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愛國與守法(1)(2 / 3)

難道中國人就不能修鐵路嗎?詹天佑懷著一顆愛國心,帶領中國工人、技術人員克服重重困難,僅用了四年就全線通車,大長了中國人的誌氣,使中華民族終於揚威於世界。

五、右任的懷鄉詩

於右任(1879—1964)陝西三原人,是一位真誠的愛國者,又是著名的詩人和傑出的書法家。他早年追隨孫中山,是辛亥革命的先驅、國民黨元老。他一生愛國,出生人死,艱苦奮鬥,為國家、民族的獨立與解放做出了重要貢獻。尤其是於先生讚成國共合作,他堅信"合則兩益,離則兩損",並對此矢誌如一,從不動搖,他對祖國統一的誠意,至今令人讚賞。1961年於右任曾經書囑蔣經國:"計利當計天下利,求名應求萬世名。"誠望他以國家、民族的利益為重,實現和平統一,為祖國的統一做出貢獻,以留芳青史,名揚萬代。

於右任1945年被迫到台灣後,他的夫人高仲林仍留在大陸故鄉。1962年,於夫人80壽辰時,周恩來總理曾派於先生的女婿屈武專程到西安為高夫人祝壽。還曾對屈武講:"於右任先生是位公正的人,有民族氣節。"周總理的重要評價,是對於先生愛國情懷的充分肯定。

於右任在台灣蜇居的十多年裏,始終懷念故鄉,思念親友,憂憤寡歡。他多次對身邊的人說:我百年之後,願葬於玉山或阿裏山樹木多的高處,可以時時望大陸。我的故鄉是大陸啊!

就在於先生臨終前兩年——1962年,他寫了首動人心弦的愛國懷鄉詩——《天的悲歌》,讀後令人感慨。詩的內容如下:

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

大陸不可見兮,隻有痛哭!

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

故鄉不可見兮,永不能忘!

天蒼蒼,野茫茫,

山之上,國有殤。

六、盧嘉錫的愛國情

盧嘉錫(1915—2001)是我國著名的化學家,曾任中國科學院院長。他出生在一個教師世家,雖家境貧寒,但他聰明、勤勞、好學,13歲時就考入廈門大學預科班,苦讀兩年,又以優異成績考入廈門大學理學院。起初,他選了數學作為自己的主科。後來,在一位教授的啟發下,改攻化學專業。他不僅勤奮好學,還十分注意方法,多門功課齊頭並進,18歲大學畢業,留校當了一名助教。

1937年,全園公費留學考試,物理化學僅取留學生一名,而全國應試者達30餘人。盧嘉錫考分最高,又以外文見長,取得了第一名,中了"狀元",榮享留英權利。盧嘉錫在倫敦大學攻讀物理化學,僅在兩年時間便發表了4篇關於放射性化學的研究論文,22歲獲得博士學位。後來;他又到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等校從事結構化學的研究,相繼在國際著名雜誌上發表了10餘篇高水平的論文。那時,他已是化學界嶄露頭腳的新星,在世界化學界享有盛譽。美國政府給他戴上了高級研究員的桂冠,企圖讓他終生留在美國。

盧嘉錫為何刻苦學習,又為何很快走上成才之路?原因是他從小就在心靈裏萌發了渴望祖國富強的願望!正是這種強烈的願望,使盧嘉錫懷著愛國求學的理想漂洋過海。前往歐美留學,又在功成名就之後,毅然拋下令人羨慕的地位和優厚的待遇,回到抗戰勝利後百廢待興的祖國。他肩負重任,勤奮工作,為祖國富強,中華騰飛貢獻出了自己畢生的精力和才華。

七、徐悲鴻為國爭氣

上個世紀二十年代,徐悲鴻(1895—1953)赴歐洲留學,主要在法國巴黎徐梁畫院和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校學習。當時由於北洋政府腐敗無能,在外的中國留學生也常受人歧視。一次,有個洋學生向徐悲鴻挑釁說:"中國人愚昧無知,生來就是當亡國奴的材料,即便是把你送到天堂裏去深造,也成不了材。"這一下可把徐悲鴻激怒了,他有力地回答說;"先生,你不是說中國人不成嗎?那好,我代表我的祖國,你代表你的國家,我們比試比試,等學習畢業時,看到底誰是人才,誰是蠢才!"

徐悲鴻為了給中華民族爭氣,刻苦地學習美術,經常到羅孚宮、凡爾賽等巴黎各大博物館臨摹世界名作。他常常是拿著一塊麵包,帶上一壺水,一去就是一整天,不到閉館的時間不出去。法國現實主義畫家達仰,非常喜歡徐悲鴻,主動邀請徐悲鴻到他家做客,在他畫室裏,並親自作指導。他從徐悲鴻的身上看到了中國人的骨氣、信念和力量。

有誌者事竟成。徐悲鴻在多次繪畫競賽考核中受到好評並奪得第一名。1924年,他的油畫《遠聞》、《悵望》、《蕭聲》、《琴課》等,由於人物性格刻畫得出神人化,在巴黎展出時,轟動了美術界。這時,那個向徐悲鴻挑釁的洋學生,不得不承認自己不是中國人的對手。

八、斷指血書

徐特立(1877—1968)是著名的教育家、革命家,在革命隊伍中大家稱他徐老。五四時期,他在湖南辦學。那時,帝國主義打著傳播宗教的幌子,"掛羊頭,賣狗肉",欺淩中國人。由於清朝政府軟弱無能,凡發生宗教案子,總是中國人吃虧。有一次,因有人得罪了湖南辰州的英國教士,賣國政府竟用大炮轟死了群眾十多人,賠償洋人白銀八萬兩,還發布了無理的命令,不許辰州人五年內參加科舉應試,並為英國教士立碑樹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