問題時,總是考慮正反兩方麵的意見,堅持正確觀點,放棄錯誤想法。缺乏思維批判性的青年人或者自以為是,主觀自恃,或者人雲亦雲,隨波逐流。

5、思維的靈活性

它表現為思維活動依據客觀情況的變化而變化,也就是通常人們所說的“機智”。它是根據客觀情況“審時度勢”而及時采取恰當的處置,而不是憑主觀意圖出發的取巧。

6、思維的敏捷性

它表現為能夠迅速而正確地解決問題。軍事指戰員、飛行員、運動員和汽車駕駛員尤為需要思維的敏捷性。俄羅斯傑出軍事家蘇沃洛夫說:我不是用小時來行動,而是用分鍾來行動的。

三、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思維總是由問題開始的。這就是說,思維總是由解決問題引起的,並且解決問題的迫切性越強,思維也就越活躍。養成打破沙鍋問到底的精神,養成勤於思考的習慣,是促進思維發展的一個重要激勵因素。

周恩來同誌從小就愛動腦筋。1916年南開中學舉行了一次全校六百人的數學速算競賽,周恩來同誌創造了一種新方法,提高了計算速度,獲得老師與同學的稱讚。當時周恩來同誌很有體會地說:“思之、思之、神鬼通之。”

很多科學家、藝術家、教育家提倡從小培養獨立思考能力,培養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優良心理品質。愛因斯坦認為:學校的目標應當是培養有獨立行動和獨立思考的個人。愛因斯坦還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僅是一個數學上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都需要有創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誌著科學的真正進步。美籍物理學家李政道對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師生的講話中說:我們一定要培養學生的好奇心,要敢於提問題。為什麼理論物理領域中作出貢獻的大都是年輕人呢?就是他們敢於懷疑、敢問。法國著名文學家巴爾紮克認為: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都毫無異議地是問號,我們大部分的偉大發明家都應該歸功於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於逢事都問個為什麼。我國著名的教育學家陶行知曾寫了一首詩,表示主張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他說,我有幾位好朋友,曾把萬事指導我。你若想問真姓名,名字不同都姓何:何事、何故、何人、何如、何時、何地、何去。還有一個西洋派,姓名顛倒叫幾何。若向八賢常請教,雖是笨人不會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提出一種學習方法稱為“發現法”,就是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發現知識,旨在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

第二節 學生思維品質培養與提高途徑

一、培養思維習慣

心理學家發現,人們的思維能力的個體差別很大,這種差別主要是在後天的認知活動中,尤其是在學校裏係統學習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每個人的認知策略在不同情況下是不斷變化的,但往往有一定的傾向和特點。這種傾向和特點不斷重複表現出來,久之,就形成一個人獨特的認知方式或思維習慣。由於這種獨特的認知方式或思維習慣對鍛煉學生的思維影響很大,因此,要想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就必須注意從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著手。培養哪些思維習慣呢?一些研究者認為,主要應培養以下思維習慣:

1、培養學生“凡事問一個為什麼”的習慣

養成“凡事問一個為什麼”的思維習慣,這是我國優秀的教學傳統,也是培養學生思維力的一種重要方法。因為疑是學生開動腦筋的結果,通過問,解決疑,就可以促使學生展開積極的思維活動。孔子就很重視學習上的疑問對思維的發展的作用。他認為學習中隻要能獨立思考,就能碰到疑難、提出問題,就能尋求解決的辦法,並通過各種形式解疑答問。這樣做的結果不僅能增長學生的知識,同時還能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孔子主張碰到問題就問“怎麼辦”,即他所說的“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矣。”孟子則提倡存疑,他認為有疑問的學習才能促進思維能力的發展。為此,他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有存疑的精神,反對那種沒有疑問的學習,他並且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不少有經驗的教師,都注意通過教學培養學生善於質疑的能力和習慣,要求他們不盲從,不迷信。不言而喻,這樣做,將有利於學生思維尤其是創造性思維能力的發展。可是,有的教師卻討厭那些愛提“為什麼”的學生,輕則批評他們“離題太遠”“浪費時間”,重則給他們扣上“愛出風頭”“鑽牛角尖”故意刁難老師”等帽子。教師應該懂得,學生能夠質疑提問,這本身就是一個進步。盡管有時是亂猜測、鬧笑話,出差錯,但畢竟是他自己思考的結果。然而,這一點往往為不少教師所忽視。例如,有一位老師讓學生說明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的實例。第一個學生答:“雞蛋能變小雞”,老師點頭表示滿意。又問“為什麼呢?”第二個學生答“不知道”,便若無其事地坐下了。第三個被突然點了名的學生動了一下腦筋後回答說:“因為它是生的”。教師皺眉譏諷道:“如果是熟的,你可以吃了”,於是全班哄堂大笑。這以後課堂氣氛便轉向了沉悶。顯然,第一個學生是對課本的複述,第二個學生是不動腦筋的緘默,第三個學生雖用詞不當,但卻用自己的思維觸及了“生雞蛋具有生命力”這個相對真理,老師卻對這一思考者給予嘲笑,其後果必然是對這位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火花澆了一杯冷水。總之,教師諸如此類的不正確做法,使學生的好奇心非但得不到滿足和保護,反而受到不合理的限製,求知欲也逐漸衰退,逐漸失去了對新事物的敏感,形成了一種奴隸式的盲目服從傾向,這是極不利於其思維能力的發展的。

2、培養學生有條理、有根據的思維習慣

古代教育家大多比較重視思維過程中邏輯推理能力的培養,如墨子在教學過程中很注重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特別提倡“以名舉實”和“察類明故”的思維方法。漢代教育家董仲舒也非常強調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並為此提出了“博貫多連”的思維方法,等等,不一而足。所以,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也是各科教師必須承擔的任務。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注意從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有條理、有根據的思維習慣入手。例如,在作為鍛煉學生思維能力體操的教學課上,教師不應隻是要求學生做題的答案正確,而且要讓學生在掌握算理、算法、編題、解題、用簡煉準確的語言敘述自己思維的過程中,學會使自己思維的每一步都有條有理、有根有據,符合邏輯法則。語文課雖具有豐富的形象性,但也包含著豐富的邏輯因素,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掌握課文的邏輯結構。如《蜜蜂引路》一課,列寧找到養蜂人就是運用演繹推理的方法;《鋸是怎樣發明的》一課,魯班正是運用類似推理的方法發明鋸子的,語文教材結構嚴謹,邏輯性強,多數有趣味性,可以生動地進行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教學實踐中我們不難發現,有的學生缺乏逐步分析推理的習慣,喜歡直接猜測問題的答案;有的學生思考問題時往往脫離問題的條件,常有主觀成份,有的學生不能掌握基本的邏輯法則,思路是紊亂的,諸如此類邏輯上的錯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都應當加以糾正。

3、培養學生一問多思的習慣

一問多思有兩層意思:一是要求學生有較大的思維廣度,不滿足對問題已有的一個答案,而是通過多思做到一問多答,一題多解。對同一個問題,要使學生養成這樣一種思維習慣,即從正向、逆向、側向、橫向、縱向多方麵去思考,從平麵、立體、宏觀、微觀、主觀、客觀多角度去思考,善於進行廣泛的聯想,從而提出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案,然後進行比較,從中篩選比較合理的方案。二是要求學生有一定的思維深度,對問題的思考不能淺嚐輒止,不要滿足於目前對這一問題的思維結果,而要持之以恒地反複思考,使認識日益深入,直到能抓住問題的本質和關鍵,獲得比較滿意的結果為止。數學家楊樂的一段話頗發人深省,他說:“拿數學來說,它的推理十分嚴謹,但是往往掩蓋其原始思想。如果僅僅是看懂了推理的過程,還不等於掌握其精神實質。過去我們在大學裏學習時,對於數學上的重要概念或定理,在將其含義和推理搞清楚後,還要仔細推敲:前人是如何發現和建立它的?有什麼背景?如果我們處於他當時的境地,將要怎樣做?定理的證明思想是什麼?定理的條件是否都必不可少?結論能否再加強?是否可以舉出反例?經過這樣一係列的深入思考,認識和理解就會不斷加深,對這內容也就真正掌握了。”確實,經過這樣深入的思維,不僅可以“真正掌握”知識,而且也有助於克服思維的墮性,鍛煉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