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處理好人我關係

在處理人我關係上,青少年學生主要是處理好與師長、朋友之間的關係。這方麵的品德素質主要包括以下四條:

(一)尊師敬長

尊師敬長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當代學生應具備的道德品質。尊師,在我國古代體現為師道尊嚴。荀子提出“隆師”的思想,他把天、地、君、親、師並提,認為隆君師與事天地、尊先祖同是禮的根本,把教師的地位提到了很高的程度。關於師道尊嚴的思想闡述得比較詳細的,是明代大思想家王陽明。他說:“古之教者,莫難嚴師。師嚴道尊,教乃可施。”尊敬教師在近現代更加得以發揚。為確立人民教師在社會中的地位,我國從1985年起,將每年的9月10日定為教師節。1994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的《教師法》更以法律手段保障教師的合法權利,提高教師的待遇和社會地位。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尊師重教的傳統美德,是人類生存、發展和社會文明、進步的需要。青少年學生應自覺做到:樹立尊敬教師觀念,懂得“國之將興,必尊師而重傅”的道理;尊重教師的勞動,接受教師的教導,服從教職員工的管理;聽從教師教導,刻苦學習,以優異的學習成績回報教師的辛勤勞作。

敬長,表現為尊重、敬愛、贍養父母或長輩。對於父母,子女應當感激其養育之恩,履行子女對父母雙親的責任和義務,這是做人的最基本的道德品質。中華民族曆來重視“孝道”,認為孝是“德之本”。人生在世,首先形成的人際關係就是和父母親子的關係。一個人如果對生身父母都不能盡孝,怎麼可能處理好和兄弟、親友、師長、同事、集體和國家的關係呢?那麼,青少年學生應該如何做到孝敬父母呢?首先應該努力承擔家庭義務,從經濟、生活、精神各方麵善待父母,努力減輕和分擔父母在家庭經濟上、感情上、思想上、家務勞動上的種種負擔和憂慮,那種將父母從牙縫裏省出來的錢,用於一些不必要的甚至是奢侈的開支的行為,是一種揮霍父母血汗的不道德行為。其次,孝敬父母還表現為善於理解父母、縮小代溝。隨著時代的發展、觀念更新速度的加快,年輕一代和上一代難免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乃至文化知識、生活習慣、興趣愛好等方麵存在一定的差異,這種代際差異也不可避免地在家庭生活中反映出來,作為小輩,應多和父母溝通思想,多和父母交流感情,這也是孝敬父母的一種表現。

敬長,還包括對生活中其他年長的敬重、尊崇、虛心請教。大凡長輩,皆有豐富的人生閱曆,淵博的學識、經驗,這些對於小字輩盡快成長都是彌足珍貴的。

(二)謙虛禮讓

這是指在與人交往中,言行舉止合乎一定的禮儀規範,待人接物和藹可親,彬彬有禮,不目空一切,不盛氣淩人。《論語》開篇寫道:“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尚書》中寫道:“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這裏講的謙虛是作為君子的必要條件,謙虛可以使人受益。那麼,謙虛怎樣使人受益呢?謙虛可以得人心,合人意,可以贏得人緣。《後漢書》中記載:漢光武帝劉秀打江山時,手下有一名叫馮異的大將。每當打完一次仗大家論功時,他就離開人群,獨坐在一棵樹下,因此人稱“大樹將軍”。由於他謙虛不居功,很得人心。所以,每次整編部隊時,士兵及一些將軍都很願意歸屬於他。其次,謙虛可以促進事業成功。《老子》中說:“大智若愚,大巧若拙”。道家強調的是水滴石穿,以柔克剛,在無為中求得有為。中華民族的謙虛美德實際也是追求無為中有為的精神境界。謙虛就是放下架子,深入群眾,在與周圍人群的調和中追求事業的成功,因此,貌似無為,實則進取、有為。

謙虛的核心是善於發現自己的短處和別人的長處,能夠樂於采人之長,補己之短。禮讓,指語言、動作謙遜和恭敬,與粗野、蠻橫相對,它包括友好誠懇、與人為善的態度,親切文雅的語言,和顏悅色的表情,以及各種文明進步的禮節等。禮讓的關鍵是尊敬他人,是發自內心的對他人尊敬的一種態度與表現。從某種意義上說,謙虛是禮讓的內在根源,禮讓是謙虛的行為表現。謙虛禮讓是維護人與人之間友好、協調、和睦相處的必不可少的條件。謙虛禮讓是一個人的精神麵貌和文化素養的突出標誌。青少年學生在謙虛禮讓方麵應做到與人交往時平等待人、友好相處;在公共場所舉止文雅、文明禮貌;待人接物主動熱情、落落大方。